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對話理念的引入,對閱讀教學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對對話理念認識的偏差,致使對話教學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如下一些誤區。
一、對話成了一問一答
有一部分教師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對話的理念,誤認為讓學生對話就是師生互動,于是,閱讀教學由以前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教師提出問題后,不等學生思考,立即叫學生回答,回答“正中下懷”,老師喜形于色,如果回答不上來,則另請“高明”或不斷“啟發”“誘導”“暗示”,直到學生的答案和自己的答案吻合為止。教師連珠炮似的提問,學生機械地進行回答,這一問一答看似熱鬧,實際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話。真正的對話應該是心靈的溝通、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動。
二、對話成了漫談
對話理念要求教師努力營造出輕松、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但真正的對話又有別于茶館的擺龍門陣,它必須以文本為依據,而不是信馬由韁、漫無邊際地胡侃亂談。如學習《敬畏生命》,有的學生說人類撲殺蒼蠅、蚊子也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并侃侃而談;學習《背影》,有的學生說文中的父親不遵守交通規則……如此一來,課堂氣氛有了,學生的主體似乎受到了尊重,可文本的主題遭到了嚴重的漠視。這樣漫無邊際的對話,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無補;這樣游離文本的對話,沒有什么價值可言。在課堂上,真正的對話必須完成對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的任務,并不意味著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放任自流。
三、淺嘗“文本”,倉促對話
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這樣的教學模式:先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自讀課文,進行“生本對話”,然后就讓學生談感悟,或進行質疑,或進行小組探究,結果一部分學生成了袖手旁觀者,“老師你提問你的,我玩我的”。如此一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或啟而不發,或緘默不語……造成這些課堂問題的原因,就在于忽視了學生的個體閱讀。由于教師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研討文本,學生就沒有很深的閱讀體會,怎么會有感而發,產生共鳴呢?沒有共鳴,就不能與別人交換思想,不傻坐又能干什么?真正的對話,應該在學生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礎上展開。
四、對話中學生的主體淹沒了教師的“主導”
因為要彰顯“生生對話”,課堂上時常有一些教師對學生的發言不加任何調控和引導,致使對話長時間游離于文本之外;或者在對話中當學生認識出現偏差甚至嚴重錯誤時,教師也不加以糾正、引導,整個課堂隨心所欲,扯到哪里算哪里。其實,真正的對話不能缺失教師的主導地位,即教師在充分調動學生自己閱讀積極性的同時,也應該起到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范、精要點評的作用。
以上種種誤區,是對對話理念的曲解。因此,教師在對話教學中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堅守民主平等的原則。在閱讀的對話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師生平等的思想,這是對話形成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只有心中有學生,才不至于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強加于學生。只有教師走近學生,俯下身子,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學生才能積極參與,暢所欲言;師生心靈互撞,才能開啟“思想的大門”,迸發智慧的火花,從而營造出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多給學生自由閱讀文本的時間。課堂對話的前提必須是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學生只有對文本充分閱讀并獨立思考,才能形成感悟。也只有對文本細致研讀、反復琢磨,才能用心聆聽文本,用心靈與文本對話,獲得深層的閱讀體驗,從而有效提升“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價值,進而培養語文能力。
要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有時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學生的知識背景有較遠距離,若不適時提供相關資料,會讓學生出現閱讀障礙甚至產生誤讀。因而,教師應把自己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及時提供給學生,以確保課堂閱讀的順利進行。
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并重。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獨特的發現,真心傾聽學生的見解,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看法,更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很多時候,學生會受到學識、閱歷等因素的制約,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點撥。畢竟,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決定著課堂對話的方向與進程。當然,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進行生生對話,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因此,我們強調師生平等,但不能忘記“教師是平等對話的首席”。
總之,對話理念給予閱讀教學豐富而鮮活的內涵。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明白:對話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言素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以人為本,還學生一個生機勃勃的語文課堂。
(責編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