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幼兒園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利用操作法進行數學教學活動,但操作法在具體運用時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應有正確的認識。
關鍵詞: 幼兒園 數學教學 操作方法
長期以來,我們對幼兒園數學教育教學中操作方法的研究是不夠深入的。筆者通過理論課程的學習及對周邊一些幼兒園的走訪、實習,發現在幼兒數學操作方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具體體現在:幼兒數學操作方法僅是教師講解演示的一種學習方法。
一、在幼兒園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操作方法包括操作法、游戲法、比較法、講解演示法等。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常常利用操作法進行數學教學活動,但操作法在具體運用時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操作法只作為獲得知識、鞏固知識的手段。
大多數幼兒園教師在利用操作法進行教學時,只是把操作法作為一種獲得知識、鞏固知識的手段,使操作材料顯得功能單一,用途不大。教師在進行操作時,也只限于桌面上的操作,把操作完全局限在活動室桌面上這一小范圍之內。不僅限制了幼兒的思維,同時也阻礙了幼兒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雖然幼兒教師把幼兒園的墻面布置得多姿多彩,但是那些往往是幼兒教師的勞動成果,幼兒的作品則被裝在一個個的小袋子里。
2.幼兒教師對幼兒的操作活動時間沒有準確的把握。
有的教師給幼兒提供的操作時間不夠充分,活動開始或幼兒自由游戲的時候,教師發給幼兒操作材料,但當幼兒剛剛開始操作起來,對操作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時,教師就急于把材料收回或活動結束,開始了下一環節的活動。這時,幼兒手中的操作材料就僅僅成為能否顯示活動中有無師生互動這一環節的形式,失去了它本身應有的意義。而另有一些教師留的材料操作時間過長,遠遠超過自己所設定的時間。
3.操作法與日常生活相脫節,使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人類數學的起源上,數學能力是為解決現實問題而產生的,幼兒獲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但教師在傳授幼兒數學知識時,往往只是單一地傳授知識,認為數學知識只是單純的知識,沒有意識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過程中,利用環境進行教育是幼兒教師常采用的方法。人的全部的生活(衣、食、住、用、行)都離不開數學。在幼兒生活的空間里同樣也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在玩具的類別、大小、擺放的空間位置;小朋友有幾只手;班上有幾位小朋友;各種形狀的模子、杯、碗做出各種形狀的“糕點”,等等。這些都是較為隱蔽的,幼兒很難將其與數學聯系起來,在這些活動中體驗到數學的信息。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所接觸的幼兒教師及幼兒園數學活動時發現:多數幼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往往喜歡采用童話情境,用小動物或童話中的人物來引導幼兒學習數學。幼兒教師不重視生活環境,沒有在生活中捕捉信息,而使數學學習失去在幼兒生活環境中應有的意義。如筆者觀察到小班幼兒在學習一一對應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往往采取讓幼兒扮演游戲中的人物,讓幼兒通過蘋果與香蕉的一一對應,比較是蘋果多還是香蕉多,多幾個,少幾個的問題。而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問幼兒班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的時候,幼兒往往不知從何說起。
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應有怎樣的認識呢?
1.教師對于教育教學過程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定的目的需要我們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我們明確了教育目的的前提下,如何把握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呢?對于操作方法的把握,我們絕不能走形式主義道路。方法的優劣不在于方法本身,而是實施者智慧與經驗的體現。
在幼兒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操作活動是為了發展幼兒的思維,是教師講解演示的手段,還應該成為幼兒探索數學邏輯關系的方法之一。
2.解決材料功能、方位單一的問題。
讓幼兒把操作材料僅局限于課堂桌面上同樣是一個誤區,我們的操作不能僅僅在課堂上、在桌面上,幼兒園有許多地方都可以為幼兒提供操作的空間。如教師在布置幼兒園的墻面時,可以請幼兒前來幫忙,這是幼兒非常喜歡做的一件事。讓幼兒在墻上貼一些教師設計好的小貼飾或是專門留出一小塊地方,告訴幼兒,這是幼兒自己的小園地,讓幼兒隨意地在自己的小園地中創造一些東西,然后讓幼兒對自己的創意進行表述并演示操作的過程。這樣幼兒對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能夠更深地加以鞏固和理解。
我們同樣可以成立一個數學角,把操作材料放在數學角,讓幼兒自己選擇活動的材料和活動的內容、方法。當然我們還要及時地觀察幼兒的情況來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操作材料,讓我們的材料為我們的操作服務,以確保能促進幼兒的發展。
3.充分考慮操作時間。
教師要考慮操作所用的時間,要給幼兒以充分的時間,千萬不要讓幼兒的操作活動如“蜻蜓點水”似的流于形式,幼兒還沒有完成操作,教師就急忙把幼兒叫回來,幼兒這時的思維還處于操作活動之中,接下來教師要講什么幼兒往往不會注意聽,心里一直想著那個操作活動或是左右亂動影響教學繼續進行。
因此在操作過程中時間的運用,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時間來不及干脆就不要插入蜻蜓點水似的操作活動。在實踐操作這個過程中要做到收放自如,心中有數,要讓操作法真正地為數學教育教學服務,不能為操作而操作。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依據幼兒的動手能力、智力水平、思維能力、任務難度等多種因素加以分析,充分準備,以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不良狀況,影響教學。
4.操作法與日常生活相聯系。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選擇與我們日常生活緊緊相關的教學案例,使幼兒能夠學以致用。教師的教學脫離了生活實際,使幼兒無法把課堂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無法學以致用。在教師創設情境時,可以設置一些幼兒身邊的情景,如午餐分餐具的情景,讓幼兒自己動腦想辦法怎樣才能解決老師要準備多少碗和小勺,準備多少才能夠分的問題。這些問題中既包括了讓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又能夠讓所學知識聯系實際情況,還能啟發幼兒在自己生活的周圍尋找數學知識,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發現能力,幼兒以后遇到此類問題就不會毫無反應。
部分教師比較重視操作法與生活相聯系,但運用的效果并不好。如幼兒園中有一些盆景花卉,教師讓幼兒把它們一盆盆地搬進教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進行特別的提示。教師這時應抓住進行數學教育教學的時機,講授一一對應的原則,讓幼兒數花盆中開了幾朵花,最多的有幾朵?最少的有幾朵?一樣多的有多少?幾朵黃色的花?幾朵紅色的花?可以讓幼兒把花盆擺成所學過的圖案,等等。幼兒的操作法可以通過游戲、數學角、日常滲透等多種方式進行,不要把操作法僅限于教室內課堂中,應該說處處是課堂,處處都有操作法。
如何解決幼兒園數學教學操作法中存在的誤區還要我們進一步研究,筆者拋出引玉之磚希望能夠與同行共同探索,為幼兒園階段的數學教育能夠得到充分的實施,為進一步提高幼兒數學教育中操作法的地位,以及幼兒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春榕.我國數學教育的改革探索.學前教育研究,2003,(10):48-49.
[2]林泳海.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向(1).山東教育,2001,(11):4-6.
[3]林泳海.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向(2).山東教育,2001,(12):4-6.
[4]曹能秀.引導幼兒發現數學知識.幼兒教育,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