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江西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濱江禮堂隆重召開。
會上,省委書記蘇榮指出,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富民興贛、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的重要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是我省加快科學發展、加速綠色崛起的重要機遇。站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推進我省新階段扶貧開發,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的宏偉目標,緊密結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全省“三農”工作的重點任務,把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
會上,省委書記蘇榮深情地說道,我省是著名革命老區,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達25萬多人,占全國的1/6。中央重點扶持我省羅霄山特困片區扶貧攻堅,為我省實施中央蘇區發展振興戰略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加快中央蘇區的發展振興,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從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會議決定,實行領導干部定點扶貧制度,從省領導帶頭,實施“四個一”(即每個縣有一個省級領導定點扶貧,一個有實力的部門幫助扶貧,一個重點企業參與扶貧,每年省財政撥付一千萬資金專項扶貧,并且連續安排10年)的扶貧新模式。
吉安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將軍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蘇榮書記一直十分關注吉安縣的發展,親自掛點指導吉安縣的扶貧開發工作。
2012年3月31日,蘇榮書記來到了吉安,時隔僅7天的4月8日,蘇榮書記再次來到了吉安。這是蘇榮書記第六次來到吉安。
滿懷著黨和政府對革命老區的關懷之情,對蘇區人民的眷顧之情,在吉安縣期間,蘇榮下農村、到田間、進農戶、訪貧困,傾聽各級黨委政府、普通老百姓對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蘇榮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要像當年老區人民支持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那樣,帶著深厚感情扎實推進革命老區尤其是中央蘇區的發展振興,滿腔熱情地幫助老區人民解決實際困難,確保老區群眾早日脫貧致富,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位于吉永公路旁的永陽鎮東長垅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總投資1000多萬元、占地7700畝,蘇榮首先來到這里實地了解項目進展情況。看到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連、排灌暢通、綠樹成行,田間地頭機聲隆隆,農民們忙著翻地、播種,一派繁忙的春耕生產景象,蘇榮十分高興,并興趣盎然地與正在勞作的村民們交談。長湖村村民肖蓮祥說,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面積增加了,勞動強度減輕了,兩季畝產達到1800多斤,全家去年收入有三四萬元。蘇榮聽后臉上露出欣慰笑容。他指出,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既是農業基礎工程,又是糧食安全工程,更是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工程。省委、省政府已作出決定,整合涉及農田建設的資金40多億元集中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努力實現到2020年全省高標準農田達到2000萬畝。各地要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糧食高產穩產農民增收,辦好這件造福全省廣大農民群眾的實事。
為深入了解偏遠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蘇榮一行不辭辛勞,沿著崎嶇山路,驅車近2個小時,翻山越嶺來到距縣城65公里以外的天河鎮浪東村,看望慰問貧困群眾,與當地干部群眾共商脫貧致富之策。浪東村是一個革命老區村,有革命先烈19名,墻上依稀可見的“歡迎白軍士兵來當紅軍”等紅軍標語述說著當年的崢嶸。在村口,蘇榮與圍攏過來的村民熱情交談,關切地詢問村民的收入情況和生產生活上有什么困難。在貧困戶肖繼光家中,肖繼光道出村民普遍的苦惱:
“自然條件惡劣,出行難、喝水難、就醫上學難,人均不足三分地全是‘冷水田’,畝產不到400斤,口糧都不夠”、“林改后,剛造了一些林,但是收益還要到十幾年以后”。
“像這樣的邊遠山村怎么改變落后面貌?”“能有什么辦法增加收入?”蘇榮與村民和當地干部促膝談心,商討如何幫助百姓早日脫貧致富。
“這里每戶林地多,可以利用資源稟賦養羊、養蜂;我們村到鄉鎮15公里不通水泥公路,要發展先要修通路;村里很多村民至今仍住在土坯房和危房中,希望政府給予扶助……”蘇榮認真傾聽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他說,基礎設施落后、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差,是長期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短板。我們來扶貧幫困,就是要幫助解決你們反映的突出困難和問題。政策支持、資金支持都不是問題,關鍵要拓展思路,找準讓農民能夠脫貧致富、百姓能夠操作的項目,確定百姓干什么、能干什么,通過合力扶持,讓農民增加收入。特別要圍繞安全飲水、農村道路、農田水利、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下工夫,盡最大努力使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短期內有明顯改善。
