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校園規模的理想化分析,引出在沒有政治干預的情況下,大學的理想化模式的對比分析,進而得出大學校園的最重要的精神本質應該是由空間環境布局自由,教學方式自由和學術氛圍自由組成的最根本的精神上的自由。
關鍵詞:大學 大學校園 規模 思想自由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c)-0234-01
1 大學可以有多大
大學從字面上分開來看,大學的“大”字的釋義有二、三十種,其本意為大小的“大”,形容體積、面積、數量、力量、規模、程度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那么狹義的大學是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比普通學校校園規模更大、學生數量更多、研究范圍更廣等;而以國學史上的解釋,大學即太學,我國古代教育界的最高學府,發展鼎盛時期,門徒高達萬人。
從數量上看,教育部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4月24日的最新公布,我國普通高校已達2138所,雖然其中本科以上大學841所,而國家重點大學(211/985)只有121所。
從面積和規模上看,21世紀初,在一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國的大學城建設在全國范圍內迅速興起。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扶持,北京、上海松江、連云港、杭州等40多個城市的大學城已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或正在建設(邱曉敏,我國大學城興起與發展研究)。
大學城是現代大學發展的階段性產物,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通常大學校園屬于中等尺度環境,而我國有些大學城的規模已經發展到相當于一個中等城鎮,從表格中的數字可以看出,如此巨大的尺度,早已遠遠超過單個人員的正常行為活動范圍。要滿足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人類的一系列生產關系也必然要隨之不斷發展、變化。與國外大學城不同的是,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我國大學教育首先要滿足教育設備資源、空間容量上的需求。雖然不可避免的,我們每個個體在社會大分工的功能系統中獲得職位,勞動并體現價值,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空間,由于在巨大體量的空間中活動,人與人之間小尺度空間上的互動關系也變的抽象、片面、功能化了,但是這種巨型化趨勢是必然的。不過,未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將從外延式向內涵式發展轉變,國家政策決定大學的規模將較為穩定。這種急速發展,盲目擴大的情況將不會再出現。也就是說,我國的大學建設最大規模將可能是建設總投資五十億元人民幣,占地70500畝地的南京仙林大學城。
2 大學應該有多“大”
就像亞歷山大等(C.Alexander et al. 1977)提出的“煩惱距離”認為的那樣,在建筑空間內并不是走的距離越短越好,距離與功能之間會有其他的例如風景的轉換、人們的心情等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影響人們的實際感受。同樣,大學校園的數量、規模與學校教育功能的實現之間的關系并不一直呈正比。
自古中國的教育事業就與上層建筑分不開,甚至由上層建筑引導。同時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的思想上層建筑也一直受政治上層建筑的影響。“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語充分表明了在大部分文人眼中,參與上層建筑事業是一個知識分子最能體現自身價值的選擇。然而,正是這種中國文人骨子里的精神訴求使中國的校園建設,特別是大學校園建設的政治味道濃郁,如千篇一律的中軸對稱空間布局和強調禮儀性的主樓校前廣場成為很多大學校園的招牌空間意向。
那么大學應該有多大。首先必須先徹底的理解清楚大學的的“大”含義,除了空間尺度上的“大”,“大”還可以解釋為重大、得高望重的、超過一般的、知識淵博的,古通“太”即太學。甲骨文中的“大”,字形如四肢伸展的人或一個正襟危坐的統治者形象。在古代,平民百姓里是不能有自由思想的。天雖大,地雖大,所有認知的事物雖然大;但是都不如人的思想大。故“大”的本意指思想自由的人。所以大學最大的特點應該是自由。
那么,大學應是怎樣的自由呢?
首先,是校園環境自由。《禮記·王制》中有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小學學生在城內學六藝基礎知識,而大學學生在城外學習禮、樂、射、書等更深層次的內容,地理環境需要更開放,活動空間范圍上更自由。書院是我國古代的大學,我國早期的還沒有受政治影響的書院大多選擇在環境優美的城郊,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建筑上,用圍墻環繞書院建筑,將在山野的自然環境中,書院與地勢完美的相互結合,體現了建筑布局的自由,和空間感受的自由。
其次,是教學方式自由。書院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以自學為主、讀書自得,以講學、問難、質疑、解惑的方式傳授知識。”老師以直接面授的方式,沒有教科書樣內容限制,每次講學的內容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完善深化,或從不同的角度去講解,必然會使學生的思想也無限自由的,不會產生同質化的思維模式。
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在春秋戰國時代,自孔子開創了自由講學的先河,諸子百家各抒己見,涌現出了中國最偉大的一代思想家及影響至今的國學哲學思想精髓。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大主流思想,還有一些,如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兵家、醫家等重要學說。雖各種學說都是從不同的社會利益團體的角度出發,但卻不會受利益團體束縛,“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曾經說過,思想自由“對于科學與藝術是絕對必要的,因為,若是一個人判斷事物不能完全自由,沒有拘束,則從事于科學與藝術,就不會有什么創獲”。
大學的好壞從來都不是以表面意義上的校園建筑,學校規模等量化數據來評價的,上大學目的也不僅是技能的訓練,思想的錘煉與升華才是人類生命發展的最高層次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曉恬,任磊.中國大學校園形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2]童強.空間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