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教師工作暨“兩基”工作總結表彰大會,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教育改革作了全面部署。這次會議可以概括為三個“第一”,即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國務院名義召開全國教師工作會議;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國務院名義下發《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這一綱領性文件;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對教師管理制度和體制進行重大調整。筆者就貫徹這次會議精神、推進河南教師教育工作,談三點體會。
一、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切實增強做好教師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前,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懷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教師教育事業呈現出好的趨勢和態勢。而在新的歷史時期,教師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面臨著許多新的重大挑戰。從教育外部環境來看,區域之間的激烈競爭及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快速發展、“三化協調”的持續推進和新型農村社區的布局加快等都對我省教師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發展教師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軟實力,日益成為各個地區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首選戰略。要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目標,必然要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拔尖創新人才,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從教育內部環境來看,我省教育的改革發展對教師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迫切要求。我省高等教育已經步入大眾化階段,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特點,滿足基礎教育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的師資要求,是師范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當前我國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師范院校培養出高素質、專業化的新型教師是這一舉措實施的重要保障。我省中小學教師供求關系正在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失衡,教師教育也面臨著從滿足數量需求向質量提高的重大轉變。
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我省教師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在理念、制度、政策和實施等層面上,都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教師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未真正落實,淡化、弱化現象時有發生。各地、各單位教師教育工作情況很不平衡,部分地方和單位對教師教育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政策措施貫徹不積極,落實不到位。二是開放靈活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尚未形成,教師培養和培訓的脫節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教師教育培養機構分散,師資隊伍力量薄弱,課程結構有待優化,優質課程資源匱乏,師范生見習、實習流于形式,效果較差。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的任務仍然艱巨。三是教師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尚未形成,管理體制尚待理順。個別地方和單位對教師教育投入不夠;教師教育管理還存在重復培訓、資源浪費等現象;教師教育管理者的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四是教師教育項目有待完善,存在著“國培”學員選送不及時,頂崗實習安排不到位,培訓實施不規范,后勤服務能力弱,“特崗”和免費師范生的住房、保險等相關配套政策落實不到位等現象。五是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相對滯后。思想觀念認知不足,政策落實不到位、重視不夠;師范院校與基礎教育相對脫節;師范院校旗幟不鮮明,師范性弱化,畢業生服務基礎教育能力薄弱等。這些問題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緊緊抓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改革教師教育,創新教師教育,在改革中加強、完善和發展教師教育,在創新中整合和提升教師教育。
二、科學規劃,精心組織,認真實施好各項教師教育工作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目前,我省教育改革發展已進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歷史新階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已成為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和緊迫任務。對此要把握以下四點:
突出一個優先。即堅持教師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教育事業發展中,也要確立教師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要從時代、全局和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教師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對于教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意義,對教師教育工作優先考慮,優先安排,優先保障。
實現兩個引領。首先是以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為引領,全面提升職前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通過職前教師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著力實現師范院校的“三化協調、兩性統一”(開放化、綜合化、專業化協調,師范性與學術性統一),使師范教育專業學生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其次是以“國培”計劃實施為引領,加大教師職后培訓工作力度。深入貫徹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制度,通過政策調控與資金引導,建立完善以校本研修為基礎的“國培”“省培”“市培”“縣培”“校培”的五級聯動機制,努力構建以全員培訓為標志、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教師教育終身學習體系。