蘇榮十分牽掛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他先后來到永陽鎮南樓村胡惠俐、肖秋生,天河鎮浪東村肖忠和、肖寶珍,永和鎮錦源村曾伏根、曾憲湛等貧困戶家中走訪慰問。這些家庭或因病因殘致貧,或因年老體弱,家庭經濟十分困難。蘇榮每到一戶,進廚房、看臥室、問收入、探困苦,關切之情溢于言表。76歲的肖寶珍激動地告訴省委書記,他在縣醫院做了白內障免費手術,重見光明。這要感謝蘇書記、感謝黨的政策好!蘇榮握著老人的手說,經濟越是發展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他叮囑當地干部切實關心困難群眾,滿懷感情做好幫扶工作,讓廣大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委政府的溫暖,使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通過“十一五”扶貧攻堅,吉安縣涌現了一批產業興、生態美、鄉風淳的產業村、生態村、文明村。4月1日上午,蘇榮來到橫江鎮公塘村,感受扶貧開發給當地群眾帶來的新生活。2008年蘇榮書記曾到這里調研,還不到四年時間,公塘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譽為“橫江葡萄第一村”。走進村里,蘇榮被聞訊趕來的村民圍在中間,
“蘇書記,上次您到過我家,再次請您上我家坐坐”、“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您上次來時村里人均純收入還不到6000元,現在翻了一番”。……熱情的氣氛深深感染了蘇榮,他熱情地向村民們握手問好,歡樂的笑聲漾滿村莊。
“蘇書記,這幾年我們按照您的要求,大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全縣3萬畝的葡萄,光公塘村就有1000畝呢,人均擁有3畝葡萄。村里新增了20多幢小洋樓,30多戶買了小車。”“保護老村存古跡、建設新村要時尚”,村支部書記用樸實的話語概括出村里的發展定位。蘇榮贊許地說,公塘村從自身發展定位出發,既幫助農民發家致富,又將古村保護與新農村建設融為一體,這種做法很好。
永和鎮錦源村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有4位將軍、48位革命烈士,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山同志的家鄉。近幾年,該村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著力打造環境、生活、創業、社會和美村莊。
沿著寬敞整潔的村道,蘇榮詳細了解錦源村的產業發展及新農村建設情況。在村部,蘇榮與當地基層干部群眾座談,共商如何進一步加快致富步伐,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蘇榮飽含深情地說,在革命戰爭年代,革命老區尤其是中央蘇區為中華民族解放和新中國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大力支持革命老區尤其是中央蘇區加快發展、脫貧致富,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怎么支持都不為過。希望各級黨委、政府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帶著感情搞調查研究,帶著感情扎扎實實做工作,帶著感情完成扶貧攻堅任務。他勉勵村兩委班子堅持創新思路,加快發展集體經濟,形成凝聚力、號召力、向心力,帶出一個小康村、富裕村。
4月8日下午,蘇榮書記輕車簡從,來到尚書村看望鄉親。這是蘇榮書記第三次到尚書。
在尚書村委會黨員活動室,蘇榮和黨員群眾代表進行座談,認真聽取尚書村發展情況的匯報和基層黨員干部的建議和意見。蘇榮指出,這幾年,尚書村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典型。蘇榮強調,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和諧,維護農村穩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需要更好地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都需要黨員干部心里始終裝著老百姓,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為群眾服務、為百姓服務上。這就是我們井岡山精神的傳承,就是我們共產黨人宗旨的體現,是我們創先爭優活動的典范。蘇榮指出,中央把2012年作為基層組織建設年,這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舉措。在尚書村黨員干部身上,我們看到了基層黨組織如何發揮作用,看到了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希望,更感覺到中央決策的無比正確。希望尚書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發展得更好更快!更希望我們各級干部都像尚書村的黨員干部一樣帶著深厚感情,扎實推進革命老區尤其是中央蘇區發展振興,確保老區人民早日脫貧致富,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在吉安期間,蘇榮與市縣、鄉村干部和群眾代表進行了座談。蘇榮說,每次到吉安縣,都受到靈魂的洗禮,等于上了一堂生動的黨性教育課。這兩天走在先烈們灑下熱血的地方,和他們的后代一同研究致富發展問題。他指出,要帶著深厚感情扎實推進革命老區的發展振興。吉安縣、吉安市和全國全省的革命老區一樣,為中華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犧牲、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60周年、改革開放30年后,我們今天有能力支持革命老區,特別是中央蘇區發展,這是省委、省政府的責任,是老區人民的期盼,也是對革命的回報、對先烈的回報。蘇榮表示,這次沒去其他縣(市、區),但一路上看到吉安縣、吉安市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靜悄悄地在崛起,呈現出非常喜人的發展態勢,省委、省政府對此很滿意、很放心。
對于吉安縣的發展,對于吉安縣的扶貧開發工作,蘇榮書記寄予厚望,他強調,一要統籌城鄉發展,以工業化、城鎮化為抓手,抓大項目,實現發展水平提升。吉安縣一方面要率先完成“十二五”扶貧攻堅計劃,另一方面要實現經濟社會新跨越,在全省第一方陣位置前移。二要抓長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特別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這是糧食安全工程、農民致富工程、社會和諧工程,也是國家長治久安工程。三要抓產業,實施產業扶貧,以產業化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富裕千家萬戶。四要領導抓、抓領導,定點扶貧、整村推進。選擇最貧困的村作為重點,力爭兩三年內有明顯的變化,完成“十二五”扶貧攻堅任務。五要抓黨建,增強內生動力。省里來定點扶貧,絕不能代替縣委政府扶貧攻堅、發展經濟的主體地位,縣鄉黨委政府、村一級黨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才是真正主體。
責任編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