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對“世界瓷都”景德鎮的期待,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對“千年古鎮”景德鎮的想像。千年不斷的窯火不僅鑄就了享譽世界的瓷都品牌,更使景德鎮這個面積并不大的小城鎮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以陶瓷文化為主業特色的王牌旅游城市。
“十一五”以來,一系列重大舉措不斷推進著景德鎮市邁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的堅實腳步,小城里陽光普照,愛意濃濃。
而這一切得益于一個思路、一個工程,那就是讓廣大貧困百姓脫貧致富的扶貧開發工程。以扶貧開發為突破口,景德鎮市委、市政府更加關注民生,追求社會公平,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愿景正在逐步實現:
2010年底,按照原來確定的人均1196元/年貧困標準測算,全市貧困人口已經降至2萬余人;
省定貧困村群眾收入由2001年的人均1200元/年增至2010年的人均3120元/年,增速高于全市農民收入增長水平;
農村居民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社會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貧困地區和困難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景德鎮市委書記鄧保生稱,要通過推進扶貧開發,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縮小貧困地區發展差距,進而實現景德鎮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個個新思路,一條條新途徑,讓山水亮彩,讓鄉村增顏,讓百姓開顏,千年瓷都景德鎮正因為扶貧開發而顯得青春永駐。
確定目標是基礎
在鄧保生看來,建設繁榮和諧魅力瓷都,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貧困地區。沒有貧困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市的全面小康和富裕;沒有貧困地區的和諧穩定,就沒有全市的和諧穩定。
從著力打好連片特困地區和貧困村扶貧攻堅戰到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一個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略規劃在景德鎮次第出臺并付諸實踐,切切實實地讓貧困老百姓更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景德鎮市在十二個省定扶貧重點村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980余萬元;各扶貧村投入資金近二千萬元,共修建鄉村公路365公里,大小橋梁(洞)104座,解決了46000余人的行路難;修建飲水工程36處,解決了2萬人的引水困難,扶助鋪設電纜線400米、修建電視及通訊機站38座,解決了群眾看電視、通電話、打手機難。新建群眾文化活動中心2400M2,解決了4000名群眾無場所學習活動的問題;新修大小水堰等水利設施230處,增加灌溉面積12000余畝。在實施重點村整村推進工作中,該市還著重抓好沼氣建設及“三清三改”,大力改善人居環境,使重點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的精神狀態有著明顯的改觀。
過去許多貧困村水患頻繁,環境臟亂差的景象不復再了,整潔的樓房,清澈的河水,成蔭的綠樹,平坦的村道,讓許多村民為之驕傲。
樂平市洪巖鎮吳家分場是一個村場合一的單位,轄11個自然村組。自2009年以來,該村移民后期扶持已硬化水泥路面1200米,建造水渠1800米,2011年修建綠化休閑廣場一處,維修水渠一座……通過扶持,移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走上了寬敞的水泥路,晚上出門有路燈,休閑健身有環境,大家都稱贊:國家政策好,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景德鎮市扶貧和移民辦主任蘆繼云還介紹,該市已經確定了樂平東南部片區、浮梁北部片區、昌江西南片區16個鄉鎮的113個市級貧困村為連片特困地區。對于這113個貧困村,市財政將每村每年投入3萬元,用于貧困村基礎設施改善,并連續扶持5年。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努力實現“生產條件有大改變、生活條件有大改善、社會事業有大發展、社會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態環境有大改觀”的目標。使這些貧困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亮點村。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和諧秀美新農村”建設已在景德鎮市破題,景德鎮市委、市政府為廣大農民描繪出一幅全新的新鄉村文明美好藍圖,給萬千農戶帶來了一種共同參與、創造、享受的“鄉村版”幸福生活。
完善“造血”是保證
蘆繼云稱,扶貧開發讓景德鎮改變的不僅是面貌,更重要的是內核。扶貧不僅僅是增加群眾收入的問題,而要更加著眼于提高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使扶貧開發真正實現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腦瓜子靈了,錢袋子才能更鼓。”近年來,景德鎮拓寬扶貧思路,大力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其目的就是更加有力地保障貧困人口的發展權,匯集力量拔掉“窮根”。
