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社會人們對于孩子教育的重視、投入、期望都是前所未有的,每一個做家長的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自己家庭教育的質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并且在不斷加強自己的教育理論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為保證家庭教育質量做努力。本文談談積極心理暗示在家庭教育中的運用。
關鍵詞: 家庭教育 積極心理暗示 運用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特殊的社會群體,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它是按照血緣和姻緣關系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組織。
在這樣的特殊群體中父母對于子女的教育出現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現象,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隨機性和隨意性,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理智的做法,如,對孩子大呼小叫、掄巴掌等,尤其是當孩子的言談舉止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時,不理智的做法就會出現,這個時候父母對于子女的“教育”無形中成為了一種“傷害”,不管父母是學前教育專業還是其他與教育無關的專業,也不論是否具備高學歷、高智商,當不理智行為出現的時候父母們僅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父親或者母親。
我認為這一現象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在每一個家庭中父母們都遇到過。當然,我在家庭教育中也遇到過。作為一名從事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每當孩子行為表現與家長預期有差距時,那種無奈是無以言表的。頭腦中一片空白,什么要以正面教育為主、獎勵表揚為主、要用積極的心理暗示等全都拋到九霄云外了。我結合自身的感受,理智地思考家庭教育中怎樣讓孩子變得更“乖”,心理發展更健康,與各位父母朋友共勉。
一、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提高自身教育孩子的能力。
中國的幼兒教育之父陳鶴琴總結了幼兒心理的八大特點,其中有兩點非常有指導意義。
一是好模仿。幼兒的年齡小,知識經驗少,但個個都冰雪聰明,他們在依靠自己的各種感官認知世界的同時也借助于各種感官模仿成人。他們的眼睛就是“照相機”,耳朵就是“錄音機”,所看所聽的都會成為豐富他們認知的材料。作為家長,我們要時刻謹記:不管我們做什么、說什么,都要考慮到孩子,否則你的不妥當行為、不文明的言語都會被記錄,并且極有可能會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
二是易受暗示。由于幼兒期孩子大腦的發育還不夠成熟,心智還不健全,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考慮問題不全面,邏輯性不強,年齡越小的孩子越“聽話”。4—5歲這一年齡階段被稱為“撒野”的年齡,可見,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出現了自己的想法,盡管這樣,也改變不了以上所列的事實,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時在很大程度上會依賴成人。如果這時我們給予的建議是積極的暗示,孩子就會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努力;假如我們處于不理智的狀態或者給出的建議是否定的,就會嚴重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孩子的道德發展分為了四個階段。幼兒期的孩子正處于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單方面地尊重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準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也就是說,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應和作為道德判斷所特有的某些顯著的結構中表現出來。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兒童認為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二是對規則本身的尊重和順從,即把人們規定的規則,看做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
從這一階段特點我們得知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自己沒有一定的道德判斷標準,凡事以成人的標準為標準,他們對于世界的態度和評價、對于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完全取決于成人。為人父母是多么的神圣,我們給予孩子怎樣的引導孩子就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因此,我們要收起原來那些不理智的做法,也不要隨意地給孩子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否則對孩子來說是致命的傷害。
二、運用羅森塔爾效應,指導家庭教育行為。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并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他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并找到食物。
于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他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就就會有多大。
要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勵和表揚。不論孩子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如此。當孩子成功時,爸爸媽媽可以針對他的成功事件進行口頭表揚,同時讓他感覺到他的成功給爸爸媽媽帶來了喜悅;當孩子失敗時,爸爸媽媽也要找出孩子的長處,鼓勵一番。
雖然孩子年齡小,但他也會產生內疚、自責的情緒。如果爸爸媽媽只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等到下次再出現類似的情況時,孩子就會失去信心和耐心,長此以往會讓他形成自我否定的思維定勢。總而言之,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給孩子積極、正確的心理暗示,多讓孩子體驗積極的情緒情感,讓孩子形成既切合實際情況,又不失積極性的自我觀念。
三、生活中善于捕捉細節,及時教育,體現教育智慧。
賞識:賞,欣賞,因認識一件事物的價值而贊賞,即看中人的才能或了解作品的價值而予以贊賞。賞識好似一道陽光,能給人帶來溫暖和希望。在賞識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愛人愛己。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一旦發現就要進行肯定和表揚,當然,要表揚具體的行為,以便使這種行為在孩子的行為習慣中固化下來成為習慣。家長要學會賞識,將孩子看成是天使,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如,孩子玩完玩具后主動將玩具放回原處時,家長及時地對這一舉動進行表揚肯定,以后每當玩完玩具孩子都會主動將玩具放回。細節,需要發現,更需要感情。愛的細節每時每刻就在我們身邊,看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的孩子天資不同,個性迥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渴望聽到喝彩,渴望被人賞識。
四、走進孩子的心靈,發揮積極暗示的最佳效果。
積極暗示最大的特點就是“暗”,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稚嫩的心靈。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悄消影響著孩子稚嫩的心靈,對于培養孩子規范的舉止、優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如果家長不斷貯存賞識、肯定和關愛,使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就可使孩子在賞識、肯定、關愛中成長。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家長在對待孩子教育上,應去掉那些讓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須”等詞匯,而通過“啟發、暗示、商量”等形式來進行。
這種形式的教育,孩子會更樂于接受、更喜歡,教育效果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