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已故上校的女兒們》中,作者的文字能穿越時空,符號能觸及讀者的心靈。細膩的文字、符號的使用、象征手法的應用等方面揭示了作者獨特的寫作藝術,并從社會和女性主義角度清晰地傳遞著作者的價值觀和社會觀。
關鍵字:《已故上校的女兒們》 直接引語 符號 象征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是現代英國文學界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說作家,是敘事的大家,講故事的高手。她的短篇小說獨具一格,既傳承了英國文學的優良傳統,又勇于突破舊式短篇小說的束縛。曼斯菲爾德擅長細節描寫,費墨不多,卻往往妙筆生花。一句漫不經心的閑話、一個細小無意的動作都能揭示人物的本質或人生的關鍵。《已故上校的女兒們》(1920)就是她的佳作之一。小說講述上校的兩個女兒康斯坦尼亞和約瑟芬在父親去世后一周的生活和不知所措的境況,兩人度過了有著記憶以來最忙碌、最沒有目標的一周。本文將從作者細膩簡潔的語言、符號和象征手法的使用三方面來展示作者的寫作技巧。
一、運用簡潔、恰當的自由直接引語 毫無疑問,有時簡潔、恰當的詞匯比長篇大論更有說服力,更能生動地表達作者的觀點或描述一些特殊的場景。故事一開頭,作者就描寫了兩個女兒晚上躺在床上進行討論的場景。曼斯菲爾德僅僅運用了短短幾句就生動細膩地敘述了康斯坦尼亞躺在床上的模樣: “康斯坦尼亞就像一尊雕像似的躺著,雙手搭在一邊,一只腿搭在另一只腿上,床單拉到下巴處,雙眼盯著天花板。”這種場景不難想象,但不是人人都能用文字描述得如此生動。
當康斯坦尼亞決定把父親的帽子送給抬棺材的人時,約瑟芬大叫起來:flouncing on her pillow and staring across the dark at Constantia,約瑟芬的叫喊聲表明了一切。在那個靜靜的夜晚,她響亮甚至有些刺耳的叫聲回響在讀者耳邊,女兒對父親的某種感情也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當提到是否要在葬禮上穿黑色喪服時,姐妹間的對話可以讓我們輕而易舉地找出語言中所暗示之意:“I don’t think it’s absolutely necessary.” said she. silence. Then Constantia said.單詞“silence” 放在這里,簡單、直接地向我們表明了兩個女兒當前的內心世界——不愿穿黑色喪服但是又不敢直接說出來,仍然在害怕某些東西,害怕她們的父親。她倆的猶豫和緊張,很容易發現。當姐妹倆聽到手搖風琴聲時本能地去將手風琴演奏者打發走, 約瑟芬突然意識到父親已不在人世了, 父親的手杖再也不會敲響了。自由直接引語使人物的話語自然地出現在敘述話語中, 生動地表達出父親的權威倒下后, 女兒們不知所措又陌生興奮的心情。
曼斯菲爾德還善于不斷地變化視角和觀點,有時甚至在一個句子中也包含著不同人物的觀點和感受。在小說中,兩位女主人公搖鈴召喚年輕的女仆時,有這樣一句:“And proud young Kate, the enchanted princess, came in to see what the old tabbies wanted now.” 寥寥數語,其中卻隱含著敘述觀點的變化。句子的前半句顯然是從兩位年長、傷心的主婦觀點來寫的,流露出她們對這個年輕快樂的女仆的惱怒和羨慕,“princess”一詞含有譏諷的意思。句子的后半段卻是從女仆Kate的眼光來寫的,稱兩位頻頻搖鈴使她掃興的女主人為“雌老虎”,她的惱火和不滿躍然紙上。沒有一字旁白,沒有一句評論,但主仆雙方的對立情緒卻得到了傳神的表現。
二、破折號和省略的使用 破折號和省略號在曼司菲爾德的這篇短篇小說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們從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兩個女兒的生活是多么的虛無而沒有建樹,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她們深受父親的影響和控制,從而使她們在生活中變得多么微不足道!
兩個女兒語言中的破折號和省略號極大地展示了她們對生活尤其是對父親死后生活的漫無目的和混沌無知,揭示了兩個女兒面對父親的強烈恐懼,這種恐懼在父親死后絲毫不見減弱。作品伊始,省略號就很明顯地運用了“talking things over, wondering, deciding, trying to remember where…” 這里省略號的運用暗示了兩個女兒在父親死后所展示的漫無目的和生活的不明確。她們一直以來都是在父親的權威下生活,不能有自己的主張和自由。她倆已經習慣了父親掌控她們的生活,現如今,父親的突然離世,她們再也無人可以依靠,沒有指令可以遵從。表面上她們是最終自由了,但她們真的自由了嗎?
