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作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有益的延伸部分,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新知識的主要形式,也是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深化過程。傳統的作業由于存在種種弊端,成了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沉重的負擔,扼殺了學生的興趣,造成了學生厭學的心理,甚至“恨上可惡的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作業的設計應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特定的學生群體、教材、教學時間和教學要求布置相應的作業。因此,我們在布置作業時,要充分認識到傳統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革,設計出符合新時代發展的創新性作業。
一、當前高中英語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輕口頭,重筆頭。
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設計作業便讓學生寫,或讓學生抄生字、抄課文,或讓學生做題目、做試卷,很少設計朗讀、復述、背誦之類的口頭作業。有的即使布置了口頭作業,檢查時也只是一晃而過,遠不如檢查書面作業那樣認真、細致。久而久之,學生對口頭作業的重視程度明顯低于對書面作業的重視。
2.重布置,輕檢查。
一些教師重作業布置,而忽視正確對待作業批改,對學生的作業,往往就是一個勾或寫一個日期,作文的批改僅用“Good”,“A”,“B”,“C”簡單評價;還有的教師干脆就不批改,在課堂上全批,教師公布答案,學生自己訂正等。
3.少創新。
作業的設置僅局限于所學內容,沒有延伸和拓展,這種作業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4.重獨立,輕合作。
教師設計的作業當中要求獨立完成的題目多,關注合作互動的題目少,使大部分學困生對作業產生畏懼心理,以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基本不能獨立完成和完全不能獨立完成。
5.作業評價重結果,輕過程。
傳統的作業評價側重點在作業的最后結果,簡單地從時間、對錯等方面分析,根本無法傳達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很多學生為了得到教師的表揚,不管不顧地對作業進行抄襲,期間體現的學生對作業的真實想法、真實態度和情感等情況都很難從作業的結果表面得以體現。
二、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作業設計
1.注意作業配置的層次性。
教師要了解全班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情況分層布置作業。作業設計要求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多層次并且難易適當,既要有統一要求的必做題,又要有彈性的選做題,達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學習內容的目的,促使他們認真、積極、創造性地完成作業。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各層次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作業布置要有實踐性。
語言教學不應該是簡單的應試教學,而應該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思想、運用語言進行思維、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的教學。語言實踐的真實感應充分體現在口語作業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的真實環境中,嘗試在語言交流過程中使用語言,進而促使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進行溝通。倘若口語作業遠離現實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遙遠,學生則會產生陌生感、乏味感,甚至麻木感。
3.體現互動合作、競爭。
《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互動合作精神與積極的學習態度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設計具有互動性和競爭性的作業,既能培養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又能起到取長補短的效果,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我經常設計一些由小組共同完成的作業,這樣既能培養組內成員的合作精神,又能提高小組間的競爭意識。這種小組作業一般每個單元布置一至兩次,形式包括改編對話、改編課本劇、綜合寫作等。我發現,學生在互動中促進了交流,在交流中學會了合作。
4.作業設置體現生活化。
《標準》要求開發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新課程標準在作業設計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業設計要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英語,積累英語。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收集貼近生活的英語素材,使學生通過收集有關生活的英語素材,親身感受生活、體驗語言。
5.作業設計要突出自主探究。
《標準》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要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點設計課外作業,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小組課題研究等方式體驗、探索。
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大運動量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則更要體現其特點。一般來說,探究式學習無固定的、統一的模式,大多數學習的內容及問題來自于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事件、現象和情境,帶有開放性。所以,教師可根據教學安排,帶領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到社會上尋找,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實踐能力。
6.作業設計要體現多元評價。
《標準》指出,教師要建立一種發展性的評價體系,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的要求,建立校評、自評、家長評等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評價目標應多元化,評價方法應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學生自評。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做出客觀的評價,正確認識自己的得失,樹立自信心。
(2)小組評價。組內互評,學會合作,互勉互助,共同提高。
(3)家長評價。讓家長參與檢查學生的家庭作業,做出激勵性的評價。
(4)教師評價。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評出結果,更重要的是評出進步。
評價只有做到個性化,教育才有個性化。實踐證明,多元化的作業評價方式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之一。在作業評價上,應當考慮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情況實施不同的評價方式。只要學生主動做作業、有創意,我們就要積極肯定,給出高分,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學生的作業。盡量從學生角度看問題,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也就是說作業的標準評價要與相對評價相結合,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用贊揚、鼓勵、期盼、惋惜等不同的情感語言評價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作業和練習設計的思想與形式,需要教師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進行作業創新,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完成作業,才能使作業發揮出更有效的作用,促進教學改革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