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21世紀的今天,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已經發展成多學科綜合滲透的高科技領域,比爾·蓋茨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可見,生物是一門非常有前景的學科。但在初中階段,生物不是中考科目,學生和家長們普遍不太重視,視其為“副科”,造成不少學生輕視生物學習,甚至把生物課看成負擔。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習和求知最大的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在生物課教學過程中不斷誘發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總結出培養學生學習生物興趣的一些經驗。
一、上好第一節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引導學生學好生物的一個重要前提,而興趣的激發培養開始于精彩的第一課。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前言”這一課時,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適當結合近十年生物領域內高新技術成果及科技發展動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結合動態的圖片介紹給學生,滿足學生求新獵奇的心理,引發其學習興趣。例如:我首先介紹學生身邊值得研究和思考的生命現象:花草樹木的葉子為什么大多是綠色的?青蛙為什么到了冬天要冬眠?饅頭長毛是怎么回事?為什么男人長胡子,女人不長胡子?等等,激發學生探索生命世界奧秘的興趣,接下來介紹學生們感興趣的克隆技術,展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的圖片和相關資料,并相繼介紹世界各國培養出的克隆鼠、克隆牛、克隆兔、克隆豬等動物。國外利用轉基因技術培養了具有人的生長素基因的個體特別大的超級小白鼠和長有“人耳”的裸鼠;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已基本繪制完成,逐步揭開人體生命的奧秘,將來像遺傳病、癌癥、艾滋病等都將成為可治之癥,等等。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對問題的探求,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欲望。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物課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內容豐富多彩,生動有趣,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過去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特別是生物科學探究實驗,課堂上有許多內容因受到條件的限制,導致學生難以理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全新的環境,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已經滲透到教學中,它通過光、影、聲、電不僅能彌補常規探究儀器的不足、輔助或模擬實驗探究活動,而且能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視、聽、思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能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于學生面前,極大地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為積極主動學習生物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如在講《寄生蟲》一節內容時,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一個片段:“一個小朋友肚子疼得厲害,腿抽筋,晚上睡覺磨牙。醫生診斷是得了蛔蟲病。”通過這個小故事抓住了學生的眼球,以此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蛔蟲病侵入人體的過程。我利用網絡搜集了大量的動畫、圖片制成幻燈片播放給學生們。學生們在生動的圖像刺激下,情緒高昂、精力集中、答題活躍,避免了以往沉悶的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習興趣,激發了求知欲。
三、注重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采取合理的手段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由“要學”到“愿學”再到“會學”和“樂學”。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在教學中,我認真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對生物知識獲得生動、深刻的印象。如初一生物中講腎臟、心臟、人體的氣體交換等知識時,演示實驗尤為重要。在講人體氣體交換時,我首先拿來兩個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用軟木塞塞緊,然后一個沿膠管用嘴往里吹氣,另一個用針管沿膠管往里打氣。不一會兒,用嘴吹氣的錐角瓶內的石灰水變渾濁了,而另一個仍保持澄清。學生們驚訝不已,提出疑問,緊接著我引出本節課所要講的知識。在教學中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觸:一堂生動的課,可使學生們情緒高漲,充滿對學習的熱情。
我不僅自己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而且指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學生實驗。我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通過自己的實驗探究體驗生物科學的樂趣。如:在講初一生物《發現細胞》時,我首先給學生演示了一遍制作洋蔥臨時裝片的方法,并提醒學生們應注意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這時學生們對實驗的興趣特別高漲,紛紛動起手來。看到自己的實驗成果時,個個都特別自豪,紛紛夸耀自己的成果,許多學生舉一反三,又拿來番茄等觀察細胞的結構。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動力,也是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只有讓學生喜歡學,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能動性,從而自發地去追求和學習這門課。
四、發揮本地區自然資源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生物知識,因此,在學生的身邊存在著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農村且位于沿海地區的中學有著城市中學無法比擬的條件,豐富的鄉土資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更好地培養學生愛自然、愛家鄉的感情。
農村有它獨特的條件,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幾乎都有,這些動植物都可以成為生物課堂中的實物標本。如:我在講蔬菜作物、糧食作物、林木和果樹等知識時,代表物菜豆、小麥、松樹、桃樹等植物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幾乎每個學生都見過并能找到。課前,我布置好課堂所要涉及的知識點,讓學生分成小組回去后對著實物自己總結。如:菜豆,我讓學生總結出葉形、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根系、果實,以及其他的蔬菜作物都有哪些種,上課時,我驚訝地看到每個小組不僅把調查的知識總結出來,個別同學還帶來了花、葉、果、根等實物標本。我一邊組織學生看實物一邊總結,輕輕松松地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其他如水產動物、種子植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等內容的教學時,我采用野外實地教學。他們有了親身的體驗,在直觀上更容易接受。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農村活生生的生物比任何生物標本都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生物知識、探求生物學奧秘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