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的實施應建立與課堂教學相配套的教學模式,把學案導學與自主學習結合作為地理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來抓,從而達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本文在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方面做了一些有力的探索。
關鍵詞:新課程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導學 展示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b)-0196-01
隨著國家新課程實施,新教材全面推廣使用,我國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為了探索適應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校地理備課組在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16字方針指導下,積極探索適應新課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新一輪教育課程改革理念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獨立性。為確保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主體參與地位,就必須探索出在課堂上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新型課堂模式和運行機制。基于這種認識,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我們嘗試運用“學案導學”和“4+X”為教學步驟的新授課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1 學案的編寫
在導學案的設計,我們主要從教材的編排原則和知識系統出發,對課標要求、教材和教參資料以及自己所教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識水平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合理處理教材,盡量做到導學案的設計重點突出,難點分散,達到啟發和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為此,我們將導學案的制作設計成了以下幾個環節。
1.1 學習目標
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材關于“知識”、“能力”、“思想教育”的原則要求和學生實際。目標要明確,讓學生一目了然,知道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及主攻方向。
1.2 新課導學
導學內容可以分成知識結構和基本知識點兩部分。知識結構是對一節課內容的高度概括,編寫時,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現。基本知識點是“學案”的核心部分,要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問題,編排出合理的知識體系。
1.3 活動探究
主要是針對新教材中的活動,也有學生在自學教材后在課堂上提出的比較普遍的問題。當然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安排一些活動,如辯論賽,小作文等。如在濕地一節的教學中我們就有意識的在課前安排我國主要濕地的概況及課后安排濕地與我們的小作文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4 達標測評
為了使學到的知識及時得到鞏固、消化和吸收,進而轉化為能力,要精心設計有“階梯性”“層次性”的訓練,發展各類學生的潛能,升華學生的理性認識。練習檢測題的編寫要覆蓋本節所有的學習目標,要有代表性、針對性,由淺入深,層次分明,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通過對導學案的精心設計,真正達到導讀、導聽、導思、導做、導結、導測的作用和目的。
2 “4+X”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學案編寫的優劣,關系導學的成敗,而學案的運用則更是重要的一環。新課程倡導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本模式正是基于這個思想指導學生開展學習。本著“先學后教、學案引導、有效互動、當堂訓練”課堂教學原則,我們經過多年的思考和實踐摸索出“4+X”地理課堂教學模式。通過“確認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解疑-展示交流-檢測補救-引領提升”來構建地理課堂環節。本模式四步操作流程簡要總結如下。
2.1 確認目標依案自學
課前,教師把學案發給學生。安排各學習小組根據學案中提示的學習目標和方法自學。學生可查閱教材、有關資料、工具書,也可同桌或分組討論,完成學案中教學內容。接著要求學生通過自學能發現問題,確定疑點,用雙色筆隨堂記錄下來。學生自學習慣的養成,知識能力的獲得,主要在這一步,因此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時間必須有充分的保證。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后,小組長檢查落實。上課時可以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歸納知識結構和說一說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激發學習興趣。
2.2 合作探究釋疑解惑
在學生自學完成教學內容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其學習情況,說出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或發現的新問題。教師要創設民主、和諧、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圍,要求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爭論并各抒己見,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佳時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迅速準確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疑點和難點,并板書到黑板上。這部分的教學時間分配大約20分鐘左右。
2.3 展示交流共同提高
針對具有普遍意義的疑點和難點及教材中的活動探究題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然后采用小組匯報展示的形式,落實需要解決的疑難問題。對于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的精講點撥予以解決。這部分的教學時間分配大約15分鐘左右。
2.4 檢測矯正精講點撥
練習是促進知識遷移,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能力的基本途徑和有效方法。課堂上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習,以了解全班學生對各個知識、能力點的掌握情況。此間教師巡視,做好個別輔導工作,并搜集答題信息,出示參考答案,重點展示解題的思維過程。對學生薄弱部分進行補救,對錯誤部分進行糾正,力爭整體達標。這部分的教學時間分配大約5分鐘左右。
3 “4+X”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優點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4+X”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有如下積極意義。
3.1 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
《地理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通過地理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自學地理的能力。學案對指導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是非常有幫助的,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會學習的素質都有積極的意義。“4+X”教學模式使學生自學能力大大增強。
3.2 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上述的實施步驟可以看出,教師利用學案組織課堂教學,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變課堂為學堂。使課堂真正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素質教育課堂結構模式,不管是在時間上還是在方式上都加大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從而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3 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落實了基礎知識
“4+X”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效地改進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模式,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不同的見解,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發散思維,無論什么問題,都不是把現成的答案捧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和鍛煉了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借助學案改進現行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并能最終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