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恰當的情境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和深化對政治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又能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以更好實現,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但是什么樣的情境創設更恰當,更符合課堂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這個問題讓很多老師感到困惑。其實情境創設的過程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或者說政治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有一條基本的原則應該堅持,那就是盡可能縮短所創設的情境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一、縮短時間的距離
情境創設首先要關注時代性,體現一種時效性。情境內容與學生所處時代相統一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與該課堂教學內容授課時間距離越短越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人總是對新鮮的事和物懷有更多的好奇和熱情。然而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情境創設過程中由于習慣和經驗所致,所選材料陳舊,缺少時代感,結果往往使課堂陷入教師一人空洞說教的境地。比如一位老師講授必修4《生活與哲學》社會發展規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內容時引用了“大躍進”時期關于農業生產方面的一段材料,用來說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很顯然這樣一個情境的創設與時代脫節,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有一種自然的障礙,即便在歷史學習中有所接觸,但是對多數學生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缺少更多的感性認識。結果這位老師在用了這個材料以后不得不對相關的背景進行介紹,介紹以后再逐步深入解釋材料中所反映出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相關原理,耗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也費了很大的力氣,最后學生還是云里霧里的感覺,這就直接導致教學效益低下。所以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選材時必須凸顯時代性,讓學生有一定的認知基礎。
二、縮短空間的距離
情境創設的過程中選用的事例所發生的地點距離學生生活的空間越近,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度越高,教學效果越好。為什么會這樣?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課堂等一些特定的場合,熟悉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因為在遇到熟悉的事物時大腦處理外界信息的困難程度變小了。所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的材料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到必修2《政治生活》有關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的時候,我就列舉了溧陽市政府的民心工程之一:鎮村公交。因為我校地處農村,每周放假學生都要乘坐鎮村公交,學生對這個事物可以說再熟悉不過了。對這樣一個事例學生都有切身的體會,假如沒有鎮村公交,許多學生上學將會有更多的麻煩和困難,市政府的這樣一個舉措投入大、成本高,但主要是著眼于方便農村老百姓的出行,這樣學生就真正理解了我國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因此情境創設內容與學生的空間距離也是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必須關注的因素。
三、縮短心理的距離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其心理特點是不一樣的,其思維結構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學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結構也是必需的。小學生由于神經系統發育的特點,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時又因為小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思維缺乏靈活性,抽象邏輯思維的自覺性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時更多的是采用直觀的淺顯的形式和內容,比如圖畫、錄音等,內容的思辨要求也相對較低。但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論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辯證思維能力的發展。中學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理論與實踐等的辯證關系,能用全面、發展、聯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中學生的思維結構趨于穩定,并基本完整與系統化,從而使思維的功能更完善,思維的效率更高。教師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忽視這方面的因素,往往會弄巧成拙。這種現象在新教師的課堂中時常會出現。一次聽一位新教師的公開課,在《消費及其類型》的教學中,這位老師先是投影了一張學校商店的圖片,然后連續設置了幾個探究問題:(1)圖片上的是什么?(2)你是不是常去?去干什么?老師原本以為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后學生反應會很熱烈,但事實恰恰相反,不但沒有人舉手,大部分同學把頭低了下去,有的學生還有些不屑。最后老師不得不自問自答以打破這個尷尬的局面。這樣的情境創設不僅不符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反而不利于高中階段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縮短與學生現有知識結構的距離
學生已儲備的知識內容也是教師在情境創設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高中階段思想政治教學中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在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學生的學科學習有所側重,知識結構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如果能考慮到這個因素進行情境創設,常常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生活與哲學》矛盾特殊性的教學,理科可以討論不同的滅火方法,文科可以從社會歷史的變革中選材。與學生擅長的學科也就是其選修科目內容相結合,學生感興趣而且有話可講,又可以充分感受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教學是一門藝術,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情境是需要政治教師精心雕琢的一件藝術品,唯有反復推敲、細心研究才能讓學生在這件藝術品中感悟更多、收獲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