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時,應關注幾個因素:學習者的認知因素、環境因素、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只有注重這些教師才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并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認知因素 環境因素 文化因素 情感因素
中圖分類號:P3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b)-0193-01
眾所周知,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與學生發生交往的互動過程。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必然要要受到教師教授的影響。那么,教師如何教才能引起大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呢?在這里筆者將為大家介紹一些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的幾個因素,比如說: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所處的英語學習環境、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以及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影響,以期幫助廣大教師提高英語課堂效果,改善英語教學成績。
1 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的因素
1.1 認知因素
所謂認知能力指的就是人腦通過個體所特有的認知方式和認知風格來認識和理解事物的行為和能力。一般來說,人的認知能力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注意力。所謂觀察力指的就是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些形象的視頻來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所謂記憶力指的就是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容和經驗的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趣味游戲來增強學生記憶英語知識的能力。所謂想象力指的就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開放式教學,通過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來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所謂注意力指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結合一些有趣、新穎的文化信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加強學生的注意力。總而言之,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的高低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因素來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率。
1.2 環境因素
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語言環境對英語的習得和學習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英語學習的環境主要包括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內部環境指學習者個體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英語的心理狀況,即個體在英語學習中的一切生理與心理變化過程;而英語學習的外部環境指國家的一些教育方針、外語的教育政策、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等。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劃分把英語教學環境分為社會環境因素、學校環境因素和個人環境因素三類。社會環境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整個社會中,人們對待英語的態度是積極肯定的,并且從社會輿論到社會需要到社會條件都是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要通過英語與世界人民進行交流;學校環境因素主要是學校對英語教學的支持和重視力度,是否引進足夠的外籍教師,是否引進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等等;最后就是個人環境因素,主要就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應不斷地豐富教學材料,使教學方法多樣化,并鼓勵學生課后多去英語角,多與同學或是外教進行大膽地交流,從而及時地將所學英語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英語交流中。
1.3 文化因素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應用技能,跨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眾所周知,文化是包羅萬象的,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而具體來講,文化又包括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根據《辭海》的解釋,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的是人類所創造的精神成果。而語言和文化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翻譯學家巴斯耐特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形象地比喻成“文化石軀體,語言是心臟”。傳播學家波特認為,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對于語言的理解要受到特定文化經驗的制約,在強調文化經驗對于語言的決定作用的同時,波特也指出,語言也對文化有反作用(胡文仲、高一虹,1995)。因此,要掌握一門語言,就要熟悉該門語言的文化特殊性,同時也要了解本民族與其他民族在文化上的差異,進而逾越這種文化差異的鴻溝。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一些基本的語言知識外,還應該適時適度地導入一些相關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結合課堂教學對有關的文化內容分別從詞匯、句子分析、語篇等不同層面進行細致的講解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慢慢地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1.4 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也叫非智力因素,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在語言教學中,情感因素主要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機、語言焦慮、性格、移情和自我意象等。具體來說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學習者的個別因素,比如說學習動機,焦慮情緒等;再就是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情感因素,比如說移情,課堂互動等。“情感教學,從根本的涵義上講,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到認知因素、環境因素、文化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語言學家克拉申也認為,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情感因素對輸入進行過濾的作用,只有在最佳的情感條件下,才會產生真正的習得。由此可見:語言教學與情感是一種密不可分的互動關系,關注學生的情感,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及時地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能夠有效地促進大學英語的教學,與此同時,語言教學反過來又能幫助學生培養一種積極,健康的情感。總而言之,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積極的情感將有助于教師改善教學效果并提高教學成績。
2 結語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大學英語課堂時間向學生傳授英語語言知識,教師應該不斷地關注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的幾個重要因素:學生的認知因素,學生學習的環境因素,如何向學生進行文化上的滲透,以及影響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情感因素。教師只有在備課時投入相當大的精力,針對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課堂上出現的問題,結合這幾個因素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從而真正地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瑾,春秋,李詩和.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天府新論,2007(z1).
[2]張劍青.英語教學中的學生認識因素分析與對策[J].遼寧教學行政學院學報,2007,24(3).
[3]劉政元.試論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后的情感移入式教學策略[J].教育探索,2008(1),
[4]張東芹,陳惠良,甘應霞.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網絡財富,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