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課堂教學過分關注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從根本上失去了對學生發展的整體關懷。如何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落實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提高教學實效,培養高素質人才,就成為一線教師孜孜不倦追求的主題。
關鍵詞: 生物教學 三維目標 四個方面
傳統課堂教學過于關注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冷落和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從根本上失去了對學生發展的整體關懷。因此,生物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目標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這是發展性教學的核心內涵,也是新課程“以人的發展為本”,推進素質教育的突出體現。“三維目標”指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教材是將知識、能力、情感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編寫的,不同的章節其側重點不同。其中,知識作為教材的顯性因素,為明線;能力、情感作為教材的隱性因素,為暗線。新課程雖強調了能力、情感的重要性,但并沒否定知識的重要性,知識本身就是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組成部分。三維目標是新課程理念的一個重要特色,是體現新課改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指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體現新課改精神的具體要求和指針。如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落實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提高教學實效,培養高素質人才,就成為一線教師應該探索和孜孜不倦追求的主題。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落實三維目標。
一、改變知識呈現、講述、評價方式,使知識動態化、過程化。
例如用簡筆畫可以使靜態的過程動態化,教師邊講邊畫,由局部到整體,逐層深入地表現生物的動態變化過程,可使學生對生物的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它與靜態的掛圖相比,可以避免過早暴露未講授的部分,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如講蛙胚的發育過程時,隨著教師一步步地畫出蛙胚的變化過程,學生很快就會掌握這一知識。簡筆畫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內容極抽象,學生不易理解,通過簡筆畫加以講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在活動、實踐、探究中體驗知識的豐富蘊涵。
恰當地運用探究學習,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進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能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培養探索精神,發展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有關植物細胞吸水原理時,我在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實驗,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顯然,這個實驗現象非常明顯,每個學生都能做得很成功。忽然有學生提出問題:“老師,植物細胞的吸水原理是這樣的,那動物的細胞也是這樣的嗎?”這時,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學生回家后自己設計實驗驗證這一結果,做好記錄,并在下一次課上進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學生的實驗材料不盡相同,有的用羊肉,有的用豬肉,有的用牛肉,他們的實驗結論是:與植物細胞吸水原理類似,但不如植物細胞明顯。此時再引導學生分析出現此現象的原因:動植物細胞結構不同,動物細胞沒有液泡。
三、明確實驗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隨著高中生物實驗的增多,實驗教學已成為高中生物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學實驗是學生獲取生物學知識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時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實驗教學手段,加強對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的培養和生物知識的理解,必定會事半功倍,全面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兩個情況:一是學校生物實驗室建設不完善,儀器設備和用具配置不到位,教師仍憑“三寸不爛之舌”在黑板上講實驗;二是少數教師對學生動手實驗認識不夠,讓學生讀實驗、背實驗,這都是違背高中生物新課程要求的。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
多媒體教學為師生打開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強了教與學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參與熱情,提高了教學效率,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例如:在DNA結構和功能的教學時,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用板書、模型和掛圖來講,雖然也采用了直觀教學手段,但效果不十分理想。現在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情況就大不相同,就拿“DNA分子結構和復制”這一重點和難點內容來講,DNA的結構和復制這個課件從DNA的相對整體的雙螺旋結構開始,然后到一一分解的結構,特別是堿基的組成和配對,形象直觀的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到堿基互補的原則。進而在接下來的DNA復制過程的學習中就能很快掌握DNA的半保留復制。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真實、生動、形象地展示了DNA從結構到復制的全過程,使DNA分子這部分內容從微觀世界走向宏觀化,使不易理解的教學難點輕松自如地得到解決。通過測評,85%的學生能回答出DNA的結構和堿基互補。
三維的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系,融為一體。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的教師,應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而與時俱進,更新觀念,轉變教育觀念,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生物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