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選擇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調查研究外語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以及年齡結構等情況。通過比較分析,發現新建本科院校外語師資結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認為教師職業發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師結構優化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外語教師結構 新建本科院校 現狀 優化
一、教師職業發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師結構優化的有效路徑
自1999年以來,我國新建本科院校數量快速增長。為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需要,國家建立了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據統計,1999年至2010年3月,我國新建本科院校已達314所。新建本科院校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其在校本科生人數達全國本科在校生人數的一半以上,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辦學水平影響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其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地方(行業)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1]當前,這類高校發展的主題是內涵建設,也就是在硬件設施逐步完善的同時,要增強辦學質量和學術氛圍,這對高校師資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的素質,即教師自身的學科知識、教學理念、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教學方法和技能等決定了教學改革能否成功。教師職業發展也叫教師自主發展,是指教師在才智、經驗和心態方面持續性的提高。教師通過職業發展可以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與本領域的發展保持同步,提高聲望和增加收入,對教學保持興趣,避免出現教學技能退化現象。[3]西方國家對外語教師職業發展問題十分重視,上世紀90年代外語教師職業發展在美國形成了政策化、標準化和終身化的趨勢。由于受外語學科特點和院校條件的影響,如資金投入、人員編制、工作負擔等,在外控型發展的條件和途徑受限的情形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教師應該自主、主動地尋求自我發展。[4]
二、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師結構與職業發展現狀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資源緊缺,師資隊伍比較薄弱,外語教師需要職業發展。然而,社會各界和政府相關部門對這些學校教師職業發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欽州學院是2006年升格的廣西沿海唯一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原來的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欽州民族師范學校合并建成的。近年來學校發展迅速,在校學生人數由升本時4500多人發展到11000多人,教師由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其中外語教師由35人增加到50人。我對欽州學院外語教師結構和職業發展進行了調查和研究,比較分析了外語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以及年齡結構情況。這所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師結構和職業發展現狀如下。
(一)教師晉升高級職稱慢,教師隊伍職稱極不合理。
外語教師晉升高級職稱慢,尤其是講師晉升副教授的速度,講師年齡偏大,平均年齡36歲。助教人數偏多,講師人數偏大,高職稱人數偏少。欽州學院外語教師中,目前還沒有教授,副教授也只占16%,助教所占比例高達32%。中間大,兩頭小的職稱結構,與教育部要求的高校教師3:5:2的高級、中級和初級職稱比例相距較遠。
(二)教師高學歷比例偏低,高學歷教師嚴重欠缺。
數據顯示,欽州學院外語教師博士研究生為零,碩士研究生為50%,在讀的碩士研究生占8%,本科學歷是42%。據教育部人事司統計,2008年中國高校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和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比例分別為12.3%和32.4%。[5]而欽州學院教師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加上在讀碩士研究生雖然已經超過總人數的一半,但升本5年來,還沒有博士研究生,也沒有在讀博士研究生。
(三)外語教師職業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單一。
閱讀相關書刊和進行課題研究、撰寫論文已經成為欽州學院外語教師提高業務能力最普遍的途徑和方法,分別達到89%和82%。但教師明顯缺乏教學反思意識,只有16%的教師寫教學日記,做錄音和錄像的僅為3%。教師的職業發展主要是個人獨自進行的,教師合作上課、聽課、參加教研活動和學術會議所占比例從21%到45%不等,這個比例比閱讀書刊和參加課題、撰寫論文的比例低很多。
(四)多種因素制約外語教師職業發展,教學和工作負擔太重是主要因素。
調查中發現,欽州學院外語教師普遍認為教學和工作負擔太重(占89%),教研活動不足(占55%),沒機會參加學術會議(占76%),外出進修和訪學太少(占82%)。另外,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圖書文獻資料缺乏(占45%),等等,也滿足不了外語教師職業發展的要求。
三、加強外語教師職業發展,優化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師結構的對策
(一)政府重視。
外語教師職業結構是制約外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從調查結果看,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師結構和職業發展狀況不容樂觀,面臨許多問題,應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外語界的足夠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外語教師職業的發展,優化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師結構。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外語教師職業發展制度,保障外語教師自主發展。一是把教師的培養由教師職前培訓提高到教師自主發展,更加注重教師職業素質的提高;二是建立外語教師職業標準,確保外語教師的培養質量。如外語教師入職和在職標準,優秀外語教師標準,讓外語教師在職業發展實踐中有標準可依。
(二)學校支持。
新建本科院校要建立外語教師職業發展制度,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的校內外語資源,安排青年教師與外籍教師合作備課、上課,領會外籍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外籍教師一起探索反思教學模式;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制,讓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做好傳幫帶工作,加速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另一個方面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外出進修訪學,提高業務素質和學歷。爭取國家和地方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派遣教師到目的語國家學習交流,提高教師的文化意識和語言能力,強化國際意識。
(三)教師反思。
教學是個復雜的多維活動,僅靠教學經驗積累提高教學技能是不夠的,教學反思是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方面。調查中看到,大部分教師對教學反思促進教師職業技能的發展缺乏了解。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的自查或自評,首先是發現可改進之處,找到改進的方法并且檢測實驗改進的效果。系統地探查課堂教學過程可以讓教師更好地理解外語教學實質,比較好地評估他們的教學職業技能的發展,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讓教師在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教學效果時更有信心。
(四)教師合作。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許多外語教師都已認識到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并已掌握了一定的有效方法,但教師的職業發展大都是個人獨自進行的,普遍存在職業隔離狀態。教師看不到別人的反思或研究成果,同樣,別人也看不到他的反思或研究成果。[6]任何教師的職業發展都不是一座孤島,他需要與知音分享成功的快樂,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需要同行的支持和鼓勵。和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可以開闊視野,有利于減少個人意識的偏差,加深對外語教學實質的理解。教師參加教研活動、教學研討組、學術會議和專業團體就有機會和同行交流教學體會,切磋和討論共同面對的困惑和問題,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共同開發課程資源、進行教學研究,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四、結語
通過以上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教師結構和職業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存在許多問題,不能適應外語教學改革的形勢,更不能為外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根本的保障。這種情況應引起教育管理部門特別是外語界的高度重視,建立外語教師職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保證外語教師職業發展的健康發展。教師也要通過個人持續努力,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自我觀察和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科教學能力;通過與同行的交流和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在技能、經驗和態度上得到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余國紅,蔡敬民.新建本科院校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1,(12).
[2]劉力.新建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及對策[J].韶關學院學報,2011,(11).
[3]Lange,D.L.“A blueprint for a teacher development program”.In J.C.Richards & D.Nunan(eds.).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ambridge:CUP,1990:245-268.
[4]曹冬金,鐘焜茂.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師自主發展途徑[J].龍巖學院學報,2010,(1).
[5]教育部人事司.新中國60年高校教師隊伍的發展壯大與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9,(18).
[6]Wallace,M.J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207-219.
基金項目:欽州學院科研項目:地方高校在職外語教師職業發展調查與研究—以欽州學院為例(編號:2010XJKY—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