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3-6歲兒童早期學習與發展指南》已于日前頒布,該《指南》是否能夠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師是否做好準備。筆者認為其準備狀況與針對《指南》的教師培訓密切相關。本研究選擇中部某城鎮2組幼兒教師進行針對《指南》的參與式培訓的嘗試,旨在考察此培訓方式的適宜性。研究發現,幼兒教師未打破傳統培訓的被動性,但都意識到這一新型培訓方式更有利于教師主動參與與反思,能夠真正從中獲益。
關鍵字:參與式培訓;SWOT分析;幼兒教師培訓
一、“參與式培訓”內涵
參與式培訓使用的是“參與式方法”。“參與”指的是個體卷入群體活動中的一種狀態,既指個體作為一種有形的實體,在群體活動時是否“在場”,是否具有與其他成員進行互動等外顯行為,也包括個體在認知和情感方面卷入和影響群體活動的狀態和程度。從社會民主的角度看,“參與”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具有自給自足的能力,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應該享有平等學習和表達的權利。真正的“參與”是主動自發的、平等的、互動的。
“參與式方法”指的是那些能夠使個體參與到群體活動中、與其他個體合作學習的方法。它沒有固定形式,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即興創造。本研究所使用的“參與式方法”有講座及小組討論。
二、研究介紹
本研究中將采用參與式培訓方式進行初步的嘗試。培訓內容主要參照《3-6歲兒童早期學習與發展指南》項目專家課題組的討論方案。
研究者分別在私立幼兒園與公立幼兒園進行了參與式培訓。私立共5人,均為新手型教師;公立共6人,其中2名骨干型教師,4名新手型教師。
首先,由研究者本人向教師介紹此次訪談的目的,并介紹了早期學習標準提出的背景、基本內容與目前的進展。
其次,了解參與者對《綱要》及其意義的認識以及自身實踐中對《綱要》的體會,并向參與者介紹標準的特點及其與《綱要》的關系和對《綱要》的一些不足(不夠細化,未體現地區差異及城鄉差異等)的彌補。
最后,鼓勵教師進行實踐演練。
這一環節是選取指南認知領域的子領域“認識環境”的一項標準“兒童發現周圍環境的變化”中的6歲兒童“能結合生活經驗描述季節變化”指標,與參與者進行討論。
此環節共分四個步驟:
步驟1:問題討論
1.您認為標準“發現周圍環境變化”與指標“季節變化”存在什么聯系?
2.為什么要把“能夠描述季節變化”放在6歲?
3.怎樣觀察和評價兒童對季節變化的了解程度的現有水平?
針對第一個問題,兩個小組的教師均表示,標準與指標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針對第二個問題,私立幼兒園小組表示,6歲兒童的觀察力已經發展較好,生活經驗與小中班兒童相比更豐富一些,且6歲兒童表達能力已經比較強,基本能用語言或繪畫等方式描述這一變化。
針對第三個問題,兩個小組均指出,教師直接的詢問和引導能了解兒童對季節變化的認知程度的現有水平;其次,兒童不經意間的話語會表現出他對季節的認識。如從穿衣變化、樹葉顏色變化、下雪、雪糕等等一些直觀的途徑可以了解到幼兒的對季節變化的認知水平。
步驟2 :SWOT分析
您在以往實踐中有沒有涉及季節變化方面的教育內容?您具體是如何開展教育的?在這一環節中,研究者采用了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二十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現實狀況和改良策略的方法。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包括優勢因素和弱點因素,它們是指發展過程中內部存在的積極和消極因素;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包括機會因素和威脅因素,它們是外部環境對發展直接有影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具體到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
S:過去在這方面有什么好的經驗?
W:存在哪些不足之處?
O:該指標的實施有哪些外部的有利條件?
T:該指標的實施存在什么外部困難與挑戰?
結合“描述季節變化”這一指標,教師經過討論,進行了新一輪SWOT分析,主要集中在教師自身與本班幼兒層面。
自身及6歲幼兒內部優勢(S)主要有:自身專業素質強、6歲兒童生活經驗較豐富且能用多種方式表達、接受能力強、體質好、兒童有較多自我表現的機會;內部劣勢(W)在于:自身經驗不足、本班幼兒觀察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個體差異大、地區差異大、年齡參差不齊、幼兒自控能力弱;外部優勢與劣勢同上。
步驟3: 活動設計
請教師結合指標“能結合生活經驗描述季節變化”設計活動方案。教師分兩組,每組3人設計方案。在設計方案之前,向教師介紹《指南》與《綱要》的關系:《綱要》主要針對的是幼兒教育機構,提出的主要是課程標準。而《指南》提供的是可以操作的細化的學習與發展標準,教師與家長可以根據指南的內容,了解本班或者自己的孩子在六大領域的發展狀況。在活動設計中需要貫穿《綱要》的理念,結合到本指標,即需要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考慮以下三個問題:
1.如何激發兒童對季節變化的興趣?