把握三個關鍵。首先是以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一體化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為中心,形成教師職前培養、入職教育、職后提高的一體化,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一體化,教師教育理論研究與基礎教育實踐的一體化。統籌設計教師教育,合作開展教師教育,分步實施教師教育。其次是以實施重點培訓項目為抓手,做細、做實、做出成效,必須善于把思路、規劃轉化為具體項目,以項目為抓手,以項目為引導,建立工作臺賬,落實責任主體、項目內容、項目目標和時間節點。最后是以教師教育體制機制與模式創新為動力。要形成在教育行政部門推動下,以師范院校為主導,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幼兒園、科研院所與師范院校之間教師教育資源的有效聚集,在校內校外兩方面整合教師教育資源,構建開放、高效、集聚的教師教育體系,創新教師教育模式,提高教師培養效益。
堅持四項原則。首先要把師德建設牢牢地放在首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中小學德育工作狀況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要不斷創新,常抓不懈,使教師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其次要把握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方向。教師教育必須面向基礎教育、適應基礎教育和服務基礎教育,適應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實現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有效溝通和緊密融合,以教師教育發展推動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再次要樹立教師為本的理念。要把滿足教師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需要作為教師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教師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學組織等方面充分考慮廣大教師的實際需要和現實條件,以人為本,以師為本,務求實效。最后要形成教師專業化的導向。只有加快教師專業化建設步伐,才能切實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保證長遠發展。我們要根據教師專業化的要求,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廣大教師的學科教育水平和教師教育水平。
三、務實求效,開拓創新,切實保障教師教育工作健康持續發展
加強教師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努力過程。我們必須緊緊圍繞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突出主題,加快改革創新,不斷完善機制,強化發展保障,爭取多方配合,奮力開創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加強領導,進一步完善教師教育工作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相關高等學校要充分認識新時期加強教師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教師教育工作和教師隊伍建設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強對教師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和統籌管理。要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建立教師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編制等部門的溝通協調。要堅持教師隊伍建設優先發展,制定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時優先考慮教師隊伍建設,研究教育經費預算和投入時優先保障教師隊伍建設。
加大投入,進一步增強教師教育經費保障能力。首先要籌好教師教育經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將教師培訓經費列入政府預算”,因此要建立穩定的教師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爭取財政部門支持,通過4%經費投入目標的實現,逐步建立健全穩定的教師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按國家和我省有關規定列支教師培訓經費,使教師培訓經費達到預算內教師工資總額的2.5%,教育費附加的10%,中小學公用經費的5%。要研究制定有關政策,不斷加大教師培養經費的投入,逐步提高師范教育生均撥款標準。舉辦教師教育的院校要加大對教師教育工作的投入,統籌規劃。省轄市財政供給的教師教育院校,要積極爭取當地財政部門的支持,加大對教師教育的支持力度。其次要用好教師教育經費。要科學配置教師教育經費,把資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最關鍵的環節,多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傾斜,多向薄弱學校傾斜,多向急缺的教師教育學科建設傾斜。最后要管好教師教育經費。完善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建立科學化、精細化預算管理機制,使教師教育經費發揮最大效益。要嚴格執行項目資金預決算制度、財務公開制度,完善監督機制,加強重大項目經費使用過程審計和績效考評,嚴防虛報、冒領、擠占、挪用、截留教師教育經費行為和浪費腐敗行為發生。
加強隊伍建設,進一步支撐教師教育事業。教師教育隊伍建設是教師教育工作的一個關鍵環節。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學校要理順教師教育管理體制,合理配備教師教育管理干部和師資隊伍。首先要制定完善有關政策措施,配齊配強教師教育管理干部和師資隊伍。其次要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和鼓勵教師教育工作者進修學習,進一步提高教師教育隊伍素質,調動教師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最后要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關心教師教育工作者,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千方百計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舉辦有教師教育專業的高等學校尤其要加強從事教育類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督察,進一步保障教師教育工作落實。首先,各地各校要進一步建立督促檢查、考核獎懲機制,確保教師教育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其次,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研究制定教師隊伍建設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對各地教師隊伍建設基本狀況進行監測評估和公示獎勵。再次,省教育廳將開展教師教育專項評估。督導、檢查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落實情況,把教師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師范教育類專業評估和教師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進一步落實把師范生培養納入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年度統計和公布的制度,把師范生培養質量作為衡量教師教育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最后,進一步加強對教師培訓過程的質量監控。省教育廳將定期對項目實施的績效和地方教師培訓的整體情況進行單項和綜合性的評估考核。
(責編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