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化學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本文從課前預習、課堂引入、課堂學習策略等方面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解決課時少、任務重,內容分散等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及靈活運用化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 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b)-0192-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及多媒體技術的日益發(fā)展,新的教育技術及教育理念正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以新的形式和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和質量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是我校的研修主題,在日常化學教學活動中,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了一系列深化課程的探索和試驗,現總結個人得失,談幾點體會。
1 作為教師要改革課前預習的方法,重視課前預習的效果
傳統(tǒng)的預習就是翻看課本明天要學什么,好點的預習方式就是給張預習卷,但預習卷大多知識簡單,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收效甚微。到現在為止預習被大部分教師拋諸腦后,形同虛設。如果想跟課堂要效率,就得精心設計預習方式。根據孩子好奇心好勝心比較重的特點,可采取四步預習法。
第一步:設疑。比如第二天要學習《氧氣》,教師可用預習卷向學生提出疑問:你知道空氣中有氧氣嗎?怎么證明空氣中含有氧氣?你是根據氧氣的什么性質來證明它的?你覺得氧氣都有哪些物理性質,請你觀察周圍,哪些事情的發(fā)生與氧氣有關?它又證明了氧氣的什么性質?把課堂需要思考的問題提前交給學生。
第二步:猜測并驗證。學生對預留問題可一邊猜想一邊翻書驗證,正確的猜想可以讓學生感受認知的喜悅,得不到驗證的猜想又讓學生產生向教師求教的動力。
第三步:對比。讓學生回憶并翻看以前筆記,找到與本節(jié)所要學知識相類似或相反的知識點,不管是研究方法還是具體的描述方式,找的越多越好,做到初步歸納。
第四步:延伸。通過上網查詢或求教別人,獲得關于氧氣的一點其他知識,或者試著找一道有關氧氣的試題。
經過這樣的預習以后,大部分同學對課堂要學什么知識都做到了心中有數。可以對教師給出的答案提出質疑,課堂變成了同學們爭先恐后表演的舞臺,課堂效率明顯提高。
2 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些難以牢固掌握,如果我們把孩子們領入一定的情境中,效果就不同了。
例如學習CO2的性質一節(jié)時,在新課講解前告訴學生教師要表演一個“魔術”,拿一個蓋有毛玻璃片的空集氣瓶(裝滿CO2氣體)正放在桌面上,倒入少量水,震蕩,在空中倒置,玻璃片不掉下來。學生們立刻被這個神奇的集氣瓶吸引住了,這時候可以告訴學生集氣瓶里裝有CO2氣體,因為學生通過預習知道CO2氣體能溶于水,結合物理所學的壓強知識,有一部分學生能夠想明白“魔術”的原理。通過這一個小實驗學生對CO2的溶解性有了深刻的理解。使學生在感性知識中形成感覺、知覺和觀念,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善于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蘊含于教材中可供學生進行探究的內容和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興趣,并對學生的探究過程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前后知識串聯(lián),穩(wěn)固學生的知識結構。
例如,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讓學生仔細觀察教師演示木炭、硫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然后可拋出一個探究性問題:鐵絲為什么不能在空氣中燃燒而只能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討論后得出了結論:空氣中氧氣含量比純氧中少導致兩個實驗的反應現象不同。這個探究學習可引導學生體會混合物空氣和純凈物氧氣的不同;體會氧氣化學性質較活潑的事實;明白反應條件不同、反應物的接觸面積不同反應現象不同的道理。還可以接著引導學生歸納所見過的反應條件不同反應現象不同的例子。
4 提倡小組合作,形成競爭機制和互幫互助的氛圍
在探索性學習中,小組合作的效果比較明顯,一個人的思維畢竟有限,一個小組四五個人集思廣益,可以使思維的范圍擴大,層次提高,使探究活動更容易進行。小組之間存在競爭和對比,也可激發(fā)孩子們積極努力的去思考、去發(fā)現,使課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另外,有的教師抱怨有的知識點反復講反復練,學生總是記不住。這時候教師就像是拿蘿卜當誘餌去釣魚的兔子,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撒出去以為魚兒也喜歡。可是事實證明學生的這種被動學習效果不佳,此時教師可以適當放開手,讓優(yōu)等生去教學困生,小組內合作學習,并且使這種幫助關系在兩人或者三人間確定下來,使幫助者對被幫助者負有一定的責任感,同時也使被幫助者及時找到可以尋求幫助的人。小組合作使每日小考更加順利,小組合作使課堂更加活躍。實踐證明在課堂中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是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的有效手段,應該長期堅持。
5 善于運用類比法來深化課堂知識
初中化學知識主要有化學概念、化學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和化學計算四大部分,涉及到三十多種元素,七十多個化合物和眾多的化學方程式,知識內容龐雜,若總是孤立的講,化學知識點就像是一盤散沙,所以教師應該時刻有歸納、總結、類比的習慣,抓住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區(qū)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形成網絡就能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也在知識的深化認識過程中逐漸形成。
例如,在一些燃燒實驗中常在瓶中先加少量水,但作用各不相同。學生總是分不太清,這時就要對比記憶。如硫在氧氣中燃燒,瓶中加水的作用是吸收有毒氣體二氧化硫;紅磷燃燒法測得空氣中氧氣含量,瓶中裝水的作用是:使裝置迅速冷卻到室溫和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還有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瓶中也先裝有少量的水,作用是冷卻濺落熔化物,防止集氣瓶炸裂。
總之,為了使自己的課堂更科學有效,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挖掘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磨練教師個人教學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成為教育改革中的弄潮兒。
參考文獻
[1]顧明遠,黃濟.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健玲.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化學課教學效果[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10,6:6.
[3]方戰(zhàn)勝.多媒體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作用[J].廣州化工,2010,38(2).
[4]樊北芳.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J].化工之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