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并立即克服;要切實兌現自己的承諾以取信學生;真誠關愛每一位學生以增強班級凝聚力;隨時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并給學生做出榜樣。長此以往,堅持不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何患不成!
關鍵詞:班主任 德育工作 樂之、教之、導之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c)-0238-01
當代美國著名教育家阿爾非·柯恩在其《論學校的品德教育》一書中轉述過哲學家馬丁·布貝爾的一句話:“值得稱為教育的品德教育。”以我長期的班主任工作實踐,深感此言中肯。因此,我以為班主任應努力做好“德”字文章。
1 示之以德
這就是說班主任一定要時刻在自己的言行中體現一個“德”字。丁家桐先生說得好:“一個真正的人民教師,首先在于他自己的模范行為為學生作表率。身教是無聲的教育,也是對學生真正的有力的教育。”(引自《教海拾貝》P89)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在主持南開中學工作時,特別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有一天他去給學生講修身課時,發現一個學生的十指和中指因吸煙被熏得焦黃,張先生便讓他把煙戒掉。不料,這位學生卻輕蔑地說:“你不是也在吸煙嗎?怎么說我呢?”張先生聽后,深感教育學生必先教育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要以身作則。他當即將自己身上帶得“呂宋煙”拿出來,當眾銷毀,并表示:“從今以后,我與該同學共同戒煙。”此后,南開在校學生再無一個人吸煙,張先生也終生不再吸煙。
這也就告訴我們,要求學生做好的,教師本身先要做好,尤其是班主任。想起來,在教育學生方面我與張先生有過相似的經歷。我曾一度迷上了玩撲克牌,常常偷空去與牌友過把癮。有一天上課,我先請三位學生上黑板演算幾道已布置的家庭作業題,不料其中一名學生一道都不會做。后來一了解才知道,近來一段課外時間,這位學生也將心思用在了撲克牌上,據說他還學會了玩麻將。我便將他叫到辦公室,教育他不該貪戀撲克牌應一門心思去讀書。他卻昂首答道“我們聽說老師你不也天天出去打牌嗎?”我聽后先是驚訝,后是惱怒。可后來我心平氣和一想,覺得他說得對,當即表示我再也不打牌。第二天,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那個同學敢于揭發老師短處的勇氣,表明了自己再也不打牌的態度。那個學生也立即站起來作了檢查和保證。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自此,我那年帶的班級無一人打牌或玩游戲機了,同學們進取心更強了,班級的學習風氣更濃了。
現在,我認為對學生示之以德,在平時的班主任工作中老師主要堅持如下四條:要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并立即克服;要切實兌現自己的承諾以取信學生;真誠關愛每一位學生以增強班級凝聚力;隨時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并給學生做出榜樣。柳宗元先生曾在《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碣》中贊揚國子司業陽城之師德的同時就表明了他的師德觀:“示人準程”,而使“良士勇善,偽夫去飾;墮者益勤,誕者益慕”。
我們倘能如此,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何患不成!
2 教之以德
可以這么說: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人類德育史。朱熹道:“圣賢教人,只是要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學者,學此而已。”(《續近思錄》)朱熹的這些話實在就是封建時代學生的“道德入門”。而今天該如何讓學生去“道德入門”?我給學生的第一課是:犯法,總是從不道德開始的。我引導大家圍繞“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句俗話展開討論,讓他們明確,一個人犯法不是偶然的,總是他的不道德在達到一定程度積累時的必然表現,因此,在道德修養上必須自覺防微杜漸。接著我便教育他們在道德上要不斷地進行自我修煉,以求達到較高的道德水平與道德境界:初步具有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初步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初步具有良好的勞動習慣和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能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禮儀;能自覺抵制不良影響,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我具體要求他們做到敬長、愛人、克己、忠國。還要不斷作出以下反思:我對得住父母的辛勤撫養嗎?我對得住老師辛勞的教育嗎?我對得住自己的同學嗎?我對得住自己的年華和良心嗎?我將來又能為國家做些什么你呢?
的確,用道德來造就一個人,顯然比用法紀來約束一個人更有價值。2010年第一學期開學時,我班的一個同學得了痼疾,而他的家庭又來自海原吊莊,生活十分困難。于是我帶頭捐款并向全班同學倡議給他獻愛心,大家群起響應,不僅將自己平時積攢的錢捐了出來,而且有的同學還動員自己的父母和全校學生向這位同學獻愛心,結果前后共給這位同學捐助愛心款5000多元。不僅幫助了這位同學,更好的是全班同學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3 導之以德
當然,我們不能認為教之以德后便可以使大家時時處處都能有德,再不做出“缺德”的事來了。
也就是在為那位身患痼疾的同學獻愛心時,不料我收在抽屜里的錢竟然少了一張“大團結”。我很快就意識到了他—— 昨天上午第二節課我曾叫他到我辦公室拿作業本。我當時沒有找他,過了兩天我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課:人生最不該做的是什么?最可怕的是什么?大家爭先恐后,有的說最可怕的是懶惰;有的說最可怕的是好吃;有的說最可怕的是失去父母的愛;更有人說最可怕的是知錯不改,一錯再錯。這時,全班同學你一言我一語都來討論。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可就是“那個學生”一言未發,時而還有坐不住的樣子。我看在眼里,只是不做聲。又過了幾天,我了解到他自小父母離異,靠祖母帶大,還不時患病。偏巧此時他又病了,我墊上醫藥費將他送到醫院,還買了水果副食送給他,同學們也帶著禮物來看他。不兩天,他出院了,他送給我一封信,十分懊悔自己不該“拿”我的錢。此后,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各方面進步都很快。
蘇霍姆斯基說得好:“教育者在關心人的每一個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時,任何時代也不可忽略人的所有各個方面和特征的和諧”,“在這個和諧里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是道德”。(《給教師的建議》P369-370)
在擔任班主任工作的多年里,我正是注意了以德疏導,才使我帶的班的學生和諧起來。一句話,這種“導”就是要從“德”字著眼,誘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和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負責,使自己成為既有責任感又能關心他人的人。
參考文獻
[1]單彩忠.初中班主任開展班級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