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油畫《在窗前讀信的少女》是17世紀荷蘭偉大的風俗畫家維米爾的代表作,通過對這幅作品的解讀可以看出維米爾獨特的藝術追求。他刻意表現平靜的生活,但卻能以樸實真摯的情感打動人心。維米爾用柔和散射的光線、精心布置的構圖、和諧的色彩將美永恒地定格下來,呈現在世人眼前。
關鍵詞:維米爾 《在窗前讀信的少女》 色彩
荷蘭在16世紀擺脫西班牙統治,贏得政治獨立后,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經濟繁榮國力強盛,17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新興的中產階級為了美化生活環境和附庸風雅,大量購置油畫,這使得畫家們將目光從宗教題材轉向普通市民們的生活場景和優美多姿的城市風光,荷蘭的風俗畫得到空前繁榮。這一時期涌現出許多描繪市井風俗題材的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Jan Vermeer,1632-1675)是這些畫家中最杰出的一位。
1632年,維米爾出生于荷蘭代爾夫特小鎮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但他一生生活困頓并不富有。他性格沉靜內斂,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鄉,終日潛心于自己的藝術研究中。他一生都醉心于捕捉光與色的微妙變化,他的作品以獨特的窺視視角著力表現凝固的世俗瞬間,對散射光線的色彩表現新穎獨到,體現出他對藝術、對生活沉靜的內心思考。維米爾的繪畫以描繪17世紀荷蘭中產階級的家庭婦女生活為主。他的作品中沒有激蕩人心的故事,畫中人物沒有激動的情緒,也沒有浪漫的愛情幻想,只有安逸恬靜的日常生活瞬間。他善于精細描繪室內布置,對窗簾、織毯和家具等器物的描繪細致微妙。他標志性的使用藍色與檸檬黃色,加之他對光線的獨特理解和描繪,使他的作品色彩清新自然,仿佛輕柔的陽光灑滿畫面,使人過目不忘。維米爾作畫速度非常慢,加之英年早逝,一生中所留下的作品大約只有30余幅。現藏于德國德累斯頓美術館的油畫《在窗前讀信的少女》,正是這位偉大畫家傳世不多的作品中的一幅代表作。
1657年維米爾創作了《在窗前讀信的少女》這幅作品,這是一幅室內主題繪畫的典范。這幅畫表現的是在一個裝飾雅致的居室中,一位年輕女性佇立在窗前,借著明媚的陽光,微低頭讀著遠方的來信,畫中所反映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對這幅作品的細微解讀中品味維米爾的藝術。
首先,維米爾精于布局,他所營造的畫面空間優雅、精致和富有秩序感。《在窗前讀信的少女》這幅畫的畫面左側是一扇向內開啟的窗戶,厚重的木頭窗欞在透視的作用下形成一種強烈的縱深感,明確了所表現場景空間的縱向深度,開啟的窗扇遮擋住了畫面深處的部分墻面,窗框和金屬網格支撐起畫面的水平空間,高懸在畫面左上方的紅色窗簾自然的斜搭在窗框上。窗簾的褶皺巧妙地掩飾了窗框與窗欞的連接部位,使呆板冰冷的幾何直線多了一絲自然。畫面的上方是一根懸掛帷幔的橫桿,這使得畫面左側堅實的窗戶與右側低垂的厚重帷幔產生了很合理的聯系,觀者的視線通過這根橫桿順勢從畫面左側轉向畫面的右側。帷幔厚厚的褶痕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厚重的織物幾乎觸手可摸。這道帷幔建立了畫面的前景,限制了畫面空間的直接開放,將畫中人物與觀者分成里外兩個空間,造就了戲劇舞臺般的效果,使觀者仿佛置身于舞臺的一角,透過帷幕靜靜地窺視畫中的少女,帷幔的使用表明維米爾追求平凡事物中所蘊含的靜謐與自在之美,讓最平常的生活瞬間在這一刻呈現出它們的神奇和尊嚴,整幅畫面充溢著一種時光的空靈感和一種世俗的崇高感。這種舞臺般場面不僅僅是舞臺設置或視覺敘述,通過這種方法把觀者引進他的繪畫,增強了畫面構成的復雜性,更重要的是使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突出。
