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14歲女孩,依靠勤勞的雙手和精明的頭腦,用撿破爛積攢的錢買下了一套房。這是最近發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真人真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維娜·圖法諾。和許多美國女孩一樣,她迷Lady GaGa、喜愛動物;不同的是,她獨具慧眼、白手起家,小小年紀就成了美國媒體口中“最年輕的房東”。
“破爛兒”里的商機 維娜的家在佛羅里達州的夏洛特港,她的母親莎朗·摩爾是一名房地產經紀人。2005年,當時只有7歲的維娜開始跟著母親陪客戶看房子,從此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美國房市還是一片繁榮,佛羅里達州一些地方的房價在一個月之間就能翻一番。
但自5年前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大量房子被沒收轉售。維娜跟著母親輾轉于不同的房子之間,并從人們丟棄在房子里的“破爛兒”中看到了商機。一次,她發現賣家把很多有價值的東西遺棄在房子里,便問未來的買家,介不介意她幫忙把房子清理干凈。“房子里丟滿各種各樣的東西。我在想,如果買家答應的話,我可以把這些東西撿回家轉賣。”維娜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這么說。
買家果然答應了。維娜便把房子里的家具、電器放到美國一家分類廣告門戶網站上出售,結果小賺了一筆。從此,她不斷幫人清理將要轉售的房子,從中撿一些有價值的“破爛兒”出售,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有500美元的收入。這樣日積月累,她積攢了6000美元。
不久前,維娜的母親莎朗看到一套兩居室的混凝土房子。在2005年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前,這套房子的售價一度漲至10萬美元。但如今,由于以前的業主無法償還貸款,房子被銀行沒收后拿到市場拍賣,起價才1萬美元,不到頂峰時期的1/10。當莎朗與丈夫談論這套房子時,維娜突然興奮地插話:“我把這套房子買下來怎么樣?”
“我驚呆了,”莎朗說,“這有點太瘋狂了,她才14歲呢。”但維娜解釋說,她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已經有了計劃,結果莎朗夫婦被說服了。最后,維娜用1.2萬美元買下了那套房子,她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6000美元,并向母親莎朗借了另一半的錢。
由于佛羅里達州法律規定,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能買房,所以目前這套房子是在維娜母親的名下,但維娜說她將繼續撿破爛賺錢,未來6年內一定會還清向母親所借的債務,然后就會獨自持有這套房產,并作為穩定的收入來源。如今,這套房子以每月700美元的價格出租給了一對年輕夫婦。所得收入由維娜與母親平分。
有“夢”不在年高 在維娜一鳴驚人的背后,是美國經濟衰退導致的樓市不景氣,而佛羅里達正是樓市最低迷的州之一。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房價已經下跌到10年來的最低水平。全美平均房價比2006年高峰時期下跌了1/3。就連報道維娜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也不斷感嘆,“如果連一個14歲的小孩都能買得起房子,那么美國房市大概已經見底了”。
但也不是所有的14歲孩子都有維娜那樣的頭腦和眼光。莎朗評價女兒說:“她總有許多新奇的想法,想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莎朗說,起初維娜也不知道攢錢要干什么,但與一般同齡人不同,維娜沒有把錢用來買一臺新電腦,或存起來以備將來上大學用,而是一直想著怎么把錢投到一個能增值的地方。
莎朗夫婦育有三個女兒,維娜是老二,她目前沒有上學,而是留在家里由父母教她讀書。她最喜歡的科目是美國歷史,但數學成績卻相當差。
美國媒體的報道使維娜成了紅人。她在一家電視臺的真人秀節目中說:“我想讓人們知道,年齡并不重要。如果我的故事能啟發同齡人或者比我小的人,就是最有意義的事。無論是買房子或買車子,只要你真正努力去做,并下定決心,最后一定能實現夢想。”
美國輿論高度評價維娜的勤勞和追逐夢想的勇氣,“這是對她的勤勞和富于企業家膽識的獎賞”。但也有人提出疑問,維娜是否了解她買的房子是如何從10萬美元變成1.2萬美元的,維娜的父母應該向她解釋美國房市在過去這些年發生了什么,以及投資是有風險的。另外有投資專家提醒,雖然勤奮賺錢、早早擁有財富是好事,但要避免一夜暴富的心理,因為正是這種想法把美國房地產、金融體系和經濟拖入了崩潰的邊緣。在財富面前保持一份理性,這是“美國夢”應有的一個特質。
記者手記 賺錢教育也要“從娃娃抓起” 從維娜的故事中,可以看到美國孩子的理財意識,以及美國的理財教育——學會與錢打交道,要從娃娃開始。
美國人認為,在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經濟社會中,理財能力是每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優秀的“理財智商”是孩子成人后獲得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的最大資本。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并把理財教育稱為“從3歲開始的幸福人生計劃”。
一般的美國人沒有“視金錢如糞土”的思想,他們理直氣壯地鼓勵孩子追求金錢和財富。鼓勵孩子打工是美國家長教孩子自立并學會理財的重要手段。據美國媒體估計,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
蘇珊是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的鄰居,她的大兒子11歲,談到對孩子的理財教育,蘇珊說,美國小孩沒有那么重的課業負擔,美國家長鼓勵孩子從小開始工作、掙錢,享受勞動成果,養成“用勞力換取所得”的觀念。打工的方式,小至在家洗碗、掃地或幫鄰居做臨時保姆,大到暑假里送報紙或者給其他學生做家教,只要是可以賺錢的活兒,都會鼓勵孩子去做。蘇珊的兒子就通過幫家里擦地板、修剪草坪賺零花錢。
蘇珊說,美國的理財教育滲透到與錢財發生關系的一切環節之中。比如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后,可以去銀行給孩子開立一個賬戶,把積累下來的零花錢存起來,給孩子講解利率和利息的含義,并要求他們管好自己的賬戶。
除了家庭,美國兒童的理財教育主要還是來自學校。從踏進幼兒園起,孩子們就開始接受有關理財的概念,明白錢是什么以及錢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等年紀稍微大一點,就接觸儲蓄、利息、稅收等概念。此外,校方會讓學生在一些特定的活動中學習、體驗,諸如參加募款之類的公益活動。在每年的感恩節,童子軍們會外出籌募活動經費。
美國政府和社會對兒童的經濟學教育和理財教育很重視。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編著的相關教材中,講解了錢是如何來的,以及如何與銀行等機構打交道的基本常識。在美聯儲網站上,不僅有經濟學家回答小網民們提出的經濟和金融問題,還有一個場景式動態仿真游戲,玩家可以當一回美國央行的掌舵人,運用手中的政策工具,對美國經濟進行調控,從而理解美聯儲是如何通過貨幣政策影響美國經濟和美國人生活的。
2009年,美國“股神”巴菲特支持美國在線公司制作了一部名為《百萬富翁秘密俱樂部》的動畫片,片中以卡通形象出現的巴菲特向孩子們傳授投資之道。他曾說:“我們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這會使你受益一生。孩子們應該知道的是,最好的投資莫過于對自己的投資;孩子們應該知道的常識是,假如某樣東西看起來太好了,以至于不像是真的,很可能是騙局。假如能從故事里輕松地學到這些道理,孩子們就不會在生活中吃了虧才明白。”
編輯:尹潔 美編:黃浩 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