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任務引領教學法是培養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教學方法。在運用任務引領教學法時,要注重教師、學生和課堂的角色轉變。同時,還要遵循真實性、實用性、新穎性、趣味性、創造性、挑戰性原則。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有機結合任務引領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關鍵詞:任務引領 教學法 角色轉變 原則 有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c)-0175-01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由交際法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教學形態—任務引領教學法逐漸成為國際外語教學的主流。國外一些著名的外語教學法研究者和二語習得研究者先后著書立說,系統地介紹和闡述任務引領教學法的相關理論。我國外語教學界也在21世紀初開始倡導任務引領教學法。鼓勵廣大外語教師在教學中采用這種途徑,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根據高職高專學生培養目標的精神,培養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是作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因勢利導,在“教”與“學”中,以任務為驅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力,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達到提升語言能力的目的。
1 課堂主體的角色轉變
1.1 教師角色的轉變
任務型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設定一定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運用語言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與其他的外語教學方法相比,任務引領教學法中教師的角色面臨重大的轉變。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主要擔負著“主講”和“指揮”的角色,教學活動的形式也是以“精講多練”為主。但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將變得更加豐富,他們既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又是活動的參與者、協調者和橋梁。教師的任務一方面是傳授給學生語言知識;另一方面也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技巧,組織和控制好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為學生創造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這種途徑,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空間,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2 學生角色的轉變
在任務引領教學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地學習者。根據皮亞杰(J.Piaget)的建構主義理論的闡釋,知識是暫時的、發展的、非客觀的,是經過學習者內心建構并受社會文化影響的。顯然該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主要建構者。學生有了具體的動機就能自主學習,自主地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運用所學語言,并自然地發展了語言能力。積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功能,通過人機互動的方式,加強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注重課堂氣氛,通過優美動人的音樂和語言、生動的畫面、豐富多彩的形象來增加課堂的信息容量和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記憶效果。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有效提高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目的。除此之外,合理利用多種教學模式,如:播放視頻、交互式課件、分組討論、情景模擬、小型戲劇化表演等,都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
1.3 課堂本質的轉變
任務引領教學法認為,課堂教學的本質就是交往。交往的基本屬性具有互動性和互惠性。信息的交流可以實現師生互動、互相溝通、互相影響,達到共識、共享、共進。課堂活動是多邊互動的過程,是師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全面互動的過程,正是通過這種全方位的互動,真正達到課堂的交際化,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語言使用的機會。
2 應用任務引領教學法應遵循的原則
2.1 真實性和實用性原則
任務設計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客觀實際出發,保證任務的內容和方式盡可能真實。任務輸入的材料應盡量來源于真實生活,同時履行任務的情景以及具體活動也應盡量貼近真實生活或盡可能地創造真實或接近于真實的環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和加工真實的語言信息,使他們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和技能在實際生活中同樣得到有效的應用。任務活動要有益于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掌握和語言能力的提高。在任務設計階段,教師應該考慮它所產生的效果,課堂任務總是服務于教學的,因此,在任務設計中,要避免為任務設計任務,應該多角度、全方位地為學生個體活動創造條件,充分利用課堂上有效的時間和空間,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2 新穎性和趣味性原則
通過有趣的課堂交際活動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任務引領教學法的優點之一。因此,在任務設計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考慮它的新穎有趣,讓任務的形式多樣化,而不是機械的、不斷重復的任務類型,這樣會使學生失去參與任務的興趣。
2.3 創造性和挑戰性原則
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具有創造性、挑戰性的任務,能更好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能積極開動腦筋,讓他們在履行任務時得到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后的興奮感和成就感。
此外,任務應盡可能具有結果評價的標準,以便對完成任務的學生給予適當、中肯的評價,使其產生成就感。
3 提倡任務引領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有機結合
教師設計了教學任務之后,應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就把任務教給學生。因為對學生來說,任務是有知識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的。由于學生缺乏足夠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意識,他們需要通過學習教學內容來獲得完成任務所必需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這個學習教學內容的過程就是傳統的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的過程。
任務型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與常規的課堂教學程序并無本質的區別,但教學過程必須圍繞任務的完成而進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運用學生正在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完成任務。也就是說,教學中應在新學的知識、技能與運用之間建立直接關聯,使學生既掌握知識與技能,又形成運用這些知識與技能的能力。
一般來說,職業教育的能力培養目標如團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質量標準和職業素養等不直接作為學習情境,而是通過合適的學習任務載體和教學過程來達到,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提供了操作性極強的工具。此外,還應注意盡可能地把課堂的任務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去。語言重在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熊偉華.從語言輸出模式來談任務型教學[J].學園,2011(6).
[2] Piaget,J.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