在父親離世的那天下午,圣約翰教堂的費羅來斯提議要操辦一次圣餐儀式。對于這一想法,兩個女兒感到很害怕,“- with no-no altar or anything!” 父親離世后兩天,她們走進父親的房間, “The girls was…Then the door was shut behind them, but-but they weren’t in father’s room at all.”這里所出現的省略和重復表明了她倆如此的害怕以至于手足無措,她們不知道該如何進入父親的房間。
文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文字表述,這樣描寫表明了兩個女兒的猶豫和說話的不完整以及缺乏勇氣。即使在父親離世后,她們仍然不敢做她們想做的事,仍然害怕父親的權威,仍然不敢違背父親的“意愿”。
三、象征的運用 文學作品中經常使用象征手法。曼斯菲爾德同樣也是一位使用象征手法的高手。在這篇短篇小說中,這一手法運用得出神入化。
首先,從約瑟芬口中,我們得知父親的“hat”和“head”有關聯,這是父親身份和權力的象征。
“watch”是時間的象征。兩個女兒幾乎是過著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她們的生活單調、乏味,很少與外界交流,根本不可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根本不能自我掌控時間、自己的生活,甚至自己的命運。在父親離世后,姐妹倆決心摒棄“the watch”,表明了她倆準備放棄時間或者說是時間對她們命運的掌控。
當妹妹康斯坦尼亞看到一只小老鼠急促地從房中跑過覓食時,她突發惻隱之心,因為房中未掉任何面包屑,“Ican’t think how they manage to live at all?” 約瑟芬敏感地問: “Who?”是啊,這只小老鼠不就是她們自己的寫照嗎?真正值得擔心的應該是她們自己。她們早已習慣了依賴父親的生活, 父親在世時只是讓她們被動地活著, 她們既未獲得生活的能力, 也未獲得可以繼續依靠的婚姻。如今父親去世了,沒有了父親的經濟保障和可以繼續依靠的婚姻,她們將如何生活下去呢?
在第十二章中: “It never would thump again. It
never would thump again.” 表現出姐妹倆的矛盾內心。手杖是父親生前下床走路時使用的工具,也是父親威懾力的象征和發泄不滿的工具, 每當他感到情緒不滿或心情不悅時,便用手杖重擊地面。手杖擊地的咚咚聲始終敲擊在姐妹倆的心里。夜深人靜時姐妹倆似乎還不時地聽到隔壁傳來手杖敲擊地面的聲音,那是父親在發號施令或對她們表示不滿。雖然她們再也不用懼怕和聽命于父親了, 但她們從此也沒有了生活依靠。父親的威嚴和不近人情讓她們懼怕,然而父親的去世卻又使她們失去了生活重心和精神依托。
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突然,樓下大街上傳來手搖風琴的演奏聲”,約瑟芬和康斯坦尼亞的第一反應是雙腳立刻跳起來,約瑟芬對康斯坦尼亞說:“快跑,快跑, There’s sixpence on the”, 突然她們記起來,這根本無關緊要了,她們再也不用打斷手風琴演奏者了,再也不會有人命令她們把這個吵鬧并且發出噪音的家伙趕走了。現在,她們可以整日欣賞手風琴美妙的旋律了。父親的手杖再也不會敲打地面來表示他討厭手搖風琴了。文中手搖風琴所演奏的歌曲“It never will thump again.” “A weak since father died.” 很明顯,這些話是兩個女兒的心聲。過去,她們一直害怕吵鬧聲會讓她們的父親不快。她們受父親影響之深,即使在離世之后,也從未真正意識到父親已經不在人世的事實。因此這些話唱出了她倆的渴望,她們對自由的渴望。
“The sun’ out…”“太陽”意味著溫暖、光明,它同時還是希望的象征,象征著兩個女兒美好的生活。父親離世了,壓迫也沒有了,她倆自由了。她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然而因為她們已經太習慣于生活在父親的藤鞭下, 自由對于她們來說已經因缺乏使用而變得萎縮。她們只存在于與父親的關系中, 只作為“女兒” 生存,而從來沒想到生存于自己的權利之中。就像兩只因被困太久而驚呆了的小鳥一樣, 兩姐妹甚至想不到飛走。所以當意識到父親確實已經死去并且有機會重新審視過去談論未來時, 她們卻都支吾了起來。康斯坦尼亞無力地說, “ I can’t say what I was going to say, Jug, because I’ve forgotten what it was…that I was going to say.” 約瑟芬也說:“ stared at a big cloud where the sun had been,”然后又簡短地答道, “I’ve forgotten too.” 兩姐妹將繼續充當剝奪了她們生活權利的父親的犧牲品。
從以上三點不難看出,作者通過對文字和符號等的微處理和象征手法的靈活應用使作品時時處處都鉤住讀者的心里,對康斯坦尼亞和約瑟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莫名的同情和無奈,也正因如此,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已故上校的女兒們》才是一部百讀不厭的佳作。
參考文獻:
[1] 曼斯菲爾德.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集[M].唐寶心,王嘉齡,李自修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2] 劉紅輝.淺析《已故上校的女兒們》的語言藝術特征[J].文教資料, 2007,(33).
[3] 許芳芳,田小琴.小議《已故上校的女兒》的敘述特點[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7,(05).
[4] 藍玉紅,張紅.《已故上校的女兒們》中的破折號和省略號的含義[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2007,(11).
[5] 李清華.從《已故上校的女兒們》看曼斯菲爾德的短篇小說藝術[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6] 趙友斌.曼斯菲爾德的創作技巧與風格[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01).
作 者:楊胡宏,九江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