畫中所描繪的人物置身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卻看不出被房間任何線條所限制和禁錮,借著從窗外射進來的溫暖的光線,少女正讀得專心著迷。我們只能看見少女的側面,面頰的位置恰當地安置在畫面的視覺中心上,身體的曲線構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形,少女優雅的形象使我們想起文藝復興時期波提切利所表現的貴婦人側面像。又通過在前景中設置了一張放著藍底紅色花紋的波斯毯的桌子,桌子上看似無意擺放的一盤水果,滯留了觀者視點的游走。觀者的目光從中心到四周,從少女的面容引向水果進而游走于畫面中的帷幔、窗簾、橫桿、窗欞等,最終又被帶到了畫面的視覺中心點——少女的頭部,這種構圖方式體現了維米爾在位置經營方面達到了煞費苦心的精確,從而使畫中人物形象與觀者之間建立了一個心理上的阻礙,將生活中的鄰家女孩提升為劇中的主角,增強了畫面的戲劇效果。
其次,對散射光線的獨特運用是維米爾繪畫具有超凡品質的另一大特點。他將光線作為構圖的手段之一,通過主觀的因素對其進行調整和控制。《在窗前讀信的少女》這幅畫中,陽光從畫面左側開啟的窗戶中自然地傾瀉在人物的臉頰、墻壁、帷幔上,溫暖和煦的陽光橫溢在畫面的中央,使室內的空間真實可信。柔和的漫射光線籠罩著隱藏在屋角之中的椅子上,堅實而穩定的效果令人難以忘懷。分布在窗簾、波斯毯子、果盤、水果上的光線,有效地傳達了物體的質感與量感,如同事物本身的重量一樣。這幅畫透露出一種柔和的理性之光,這種光既細膩又溫和。畫中的形象輕盈地融合在溫和的光線當中,一種淡淡的溫情彌漫在畫中的光影當中。明亮而溫暖的陽光給人以寧靜的愉悅之感,這不僅使畫面充滿空間感,而且給作品增添了一層抒情的色彩。從作品中可以看到,維米爾并不像倫勃朗一樣用光與影的明暗畫法去強調畫面的戲劇性效果,而是減弱光影的對比強度,用以造成微妙的光影變化和空間感,從而達到抒情的目的。他觀察到了光線掠射過物體時所顯現出的微妙和精致,巧妙地利用光線表現物體的質地、色彩和形狀,使形體柔和而又厚實,畫中那如珍珠般閃爍的高光令人嘆服。總之,維米爾切實掌握了光線的審美心理功能以及光線的強度和分布如何影響畫面氣氛的繪畫語言功能。
還有,維米爾的色彩運用同樣達到了驚人的造詣。在這幅畫中,以固有色為主的表現體系中,他和諧地運用了紅色與金黃色的色彩對比,維米爾標志性的藍色自然地隱藏在波斯毯的紅色之中,一切看起來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和諧單純的色彩,用筆的精巧和含蓄使他的畫面看來沒有任何刺目之處,就像一位攝影師有意要緩和畫面的強烈色彩對比卻又不使形狀模糊一樣。正是色彩的和諧與形體的柔和兩者的完美結合使得這幅作品看起來如此靜謐雅致,令人難以忘懷。
通過對《在窗前讀信的少女》一畫的解讀可以看出維米爾獨特的藝術追求。他無意于在情節上引人入勝,而是著力于從平凡普通的生活片段中發掘詩意。他所描繪的,既是現實,也不排除理想。他刻意表現平靜的生活,但卻能以樸實真摯的情感打動人心。維米爾用柔和散射的光線、精心布置的構圖、和諧的色彩將美永恒的定格下來,呈現在世人眼前。他創造性地將倫勃朗對光線的運用推向新的水平,給后世的畫家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因此,他的藝術得到今人贊揚,就是很自然的事,稱他為“歌頌寧靜生活的詩人”一點也不為過。
參考文獻:
[1] [英]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2] [法]皮埃爾·庫蒂翁.佛蘭德斯與荷蘭繪畫[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3] 董春蕾編譯.畫室主題——從維米爾到維亞爾[M].世界美術,2001.
[4] 汪磊.藝術的歷史巡禮——維米爾油畫作品的賞析[J].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05).
[5] 李建忠.維米爾和他的油畫創作[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06).
作 者:林泰然,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