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物傳染病學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掌握對各種動物傳染病的臨床診斷和防制方法。本文以啟發式及案例教學法等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通過社會實踐調查及生產實習等方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以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動物傳染病學 教學方法 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c)-0220-01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動物傳染病學》課程教學的主要問題是教學容量大、教學時數少、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陳舊,對于要求掌握的知識學生大多死記硬背,理解、思考的少,對于實驗技能眼高手低,最后導致操作能力較差,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如何優化《動物傳染病學》的教學方式,向社會輸入更多具備綜合技能的人才,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本專科農業院校《動物傳染病學》課程教學中,精選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勢在必行。
1 課堂講授與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1.1 啟發式教學
教學活動的主體由老師與學生共同構成,老師作為指導者,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習、思考、提出問題,與老師加強交流,協調發展。啟發式教學,對于教師的要求就是引導轉化,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具體知識,再進一步把學生的具體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表現在這兩個轉化上。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能力。
1.2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以動物傳染病病例或事例為題材,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針對病例或事例,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分析、綜合,并上升為理論認識。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
教師以教學大綱的要求為核心,以學生知識水平為基礎,以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術為手段,針對國內外近幾年流行的重大動物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配合相應的臨床病例,診斷及防制方法,作為課堂討論提綱。基于學生假期的社會調查,將學生按照調查的疾病不同而劃分學習小組,針對假期社會調查結果,結合教材中相應的理論知識,查閱參考文獻,做好筆記,針對難點問題或者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提出新問題。教師將基礎知識、重要知識點一一詳解,然后以學生提問為基礎進行討論,創造出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學生與教師之間互相學習的氛圍。期間,教師主要起啟發思考和引導方向的作用,控制課堂討論的節奏,協調各組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加深學生對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以達到鞏固掌握知識的目的。
1.3 開放式實驗教學
《動物傳染病學》課程對學生動手操作及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我們采取開放式實驗室的管理制度為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依托我院動物傳染病防治技術實驗室現有的條件,要求學生把在社會服務和實習階段遇到的臨床病例拿到實驗室,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實驗室診斷工作。理論教學使學生對疾病有一個理性認識,再通過教學實習獲得感性認識,通過查資料、討論剖析臨床實際教學病例,使課堂的理性認識得到再次升華。
1.4 網上教學法
這種教學法是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課程內容合理整合的前提下,以大量的文字、圖片、動畫和實地錄像為基礎,制作《動物傳染病學》教學課件、動物傳染病病理變化圖片庫、電子教案、教學資源庫和習題集等,并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通過校園網系統用于學生課后的自學和復習,使學生在觀賞中進行知識積累。
2 開設社會調查課,豐富專業知識
利用假期時間,開設動物傳染病社會實踐課,讓學生更多的接觸社會,了解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它在畜牧養殖行業中的地位。
針對近年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危害嚴重的人畜共患傳染病,我們及時組織了專項調查,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分成若干小組,深入基層進行調查。同時,學生要對社會調查進行總結,通過檢索相關文獻、現場調查訪談、統計分析、撰寫論文等做出相應的報告。這樣即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撰寫論文的能力。
開學后,可安排3~5次討論課,通過在課堂演講將自己的實踐體會,所學到的知識點與大家分享。由教師組織并指導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推理、質疑和假設及判斷,在討論中教師要適時地進行啟發、提示,有意識、有目的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及經驗進行推理、反思、討論,提出診斷結果和綜合防治措施等,鼓勵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觀點,大膽質疑,激發他們思維和討論的興趣,增強了實踐應用性和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這個階段檢驗了學生社會實踐的所學所長,以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最終對教學效果起到的一定的促進作用。
3 加強與生產廠(場)的聯系,走產、學一體化的發展之路
以該課程教學目的為基礎,為給畜禽養殖業輸入更多的專業人才,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必須要加強與生產廠(場)的聯系,走產、學一體化的發展之路。
動醫動科專業學生在大四年級參加生產實習,即派學生到教學實習基地從事專業相關的基層工作。例如,寵物醫院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寵物醫院中接觸到更多的病例,學習門診的基本技能;在飼料或獸藥企業中,學生可以在生產崗位上較深入地了解飼料和化藥生產過程,進而將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在銷售、技術崗位上,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知識的能力和積累工作經驗。為使實踐教學更有針對性,我們通過與養殖場的密切聯系,組織學生深入現場,了解大型養殖場的經營管理方式,以及疾病預防情況等。對接觸到的典型病例進行案例分析,以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效果。通過生產實習,使學生了解畜牧業生產中的常見疾病及急需技術,以此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情,明確學習方向,為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合上述內容,通過現代化教學理念,結合專業課程特點,優化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形式多樣化,取得了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我們以臨床病例或事例為導具組織過程教學,增強了直觀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學結合,工學交替,創新了教學過程;以動物醫院為窗口進行教學,培養了教師和學生的動手能力;以教師科研為紐帶,讓學生參與科研,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翟新國,藺祥清.動物傳染病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2]靳國旺,蔡敏.淺談《動物傳染病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