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2001年春晚一等獎獲獎小品《賣拐》為語言素材,以薩克斯等人提出的“話輪轉換”為依據,將小品中的語言劃分成小的語言對話單位進行定量分析,旨在探討話輪轉換在喜劇小品中對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動劇情發展,制造幽默效果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 喜劇小品《賣拐》 話輪轉換 理論框架 定量分析
一、引言
小品,就是小的藝術品。廣義的小品包涵很廣泛,狹義的小品泛指較短的關于說和演的藝術,最為代表的是喜劇小品。我國喜劇小品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展了話劇、相聲、二人轉、小戲等劇目的優點,形成了自身獨具一格的特質:短小精悍,情節簡單,幽默風趣,雅俗共賞,針砭時弊,內含哲理。[1]趙氏小品在中國小品界獨樹一幟,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其原因除了演員高超的演技外,其別具一格的語言更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本文試圖從話輪入手,分析2001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中趙本山的喜劇小品《賣拐》中的精彩片段,探討其中的話輪轉換、人物刻畫和喜劇效果,以幫助讀者更好地欣賞此類節目。
二、話輪轉換的理論框架
話輪轉換模式(turn-taking system)最早是1974年美國一些學者提出的,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是薩克斯等人。他們發現話語的組織是被某種機制所控制的,而這一機制就被稱作話輪轉換模式。它的提出旨在研究話語是怎樣開始、怎樣結束的;話題是怎樣建立、發展、變化的;人們是為什么如此安排自己的對話的,等等。薩克斯[2]研究指出對話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不斷轉換,卻很少出現重疊或冷場現象。因為對于一個自然對話,我們腦子里總會有合作原則的模式:問題期待答案,建議期待同意或否決,命令期待被執行等;同時,我們也遵守一些禮貌原則:我們不應打斷別人說話,不應一個人說得太長,應該對他人的話語做出反應,應該對他人的反應進行合作等。然而,這些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對話都準確無誤地遵循了這些原則。事實上,我們的對話中存在許多變異,如一個人獨占話輪現象,打斷現象,答非所問現象等。話輪轉換模式及其變異現象在文本中是有目的的(Short,1996)[3]。小品中,為了揭示人物間的關系和描述人物的性格,作者會設計不同的話輪轉換模式,這種模式在上下文中體現了其特殊的語用含義。
為了以下分析樣本方便,我設定劇本中出現的任何一個話語(utterance)都是一個話輪,并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小品中的話輪轉換模式。
1.話輪控制和話輪長度(topic control and turn length)
在小品文本中,誰向誰說話,誰打斷了誰,誰又被打斷了是很常見的現象。說話者很可能打斷另一方面而控制話題。一般來說,總是控制話題的那個人的性格是最顯著的,這對分析人物性格是很有用的。一個角色說多少話可以顯示他在戲中的分量或是突出他的性格。一般來說,主要角色比次要角色的話長(Thornborrow,2000),[4]但是,任何一個角色如果他想說或有目的性的要說,他也有可能說很多。我同意一些學者的看法,為了便于分析,按照字數計算話輪長度也許是一個較為科學和可行的方法。
2.話語打斷(interruption)
根據Sacks(1974)提出的話輪分配規則(turn-allocation-rule),話輪轉換通常出現在話輪過渡關聯位置上(transition-relevance-place),即某個話輪可能終止的位置,否則,即屬于故意打斷話語的現象,[5]打斷現象有很多種理由。在小品中出現的打斷或重疊現象多是作者別有用心為了凸顯人物性格或增加幽默感而出現的。
3.話輪類型(turn-type)
關于話輪類型,為了便于分析,可以簡單地劃分為發話(the initiative turn)和反應(the responsive turn)。一般來說,發話和反應相加應該就是話輪數。因為正常的對話一般都是以你說一句我反應一句的方式存在。
4.話題轉變(topic change)
話題是人們談話的基本點。對話通常是由一個話題轉向另一個話題組成的。薩克斯指出對話中本來進行得很好的談話會從一個話題轉向另一個,而一個話題下又會有子話題出現。這種話題的轉變有時順理成章過渡(有時是為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去繼續談話;有時是因為故意轉變以逃避現有話題而提起另一話題)。
5.副語言特征(paralinguistic features)
用表情、動作、姿勢、手勢、沉默和語調等副語言特征控制話輪在小品中也是很常見的,因為觀眾在聽的同時還要觀賞。其實任何一種副語言特征的出現,就說明了這個角色占有了這個話輪,因為他已引起對方的注意并期待對方的反應。[6]
三、對語料話輪轉換的定量分析
從2001年到2006年,趙本山一起表演了《賣拐》、《賣車》和《功夫》三個小品,由于三個小品屬于連續性的,因此被稱為“趙本山三部曲”。有不少人認為,趙本山等表演的三部曲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小品,本文以其中的《賣拐》為語言素材。在該小品中,趙本山扮演一個擅長利用忽悠人來騙人上當購買東西的東北鄉下人,高秀敏扮演他的媳婦,而范偉則扮演倒霉的受騙者。本文選取了范偉上場后的那部分為語料,該部分語言對比鮮明,能夠生動地展現人物形象,推動劇情發展,制造幽默效果。
樣本的話輪轉換分析結果
該部分共有話輪145個話輪,趙本山占有最多的話輪數69個,話輪的平均長度也最長為20;范偉51個話輪,話輪平均長度為15;而高秀敏有25個話輪,平均長度只有13個字。根據Thornborrow(2000)的觀點,一個角色說多少話可以顯示他在戲中的分量或是突出他的性格。一般來說,主要角色比次要角色的話長。這樣就可以看出,在整個小品中趙所扮演的“大忽悠”是名副其實的主角。而且通過話輪類型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一點。在該小品中趙發話最多,有時候還是連續發話:
例1:
趙:站下,非常嚴重。
高:啥呀?
