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尊重、理解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只有充分理解“問題學生”,才能看到他們身上發光的東西,用純真的感情轉變他們。用“心”對待每位學生,針對暴露出來的思維障礙給予啟發、點撥。 課堂上對于簡單的問題,有意識地交給“問題學生”完成,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樂趣,鼓勵他們繼續進步。
關鍵詞:教育和關愛 尊重與愛護 細致而耐心 寓教于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c)-0206-01
“問題學生”是指那些在學習、思想或行為方面存在偏差的學生。班主任應給予他們更多的教育和關愛。對“問題學生”的轉化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轉化“問題學生”的工作,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在做好“問題學生”轉化的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點。
1 理解和尊重“問題學生”,激發上進心
積極進取是每個學生的本質特點,“問題學生”同樣具有較強的進取心,他們同其他學生一樣,渴望得到家長、老師和同學的尊重與愛護。但由于他們很難達到家長和老師的期望要求,因而經常受到指責和批評。這樣他們的學習情緒就低,學習成績就更差。有的“問題學生”甚至被當做“旁聽生”、“編外學生”,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于是采取了“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對老師有疑懼心理,甚至產生對立情緒,這就嚴重影響了“問題學生”的轉化。因此,轉化好“問題學生”的前提是要了解和尊重他們。
為了保護和激發“問題學生”的上進心,要常用放大鏡來發現他們身上的發光點。我們知道消極因素往往在“問題學生”身上暴露的較明顯,缺點常常掩蓋了他們的發光點。因此,,平時多觀察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表揚,使他們感到老師沒嫌棄他們,從而消除對立情緒,愉快地接受老師的幫助,逐漸進步。
尊重“問題學生”,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多年的教育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尊重、理解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只有充分理解“問題學生”,才能看到他們身上發光的東西,用純真的感情轉變他們。只有充分理解“問題學生”,才能和他們交知心朋友,引導他們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2 關心和信任“問題學生”,調動學習積極性
班主任對“問題學生”的問題應做細致而耐心的引導,不能憑一時的沖動和圖個人痛快對他們出現的問題不問青紅皂白,自以為是的進行簡單的批評和粗暴的壓制。相反,對于“問題學生”,老師對他們的關心要更多一些,信任更多一些。課堂上往往忽視了他們的積極性,課上多提問他們,回答正確的,及時表揚;回答不正確的,也不批評,而是針對暴露出來的思維障礙給予啟發、點撥。給學生布置作業不搞“一刀切”。課堂上對于簡單的問題,有意識地交給“問題學生”完成,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有了“使每個學生都成為成功者的意識”,并付諸行動,對于“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有極大的作用。調動“問題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轉化,要摸清情況,對癥下藥。
我班學生王少康,自暴自棄,缺乏適應性,逆反心理強,表現為不善于聽取批評意見,逞能心強,智商可以,成績較差,具有學不好就不學的態度。對于這類學生,我用愛來激發他的學習,促進了他的轉化。
張雨亮調皮,缺乏自制力,具有隨便心理,其表現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和情緒,不愛學習,注意力分散,成績差,對這類學生,我采用了寓教于趣的方法,強化了他的無意注意,轉化效果較明顯。
3 偏愛和指導“問題學生”,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想真正的對“問題學生”進行有效的幫助,促使他們轉化,在轉變對他們的態度時,在情感上必須變憎為愛,否則,改變對“問題學生”的態度就是一句空話。對待“問題學生”要偏愛,從情感上給他們真誠的愛,時時刻刻關心他們、了解他們、幫助他們。我是這樣做的:首先,在備課或上課時,對“問題學生”要多些偏愛和優先,設法尋求和創造使每個“問題學生”可能得到成功的條件,盡量給他們學和練的機會,做到優先提問,優先批改作業等,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得。其次,我還利用課余時間給“問題學生”開小灶。對疑難問題給予耐心講解,進行補缺補差,作業盡量做到面批,這樣既能及時反饋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能避免抄襲別人作業,讓“問題學生”自己發現錯題,自己糾正,指導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增強他們的信心。最后,在排座位的時候,我還注意以優帶差,榜樣引路,讓學習好的學生和“問題學生”同座位,有時也讓“問題學生”和已進步的“問題學生”同座位,使他們一幫一,從而使“問題學生”體會到集體的溫暖。
教育轉化“問題學生”,是一件極其細致、復雜的工作,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他們的進步過程中,常會“故態復萌”。這就需要我們以滿腔熱情和極大的耐心去做教育工作,冷靜地幫助他們分析原因,鼓勵他們繼續進步。我相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問題學生”就一定能走出心理誤區,健康成長的。
參考文獻
[1]劉維杰,陶希霞.淺談轉化問題學生的點滴做法[J].教師,2010(29):16.
[2]徐華.在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1):147.
[3]馬子秀.怎樣有效轉化問題學生[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