摘要:隨著我國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網民的數量急劇增加,網絡政治參與熱情高漲,與之相伴隨的是大量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由于網絡群體性事件往往具有隱秘性、快捷性等特點,對社會穩定會帶來雙重影響。因此,在全球化、網絡化、經濟社會轉型的背景下,研究國內外網絡群體性事件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網絡群體性事件;現實群體性事件;對策
一、國內研究現狀
一是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界定。 關于網絡性群體事件的界定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二種。第一種觀點認為,“網絡群體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形成的使用網絡的群體為了共同的利益,利用網絡進行串聯和組織,公開干擾網中網外秩序,干擾網絡正常運行,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乃至可能危及社會穩定的集群事件。”第二種觀點則認為“網絡群體事件是指為實現某一目的,利用網絡大規模發布、傳播某一方面信息,以發泄不滿、制造輿論,在相對自發的、無組織的和不穩定的情況下,因為某種普遍的影響和鼓舞而發生的集群行為” 。
二是現實群體性事件與網絡群體性事件比較研究。在我國,群體性事件經過了群眾鬧事、治安事件、突發事件、群體性事件等概念演化過程。傳統的群體性事件形式一般表現為聚眾、游行、示威、集體上訪、集體怠工、非法集會、罷工、暴亂、騷亂等等,網絡群體性事件可謂是一種新形式。與現實群體性事件相比,網絡群體性事件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處理舉措上也是有所區別的。當前,國內許多現實群體性事件與網絡群體性事件比較研究都是在結合兩者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的。比如在方付建與王國華的作品中,他們對現實群體性事件與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參與主體、組織方式以及誘致因素進行了比較,進行規納出兩者的聯系與區別。
三是基于個案研究的處理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經驗和教訓。2009年發生在上海市閔行區和浦東新區的兩起“錯釣案”在網民、媒體和法學專家的激情互動下掀起軒然大波,并迅速惡化為網絡群體性事件。而相關部門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之下,不得叫停“釣魚執法”,但隨后黑車日益泛濫,相關部門陷入了“后釣魚時代”卻束手無策。現如今,這兩起“錯釣案”作為新聞熱點早已冷卻,但冷靜下來想,該案中確實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特別是,在當時無論是媒體記者、評論人還是網民,都將“釣魚執法”問題簡單化,而媒體輿論“一邊倒”的現象更是耐人尋味。網民只是一味批評、挖苦執法機關,卻未能顧及執法機關所面臨的嚴峻處境,更未能考慮到“釣魚執法”一旦遭禁將會導致什么后果。像以上這種案件,由網絡輿情干涉到政府決策的事件事實上屢見不鮮,這種案件作為新聞熱點出現的時候,確實有許多專家學者對其進行研究,但是這種個案研究往往是“時過境遷”,未能引起執法部門的重視。
二、國外研究現狀
當前,在我國國內頻繁出現的“網絡群體性事件”,在國外研究并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匯。西方從網絡媒體和新媒體的背景出發來審視群體性事件的研究并不多見,僅僅偶見于少數研究集體行動或危機傳播的文章。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一,“網絡群體性事件”和“群體性事件”既不同于合法的政治示威游行,也不同于那些政治騷亂等群體政治行為,它是中國所特有的政治現象,是中國各階層群體與黨群之間矛盾積聚到一定程度卻不能及時表達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是介于合法與非法之間,暴力與非暴力之間的中間體。
其二,境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在政治體系中有一套成熟的價值和利益表達方式,也就沒有必要間接的通過網絡輿論造就“網絡群體性事件”。即使出現需要利用媒介來進行政治動員的情況,西方國家也有成熟的媒體機構。同時,西方國家在群體事件中,相關議題都是在大眾媒體的引導下進行設定和商談的,很難會出現“突發”的網絡群體性事件。當然,對于網絡政治,在西方國家是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如果將網絡群體性事件歸入到網絡政治的范疇,我們也能夠從中借鑒到許多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如《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的作者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和政治系法哲學講座教授凱斯·桑斯坦在文章中所闡述的那樣“網絡群體如何在無數多樣化的選擇中走向群體極化,如何改變政治商談的模式,進而影響民主政治的運行”。
然而,國外雖沒有“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相關概念,但是相同或類似性質的案件并非沒有發生。如2011年轟動一時并成為當年年度全球十大新聞之首的“阿拉伯之春”事件,便是一個實質意義上的網絡群體性事件。在此次運動中,示威者用互聯網和手機短訊串聯,示威的主體是青年學生、資深自由派人物、海外流亡分子和城市貧民,喊出的口號則是“打倒獨裁”和“人民做主”。許多外界觀察家認為這次運動具有群眾性、自發性和民主性,是一場民主改革的“春風”。在這些研究之中,學者更多的是關注事件本身和網絡群體性事件與民主政治之間的關系,而未具體落實到政治治理的問題上來。
參考文獻:
[1]方付建,王國華.現實群體性事件與網絡群體性事件比較[J]. 嶺南學刊,2010(02).
[2]桑本謙.“釣魚執法”與“后釣魚時代”的執法困境——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個案研究[J].中外法學, 2011(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