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朱鹮現有野生種群、人工種群,特別是再引入種群的保護研究現狀進行了總結。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陜西寧陜縣寨溝相繼放飛籠養個體40只,目前已經形成10個繁殖配對,共計產卵21窩66枚,成功繁殖后代28只。上述觀察結果表明朱鹮的首次再引入前景看好,62.5%的成活率標志著朱鹮首次再引入初步取得成功。
關鍵詞:朱鹮 野生種群 人工種群 再引入 保護研究
中圖分類號:Q9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b)-0248-01
朱鹮是亞洲東部的特有種類,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000年前被列為國際極危物種。自1981年來我國在陜西省洋縣重新發現7只世界上僅存的野生朱鹮以來,朱鹮的保護一直受到國家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采取了保護野生種群、開展人工飼養繁殖和建立異地野生種群等一系列拯救性保護措施,使朱鹮種群數量得以恢復和壯大。由于朱鹮數量的迅速增加,瀕危等級已由極危降為瀕危。本文綜述了近年來朱鹮保護和研究工作現狀,提出了當前我國朱鹮保護面臨的問題及下一步亟待開展的工作,為該物種的保護和管理提供了科學的建議。
1 現有種群
1.1 野生種群
自1981年中國重新發現野生朱鹮種群以來,經過30年的努力,野生朱鹮及其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野生種群數量已從1981年的7只增加到2008年的630余只。分布范圍從洋縣擴展到周邊的城固、西鄉、漢中、南鄭、勉縣和佛坪等7個縣市。分布面積從最初的不足100km2增加到3000km2以上。
1.2 人工種群
我國研究人員在加強野生種群保護的同時開展了易地保護拯救方案,通過人工飼養拯救這一瀕危物種。從1981年5月開始,在陜西的洋縣、北京、周至、寧陜、日本佐渡、河南董寨、浙江德清,共建立了八個朱鹮人工種群。截止到2008年底,人工飼養的朱鹮數量已達到630余只。
2 再引入種群意義
現今,朱鹮種群不斷增長,棲息地減少、食物缺乏以及生態容納量接近飽和是野生朱鹮所面臨的生存壓力。因此,孤立的朱鹮野生種群,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或者突發疾病等事件,很可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嚴重時會造成整個種群的滅絕。所以,我們應該建立第二、三個異地野生種群,做好展朱鹮再引入工作,這樣,就能從根本上解決朱鹮種群所面臨的危機情況,進而擺脫人工繁殖的被動局面。瀕危物種的再引入是指通過人工方法將飼養下繁殖的個體或野生個體重新引入到該物種的歷史分布區,建立一個可以自我維持的野生種群,使瀕危物種在其已經滅絕的歷史分布區得以恢復。再引入是瀕危物種保護的最高水平和最終目的,是一種野化和擴大種群分布的創造性保護措施,當前正在被廣泛使用。
因此,在完成就地保護、異地保護、半野化訓練及相關論證后,2007年陜西省寧陜縣首次實施朱鹮再引入項目。
3 再引入種群現狀
3.1 種群現狀
2007年5月31日,陜西省寧陜縣首次再引入朱鹮,并放飛26只。至2009年1月,26只再引入朱鹮中,有6只因為食物缺乏收回后經恢復訓練后重新放歸野外,6只自然死亡,3只失蹤外,其余個體目前狀況良好,成活率達到了65.3%,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秋季覓食群體,夜宿地點較為穩定,成為第一個由人工繁殖到野外獨立生存的朱鹮種群。
3.2 繁殖現狀
3.2.1 配對
2008年至2011年共形成10個繁殖配對,而且有如下特點。
(1)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有繁殖經歷的個體在釋放后多重新選擇配偶,僅有1對例外。
(2)在配對選擇過程中雄性起主導作用,雄性之間有激烈的爭偶打斗行為。
?。?)朱鹮最早性成熟的年齡可短至11個月。
?。?)婚配制度仍為常年配對的一夫一妻制;但在一方配偶失蹤時,原有的配對可重新組合。
?。?)雌雄年齡差異較大。
3.2.2 繁殖成功率
2008年至2011年4年產卵21窩66枚,平均窩卵數3.14±1.06(n=21);孵化幼鳥46只,平均每窩孵化幼鳥2.19±1.29(n=21),平均孵化率71.51%;出飛幼鳥33只,平均每窩育成幼鳥1.57±1.03(n=21)只,平均繁殖成功率51.67%。
3.2.3 種群存活率
釋放個體40只,已知失蹤6只,死亡9只,死亡原因有食物缺乏、天敵、高壓電擊等。釋放個體的存活率為62.5%。繁殖出飛幼鳥33只,育雛期死亡10只,死亡原因為自然死亡和王錦蛇捕食;出飛后已知死亡1只,死亡原因不詳。
3.3 保護現狀
3.3.1 棲息地的保護
為了給朱鹮的野外正常生存創造良好棲息環境,寧陜縣針對朱鹮的覓食地、夜宿地和營巢地等活動場所的棲息環境實施了多項保護措施。水稻田是朱鹮的主要覓食地,為保證朱鹮能夠獲得足夠的食物,必須保留足夠面積的水稻田。為此,寧陜縣相關部門計劃在朱鹮活動區域以發放補償金的形式,鼓勵農民保留種植水稻田。在水稻收割后翻犁蓄水,保證一定面積的冬水田,禁止在朱鹮覓食水田使用農藥化肥。
3.3.2 再引入種群的保護
(1)種群監測和巡護基地工作人員通過無線電跟蹤和野外巡護等手段對朱鹮進行晝夜監控、跟蹤觀察和保護,監測朱鹮的活動范圍、覓食地和夜宿地,及時發現搶救傷病朱鹮。
?。?)繁殖期的保護再引入的朱鹮能否在自然界繁殖后代是朱鹮再引入成功與否的關鍵。工作人員對朱鹮巢、卵和雛鳥進行全天監護,驅趕蛇類、鼬科動物和猛禽等天敵。雛鳥在日齡25日左右進行環志,確保今后可準確獲得其生物學或生態學信息。
3.4 存在問題
(1)食物來源不足:在野外朱鹮主要取食水稻田中的泥鰍、黃鱔、蛙類和昆蟲等,但是寧陜縣水稻田面積卻在逐年減少。2008年水稻種植面積比2006年減少了1000多畝。隨著朱鹮再引入種群的壯大,棲息地減少,食物來源不足,將成為制約朱鹮再引入種群發展的重要因素。
?。?)資金投入不夠:朱鹮再引入項目實施至今,配套資金已用于朱鹮野化放飛基地的硬件設施建設、野化訓練設施建設和朱鹮調運等費用上?;刂禧q人工飼養繁殖,野外投食等方面資金的缺乏給再引入后續工作帶來困難。此外,地方規定禁止在朱鹮覓食水田施用農藥化肥,雖保證了朱鹮食物的安全,卻使水稻的產量明顯下降。對于種植戶的補償雖已列入規定,但由于資金不足,補償措施尚未實施到位。許多種植戶為保障自身利益,不得不將水稻田改為旱田,這也是水稻田面積明顯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于曉平,路寶忠,盧西榮,等.年齡對朱鹮繁殖成功率的影響[J].動物學報,2007,53(5):812-818.
[2]丁長青,李峰.朱鹮的保護與研究[J].動物學雜志,2005,40(6):54-62.
[3]于曉平.朱鹮繁殖成功率的影響因子研究[D].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1-99.
[4]盧西榮,于曉平,鐘凌,等.朱鹮野生種群的現狀與保護對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34:94-99.
[5]史東仇,曹永漢.中國朱鹮[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