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曼斯菲爾德的短篇小說《布里爾小姐》是短篇小說中的藝術精品。作家突破傳統小說的寫法,淡化了情節,將筆觸直接深入主人公的內心深處,采用作者型敘述聲音,通過敘事視角的不斷轉換,構建起讀者與主人公的紐帶,使《布里爾小姐》表現出鮮明的現代小說特色。
關鍵詞:無情節 作者型敘述聲音 視角轉換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b)-0195-01
現代英國文壇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先驅,她與喬伊斯、沃爾芙、勞倫斯同時代,以獨特的寫作風格蜚聲文壇。《布里爾小姐》是一個不足四千字的短篇,卻濃縮了主人公布里爾的人生感悟。本文擬從女作家在這篇小說中運用的敘述技巧進行分析,探討該作品的現代主義特色。
1 “無情節”結構的運用
作為現代小說的先驅者,曼斯菲爾德創作的小說獨具匠心。在她看來,傳統情節所體現的那種關系“會傳達一種完成的、絕對的、完全理解的、誤導人的意義。”因此,她開創了一種完全嶄新的敘述手法—— “無情節”結構,即情節被截短,沒有說明,也沒有結局,情節的完整和連貫被淡化。
例如,《布里爾小姐》的開頭,沒有正式的介紹主人公布里爾的年齡職業生活狀況,甚至沒有直截了當地告訴讀者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一切只從一個場景開始。
盡管陽光明媚—— 藍天涂上了金色,巨大的光點猶如潑灑在公共花園里的白葡萄酒—— 布里爾小姐很高興自己還是決定戴上了狐皮圍巾。空氣中一絲風也沒有,但當你張開嘴時,卻有那么一絲絲涼意。那感覺猶如你要吸一小口冰水時從杯子里冒出的涼氣那樣。不時有一片落葉從無人知曉的地方飄來,從天空飄來。
這種“中間開頭”,避免了直接切入主人公的現實生活,而是把讀者帶入她的內心世界,作者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思考余地。原文中“花園”(Jardinspubliques)是一個法語詞,讀者不難猜測出布里爾小姐可能是身處法國,異國他鄉,“一絲絲涼意”和從天空飄來的落葉,也暗示了故事發生在秋末冬始。而“不時有一片落葉從無人知曉的地方飄來”隱約透露出傷感,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布里爾小姐的內心活動是小說情節展開所圍繞的中心內容。從小說開頭到結尾的前一個段落,布里爾小姐一直靜坐在長凳上,雖然沒有任何動作,但是,她的意識卻不斷跳躍,隨著周圍的情景、人們的談話,心猿意馬,浮想聯翩,腦海里演繹著不同的人生故事。這種情節構思的隨意性很大,使敘述的時間、空間的跳躍性和隨意性也隨之增大。曼斯菲爾德不再按時間順序敘述故事的開端、高潮與結尾,而是把過去和現在的內容穿插在了一起。這與傳統小說順時的、線性的敘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更突顯了曼斯菲爾德寫作技巧的現代性。
2 作者型的敘述聲音
蘇珊·S·蘭瑟在其女性主義敘事理論的代表作《虛構的權威》中指出,作者型的敘述聲音取代了傳統的“第三人稱敘述”的提法。在這種敘事模式中,敘述者不是虛構世界的參與者,他與虛構人物分屬兩個不同的本體存在層面。在《布里爾小姐》中,曼斯菲爾德采用的正是這種作者型敘述聲音。由于作者型敘述者存在于敘述時間以外,在敘述過程中,他們能進能退,可近可遠,敘述手法靈活多變,作者根據自己的意圖將讀者引入故事中。
在《布里爾小姐》中,曼斯菲爾德采用限制敘述方式,而非“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有限地融入主人公的內心,只用AQ5w4NOrgkRqxeWIDZzPnA==主人公的思維方式和語氣來敘述,并通過她的視角來體察世界。作者時而采用人物的直接引語,時而又運用自由的間接引語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敘述。通過作者型敘述聲音,讀者時而進入布里爾小姐的內心世界,以她作為內視點進行觀察,時而又與她拉開距離,客觀地看待周圍一切。
當描繪布里爾小姐對樂曲的感受時,曼斯菲爾德帶領讀者完全走進了布里爾的內心世界。她從公園樂隊的演奏中感受到“娛樂季節”已經開始;長笛“柔和而清澈”的音樂使她想象出“是一串晶瑩透亮的水珠”,令她心馳神往;她還從樂隊一遍一遍的鼓聲中,聽出了“狠心的人!狠心的人!”的哀怨。這些感受都是從布里爾小姐的視點出發,凝附了她的內心情感。她欣然想象著自己是這人間大舞臺上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時,兩個青年男女當面的譏笑將她殘忍地拖回了無情的現實。
“不,現在不行,”少女說。“不在這兒,我不能。”
“但是為什么?因為那頭那個老蠢貨嗎?”小伙子問:“她干嘛要上這兒來?誰要她來了?她干嘛不把那呆傻的老丑嘴臉留在家里?”
“滑稽的是她那條毛—— 毛皮圍領,”少女咯咯笑著。“它活象像一條油炸牙鱈魚!”
布里爾小姐所有美好的想象、陶醉在這一刻停止了,她剎那間明白在旁人的心目中,她只是個可憐的、多余的人,是個令人討厭的老東西。文章此處對青年男女的對話使用了直接引語,使讀者看不到作者(敘述者)對人物的評論,從而更直接地傾聽人物對話,把人物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拉到最近處,使讀者獲得身臨其境之感,也使整篇小說更富藝術感染力。
3 靈活的視角轉換
韋恩·布斯在《小說修辭學》一書中提到,小說中視角的各個層次都受作者的支配,為其觀點服務,這一觀點又是通過對同情的控制表現出來的。而敘事的技巧控制著讀者對人物的同情。
雖然《布里爾小姐》自始至終是用第三人稱敘述,但敘述的視角在不斷地變化,故事開頭是用敘述者自己的視角,隨后視角轉換成人物的視角,在敘述某一件事的同時敘述者不斷地變化敘述視角。作者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第三人稱敘述和第一人稱內心獨白的交替,控制著讀者與人物的距離,實現外部描寫和內部心理描寫的相互交融,達到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小說時而敘述外界情景,時而袒露內心獨白,客觀的描寫與主觀的外露相互交替。如:
布里爾小姐抬起手,輕輕地按了按她的毛皮圍領。可愛的小東西!又摸到它真是愜意……[2]
她斜瞥了一下那對老夫婦,也許他們過會兒就會走的[2]。
很顯然,第一句中的前一句是第三人稱敘述,后一句又轉為主人公的內心獨白。第二句中的前半句是第三人稱敘述,后半句是布里爾小姐的內心獨白。反復的內心獨白,意味著敘述者進入了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引領讀者通過女主人公的思緒進行思考,拉近了讀者與主人公的距離,搭建起讀者和主人公的親密關系與心靈溝通的橋梁,使讀者與主人公間結下了同情的紐帶。
曼斯菲爾德在《布里爾小姐》的創作中大膽創新,拋開了傳統的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采用作者型敘述聲音;淡化了情節,著重描寫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在第三人稱敘述與第一人稱內心獨白間靈活交替,視角不斷轉換,這些現代性的敘述技巧使作品富于變化,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后人展示了更加廣闊的視野。
參考文獻
[1]陳良延,鄭啟吟,等.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選[Z].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2]黃必康[譯].蘭瑟,S·蘇珊[著].虛構的權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7-18.
[3]馬克·柯里[著].寧一中[譯].后現代敘事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