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4年建院20周年的時候,形成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的任務體系、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到2020年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之際,建成國際著名的、在國家重大決策中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2012年6月12日上午,在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作工作報告中,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表示,今后兩年,中國工程院將加快推進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建設。 (據《光明日報》2012年6月14日)
毫無疑問,作為中國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咨詢機構,“兩院”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提供了權威的咨詢意見和建議。1984年,國務院明確規定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1994年成立的中國工程院,作為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一直致力于促進國家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始終緊密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和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工作,為國家重大工程科技創新提供決策咨詢。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兩院院士群體所肩負的使命均寄予厚望。 兩院也不負厚望,為中國科技發展提供了難以估量的智力支持。
然而近年來,科學界學術腐敗、制度腐敗的負面新聞一再曝出。筆者以為,在建設思想庫的過程中, 兩院的學術道德建設也應同步提升,將學術規范和科學倫理建設以及科研誠信操守全面提升起來,才能使思想庫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首先,院士遴選評審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此前的“煙草院士”和“官員院士”等風波,都折射出院士制度的不完善。這引起了公眾對“院士”的兩種疑慮:一是院士成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二是院士成為某些官員的“名片”。
其次,院士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有待于加強。在各媒體報道2012年兩院院士大會的報道中,可以管窺我國科技界的一些現實。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此期間表示:“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科技界的學術不端行為和不正之風。要在堅持院士自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學部的約束機制、監管機制和工作規范。”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國家自然基金委主任陳宜瑜也說:“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和院士自律,完善院士增選約束和監督機制,做好投訴處理工作。不姑息、不回避、不遷就,嚴格執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更是直言不諱:“近些年來,部分科研人員為了完成任務,為了發表論文,出現急功近利、浮躁的風氣,這在科技界相當嚴重。為了評職稱,趕緊發表一些論文,趕緊拿一些獎勵。遠遠沒有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科研和創新上。”正像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所說:“科技的繁榮需要靈魂的支撐,這個靈魂就是科學精神,還有科學道德規范。”因此,我國科技界的科學道德誠信建設刻不容緩。
院士稱號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學術榮譽,院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社會風尚和學術風氣產生很大影響。在2012年兩院院士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希望兩院“要發揮國家科學技術思想庫作用”,希望兩院院士“牢固樹立追求真理、造福人類、服務國家的理念,以身作則,嚴格自律,模范遵循學術規范和科學倫理,自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和不正之風,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團結帶領全國科技界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
我們期待國家思想庫早日建成,更期待因為院士隊伍的純粹和純潔,“兩院”,成為我國學術界一面純凈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