2.如何創設綜合性探究的條件與活動引導幼兒探究季節變化?(如與認知領域內部其他子領域的結合,如數的學習、探究與表達交流等;又如與其他領域的結合,如語言、社會發展等領域;再如用錄像、圖畫書、畫畫、照片、作品展示等多種手段)
3.如何通過與家長的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兒童了解季節的變化?
通過活動設計,可以看到,教師主要依賴于季節的自然變化,通過預設情境激發兒童對季節變化的興趣;在活動設計中,可以看到明顯的不同領域的結合,說明教師有進行綜合主題的意識;而對于與家長的合作來幫助兒童達到指標這一問題,教師的活動設計中都把它作為活動延伸來考慮,但是,討論中,教師指出,在以往開展的活動中,家長配合的主動性并不很強,因此,應考慮其他方式的合作,比如通過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活動來激發家長參與的熱情度,通過家長開放日等活動為家長提供相關的需要家庭教育配合的建議,并在每日接送時間加強與家長溝通。
步驟4:活動反思
這一環節要求教師反思兒童能夠通過活動獲得什么,要求教師對兒童在活動中的行為進行觀察并加以評價。目前,教師觀察幼兒的主要方式有軼事記錄、行為檢核表等等,而通過討論,研究者了解到,參與培訓的這些幼兒教師以新手型教師居多,她們指出,由于精力有限,所以很少通過觀察記錄等形式觀察兒童在活動中的學習與發展,有時會在任務的迫使下,回憶活動的過程及兒童的表現,即把“軼事記錄”變成了“憶事記錄”,從而達不到實際觀察的效果,同時也會忽略一些教育時機的把握方面的總結。對于該活動能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兒童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水平,許多教師指出,自身在這方面存在不足,除了一些簡單的知識技能,通過詢問或請兒童表現等直接的方式,來考察評價兒童是否達到預期之外,一般都站在教師自身的立場上,目標只在活動實施前定下,到活動結束時卻很少反思活動的實際開展是否達到預期。
三、教師培訓嘗試性研究的反思
培訓中研究者發現,教師對培訓還停留在傳統的認識上,還存在被動學習的態度。教師習慣了聽“專家”講座,從專家那里汲取“先進知識”和“高深理論”,而對于參與式這種需要教師主動發言的方式感到不太適應,這也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觀、學習觀與先進理念的差距。但是,另一方面,經過培訓,許多教師表示,這種強調教師主動參與、重視過程、促成教師反思的參與式培訓對他們一線教師來說,會比傳統的培訓模式讓他們獲益更多。
1.收獲
經過了解,參與培訓的教師們以往并沒有接觸過參與式培訓,盡管如此,教師對這一新型的培訓模式的積極性還是很高,許多教師后來表示,這種強調教師主動參與、重視過程、促成教師反思的參與式培訓對他們一線教師來說,會比傳統的培訓模式讓他們獲益更多。
此次參與式培訓是在《指南》即將出臺的背景下推出的,有利于增強教師對《指南》的認識,使教師在心理上對《指南》有一定的準備并有獲得《指南》指導的愿望。通過對活動方案的討論,研究者鼓勵教師們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與小組成員通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正符合參與式培訓的特點,即“不是為了提供一些事實性的知識,而是為了進行具有問題意識的、高層次的學習”。 通過設計活動、評析、修改活動設計等環節,教師們紛紛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活動。
2.不足
盡管教師對這一新型培訓方式的積極性比較高,但是通過反思,研究者認為,本研究的參與式培訓的研究嘗試還存在一些問題:
(1)參與式培訓需要參與者積極參與、反思,還應有總結自身教育經驗的能力,對參與者的能力水平要求比較高,而由于教師群體的多樣性、層次性,參與式培訓不一定能很好地適應每個層次,因此,可能會影響培訓的效率。
(2)參與式培訓對培訓者的自身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內容需要培訓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即興創造。而研究者自身能力有限,對幼兒園了解不深入,因此在訪談時某些問題內容設置不是很合理。下一步研究應加強問題的適切性,更多地站在幼兒教師的角度上來設置問題。
(3)目前,參與式培訓在國內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在我國的教師培訓中使用較少,在開始實施時將會出現一些預期不到的困難和問題。
(4)參與者對《指南》提出的背景和《指南》的意義還不夠了解,因此會對她們參與的熱情造成一定影響。
(5)《指南》目前尚未出臺,因此缺乏《指南》的培訓方面的成功案例來參照。
基金項目: 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形勢背景下推進我省民辦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研究》,課題編號:[2011]-JKGHAB-0027*。
參考文獻:
[1]陳向明.參與式教師培訓的實踐與反思[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1).
[2]郭力平.早期學習標準與發展適宜性教育的沖突、融合及其啟示[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 ,2008(10).
[3]郭力平,武瑋,孫慧妍.早期學習標準在美國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8(12).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