趙:太嚴重了。
范:說啥吶?
趙:呵呵,沒你事兒。
高:什么玩意,嚴重啊?
趙:應該告訴他,不告訴這病,危險,沒事兒,我這看出點問題來……
范:神神叨叨的,你可真是。
趙:就這病發現就晚期!
范:你怎么回事你啊?大過年地說點好聽的!怎么回事兒!
趙:別激動,看出點問題來,哎呀,說你也不信。
范:你得說出來我信不信吶,怎么回事兒啊?[7]
在這段對話中一直是趙控制著話輪,他用欲擒故縱的方法想吸引范的注意力。他的每句話都只說了幾個字,而且對他人的提問不聞不問,只顧說自己的,但他每一句話都切中要害,最終成功地吸引了范,讓范一步步落入他布下的天羅地網。這樣,一個奸商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范發話和反應的話輪數相當,其中在詢問自己病情和治療方式時發話次數最多,而且話輪長度也相對加長。這表明他已經從剛開始的半信半疑到徹底相信趙的話了,徹底被忽悠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范的憨厚、老實的性格。高的發話數明顯高于反應數,而且她的打斷次數也是最多的。
例2:
高:好腿給忽悠瘸啦!
高:哈哈哈哈……
高:老頭子咱這是好腿……
高:那拐不是——[8]
第一處和第二處高打斷話輪是在當她發現范走起路來真的一瘸一拐的時候,她很震驚,因為那條腿本來是好腿,而三和四處是因為她覺得趙在撒謊,試圖糾正。本來她說的話都是真的,但對于已經被忽悠得迷迷糊糊的范來說,這已經變成了:“你這是坑我!你怎么這樣呢?我就納悶了,同樣是生活在一起的兩口子,做人的差距怎么這么大呢?”這是這部小品里面的經典臺詞,也成功地引來了觀眾雷鳴般的掌聲,達到了幽默效果。同時高扮演的大忽悠的媳婦的形象也變得鮮活了。她內心樸實善良,戳穿丈夫的謊言,但沒有達到效果,反而增強了整個小品的喜劇效果。通過分析我們還發現,趙的話題轉換有8處,而其他兩人均沒有這種話輪:
例3:
趙:先不說病情,我知道你是干啥的!
趙:停!你鞋沒毛病吧?
趙:腿好能攆上么?你鞋多少錢一只?
趙:要什么自行車呀?要啥自行車?[7]
當趙成功得吸引了范的注意力后,他沒有繼續說關于病的事,而是轉換了一個話題猜起了對方的職業;當范相信自己腿瘸了之后又將話題轉移到了鞋上;當范說自己錢不夠時,趙又借機提到了自行車。經過這一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趙是一個心思縝密、經驗老到的忽悠高手。可見,頻繁的話輪轉換對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性格起著關鍵的作用。在本小品中趙的1次和范的3次副語言特征都很好地起到了刻畫人物性格和制造幽默效果的作用。
四、結語
基于以上分析討論,我們發現,定量的話輪轉換分析對喜劇小品有一定的闡釋力。分析結果表明,對話輪的控制,話輪轉變,話輪打斷,以及副語言性特征都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刻畫角色性格,并推動劇情發展,增強小品的幽默效果,增強作品的藝術性,而且這種定量分析結合語境和上下文更能說明問題。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view/1409.htm.
[2]Sacks,H.Schegloff,A.&Jefferson,G.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4.
[3]Short,M.H.(Ed).Reading,Analysizing and Teaching Literature[M].London and Newyork:Longman Group.UK,ltd.,1989.
[4]Thornborrow,Joanna,Shan Wareing.Patterns in Language: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0.
[5]李華東.從話輪轉換看權勢關系和性格刻畫和情節發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
[6]李穎.從戲劇中的話輪轉換看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安徽工業大學學報[J],2006.
[7]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810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