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不僅是鄧小平稱贊的“好口子”,更有著扶貧移民工作的“好口碑”。
這里沒有國定貧困縣、中央蘇區縣,但扶貧移民的熱情和擔當分毫不減。
這里有貧困群眾鼓起的腰包,綻放的笑臉。
這里有移民搬出大山,遠離災害的安逸生活和美好期待……
“十一五”以來,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鷹潭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勵精圖治,克堅排難,使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貧困地區和移民安置區的面貌明顯改善,扶貧開發和水庫移民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1年以來,鷹潭市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716.9萬元,基本解決了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別由2000年底的8678人和78000人減少到2009年底的9946人(含低收入人口)。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效果明顯,共扶持移民20942人,收益人口達379113人,移民人均純收入從2006年的2058元增長到3256元,增幅達58%,高于當地農民增幅16個百分點。
“要采取斷然措施進行治理,積極組織盡快搬遷”——江西省委書記蘇榮。
“三村搬遷不僅要改善村民居住環境,還要幫助村民勤勞致富,提升生活品質”——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長鹿心社。
蘇榮書記和鹿心社省長的話語被深深地鐫刻在貴溪市濱江鎮濱江生態小區居委會大樓的墻上,也深深地烙進了鷹潭市扶貧和移民人的心中。鷹潭市扶貧和移民辦主任邵云向記者介紹,濱江生態小區現有搬遷戶558戶,1651人,主要由龐源、蘇門、其橋三個自然村整體搬遷而來。三村村民原與貴溪冶煉廠僅一墻之隔,貴溪冶煉廠建廠30多年來,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給三村村民的健康、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周邊農田無法耕種,種植的蔬菜等農作物因含有重金屬不能食用。
如今的濱江生態小區位于貴溪高速掛線以東,交通便利;每戶移民可按原住房面積300—400元每平方米的標準獲得建房補貼;房屋建設統一規劃,錯落有致,實行一戶一宅,有天有地,既保留了農民的傳統情結,又同城市文明充分對接;小區內配套設施齊全,移民日常生活十分便利。
記者在濱江生態小區看到的是閑庭信步的老人,堆滿皺紋的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忙忙碌碌的婦女,張羅著一家人的生活起居;活蹦亂跳的孩子,嘴里哼唱著歡快的歌謠。
“在省、市、縣各級扶貧和移民辦的幫助和指導下,依靠發展產業,咱們村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余江縣白塔渠管理局上官仙塘移民示范村書記官小球。
“發展地域優勢產業,走共同富裕之路”是余江縣扶貧和移民辦帶領貧困群眾和移民脫貧致富的金字口訣。
鷹潭市五湖國外農作物品種示范園于2003年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高級農藝師孫展男在五湖水庫,洪湖庫區移民區劉墾場創辦,從2007年開始種植紫甘薯,目前在余江縣示范推廣紫甘薯種植1000多畝,產品85%用于出口,主要銷往德國。移民只需與示范園簽約,按統一栽培技術生產,產品全部由示范園包銷,在家務農的農民,無論老年人還是婦女都可以種植,移民只要種一畝紫甘薯就可以有近1000元的純收入。
余江縣白塔渠管理局上官仙塘移民示范村走的則是一條村干部帶頭發展產業,引領村民共同致富的道路。仙塘官家村是一個典型的移民村,共有移民544人,人均耕地僅0.4畝。多年來,在扶貧和移民部門的扶持下,村內農業企業等實體經濟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
邵云主任告訴記者,仙塘官家村在村干部帶頭致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村干部官廣青成立的鷹潭市仙塘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公司致力打造集休閑垂釣、水上娛樂、水果種植、農業生態休閑、餐飲等為一體的一流農業休閑農莊。農莊山勢秀麗,景色怡人,樹木茂盛,宛如一座天然氧吧。莊園2010年創收100多萬元,解決移民村剩余勞動力40余人,帶動養殖土雞、土鴨農戶6戶,蔬菜種植戶12戶,人均增收6600元以上。
記者此時也忍不住小試牛刀,加入了垂釣者的隊伍。手持魚竿,靜靜地看著水面上得浮漂,初秋的涼風徐徐吹過,呼吸著如此新鮮的空氣,記者似乎能想象到莊園春季的山花爛漫,夏季的郁郁蔥蔥,秋季的碩果累累和冬季的銀裝素裹;更加能夠看到在不遠的將來,像官廣青這樣的農民會越來越多,他們憑借自己的智慧與勞動,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在各級相關部門的幫扶下,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村里原來到處都是豬欄和牛欄,臭氣熏天,道路更是坑坑洼洼,行走艱難。如今村子變得這么漂亮和整潔,都要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扶貧和移民辦。”——貴溪市白田鄉楓林灣村書記金照樹
金照樹書記的“三個感謝”發自肺腑,真情流露。看著如此秀美的楓林灣新村,記者很難將“臭氣熏天”、“坑坑洼洼”這些詞語與它聯系在一起。但是在2009年以前,如今的一切卻又是無法想象的。
破舊不堪的低矮平房蛻變成了一棟棟光鮮亮麗的小洋樓;雨天泥濘不堪、夏天塵土飛揚的道路,被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取代;曾經雜草叢生的空地建起了西楓林劇場,無論是村民大會還是日常的文化娛樂活動都可以在這里進行;曾經的牛欄、豬欄改造成了籃球場,村民們可以在這里揮灑汗水,強身健體;新建的農家書屋,擁有藏書一千余冊,涵蓋農技、兒童、社科等諸多類目,孩子放學后可以來書屋看書,農民們遇到耕種問題也常常到書屋尋找答案。
金書記說:“新村在各級黨委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領導下,通過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施工,做到家家戶戶住整潔房、喝干凈水、上衛生廁、走平坦路。”金書記指著村中一塊水泥空地告訴記者:“每天晚上,村里的婦女們都在這里跳廣場舞,她們跟著電視學,然后相互傳授,日子過得豐富多彩。”
我們貧窮,但不甘于貧窮,我們曾經貧窮,但我們的未來不會貧窮。辛勤是基石,知識是框架,幫扶是動力,鷹潭市扶貧和移民辦將始終以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己任,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目標,構建富裕和諧的幸福大廈,助力雄鷹振翅騰飛。
責任編輯: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