景德鎮市扶貧辦副主任朱智軍介紹,市扶貧辦自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以來就安排了專人負責此項工作,由一把手親自抓,進一步明確了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又組織各縣(市、區)開展了對重點村勞動力的調查摸底,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了解貧困勞動力的基本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與此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工作思路。
經過努力,景德鎮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狀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貧窮不再是命中注定,一股“比著干”的風氣撲面而來,壓過了“等靠要”的觀念。
各地堅持“突出特色,按需施訓”的原則,開展種植業、林果業、養殖業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養和自我發展能力。據統計,自開展“雨露計劃”以來共培訓貧困學員2200人,實現轉移1200人。根據反饋所得信息顯示,經培訓的貧困學員就業情況較為穩定,收入水平較未經培訓的人員普遍大幅度提高。
同時,各級、各部門把扶貧開發與當前正在開展的下派村支部第一書記、干部進村入戶、單位包鄉扶村等工作結合起來,努力促進貧困地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突出理念開發、智力開發、資源開發、項目開發,堅持搬遷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結對扶貧、教育扶貧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扶貧方式。
蘆繼云說,扶貧開發增強了貧困地區百姓對時代留有的信心與好感。與之為伍,共浴風雨,這是所有扶貧人踏實肯干的重要依據,也是幸福感的來源之一。
安居樂業是根本
江西省扶貧和移民辦將移民扶貧搬遷工作擴展到享受西部政策延伸縣。景德鎮市的樂平為享受西部政策延伸縣,樂平市扶貧和移民辦主任李文忠介紹,在進行了大量的調查摸底基礎上,樂平市“十一五”期間共投入搬遷資金159.95萬元;安置移民457人。按照移民扶貧“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總體目標,始終堅持整體搬遷基本原則不動搖,科學籌劃,精心組織,目前,移民整體搬遷初見成效,搬遷對象的生產生活狀況已經步入正軌。
鴿子山村位于樂平市鎮橋鎮吊鐘村委會,村民原居住在萬山嶺腳下,屬深山區移民村。由于居住地勢高,并經常性缺水,遭受干旱影響,日常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難,稍遇干旱年,該村村民要到幾里路外的鄰村洗衣取水,生活條件艱苦、生存環境惡劣,特別是飲用水質量差,導致中年人發病率高,因居住地缺乏生存條件,該村村民搬遷意愿十分強烈。2009年該村通過實施扶貧移民搬遷項目,將全村56戶246人搬遷到206國道邊的鴿子山村,確保了一次性安置到位。
2011年,該村列入省扶貧移民集中安置示范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50萬元。按照“以門前戶后綠起來、美起來、亮起來”的原則,綠化草坪面積6000平方米、種植苗木500株、鋪設行人道2142平方米,同時安裝了太陽能路燈25盞,修建了6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并且配備了健身器材。建成后的鴿子山村面貌煥然一新,搬遷后的村民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變遷后的生活超乎想象。”耄耋之年的移民感慨萬分,“如果你們能夠穿越時光去看看,就能切身體會到我所言不虛。”
住上了好的房子,村民們又紛紛開始忙活發展產業。“一村多品”在景德鎮已成為特色。以蔬菜基地,江南菜鄉為依托,樂平開展蔬菜種植,生豬養殖,特種養殖。浮梁以茶葉和果樹栽培,菌菇養殖為主導,注入資金增加經濟活力。昌江發揮城郊地域優勢,帶動貧困地區發展。
樂平市新嶺陽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實行機械化生產,成立了“長糧糧食專業合作社”,年純收入30多萬元。村民李志武等十余戶興建了養豬養雞場,成為帶動全村致富的養殖示范戶,為村民尋找了新的致富門路。
一個個和諧秀美新農村靚麗轉身,展現新姿;一幅幅城鄉統籌圖景徐徐展開,激蕩人心。注重人與社會和諧共生,景德鎮市把城市歷史與現代文明融為一體,處處凸顯“瓷”性。
按照2011年國家新一輪的扶貧標準,景德鎮市貧困人口新增到10.19萬人,新增貧困發生率達10.2%。根據全省的統一部署和景德鎮實際,該市新一輪扶貧開發的總體目標是:到2018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鄧保生稱,要改變貧困現狀,還需依靠的是扶貧方略務實科學、基本穩定,以及“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和毅力。
讓希望點燃希望。我們期盼體現時代特征、富有景德鎮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責任編輯: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