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原生態民歌屬于原生態民俗,是生活與藝術的雙重復合體。它起源于人類的勞動和生活,也反映著各地的民俗風情。原生態唱法是指人民群眾千百年來在勞動、生活中集體創造的,真實地表達人的思想情感的,通過口頭方式廣泛流傳的原始、古樸、自然、和諧的民間演唱方法。自然與和諧是它的主要特點,因而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演唱風格對于原生態民歌的發展與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要保持其原汁原味就必然不能脫離其賴以生存的環境。
關鍵詞:民歌 原生態民歌 原生態唱法 舞臺化 高校化
近年來隨著“原生態”一詞的逐漸升溫,各種藝術類別紛紛打造“原生態”概念,聲樂藝術中“原生態唱法”也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它猶如一股清新的風讓觀眾備感親切。中央電視臺的青歌賽更是專門設立了“原生態唱法”,并成為大賽的亮點,也是觀眾關注的熱點。大賽為原生態唱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也為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也有人指出有的過于舞臺化的包裝讓原生態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原生態民歌是否該舞臺化呢?它又該何去何從呢?
一、原生態民歌
我國原生態民歌屬于原生態的民俗,雖然不知道它產生的具體年代,但通過研究,我們知道它于人類文化發展的開始階段即農業化時期得到了積累和發展。和所有的傳統民歌一樣,原生態民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和藝術的結合體。
原生態民歌實際上只是民歌中的一種,也就是傳統民歌。既然是傳統民歌,那么原生態民歌就具備了傳統民歌的藝術特點:(1)長于抒發人的內心感情。民歌大都結構短小,音樂語言凝練,擅長表達情感。(2)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即興性和變異性。作為傳統民歌,原生態民歌和新民歌有著很大的區別。最突出的是表現手法不同,新民歌作為新時期發展的產物,它的表現手法比較豐富,無論是演唱方法、語言還是音樂伴奏方面更為現代。而原生態民歌更突出“原生態”這一概念,因而大都采用本民族語言和最具本民族特色的伴奏或者無伴奏,至于演唱方法則是符合自己生活習慣、貼近自己生活語言的演唱。把近幾屆的青歌賽的民族唱法和原生態唱法進行一下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其差別。其次社會功能和創作目的不同,新民歌強調的是歌曲的表演功能,它更注重從演唱技巧等方面來對歌曲進行表達,而原生態民歌更強調的是自我感情的抒發,是一種自娛性的民歌。從文化傳承方面來說,更有一種保存和挽救傳統文化的意義。
二、原生態唱法
原生態唱法是指人民群眾千百年來在勞動、生活中集體創造的,真實地表達人的思想情感的,并通過口頭傳唱方式廣泛流傳的原始、古樸、自然、和諧的民間演唱方法。它是一種自然、原始一種聲樂表現形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的演唱最接近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接近他們的語言,最接近大自然的一切音響,樸素而朦朧是它的最大特征。它具有典型的原創性、區域性,鮮明的民族性和歷史性。和其他幾種傳統唱法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最大的區別在于不局限于學院派所謂的美聲、民族、通俗等演唱方法,更注重的是“與自然的和諧性”。
三、原生態唱法的藝術魅力
中央電視臺的青歌賽,不但專門設立了“原生態唱法”組,還有評委專門進行點評,評委田青曾表示:“原生態組別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看選手表現的是不是本民族真正傳統的純正原生態音樂,‘原汁原味’是最重要的。在這一基礎上,作為青歌賽決賽的選手,所接受的評判標準要求將會更高,比如所演唱曲目的難度以及與其相配的表現力和對本民族特色的繼承與創新等等。”
前面也講了“原生態唱法”實際上也可以稱為是“傳統唱法”或“民間唱法”,是我們中華民族自有了民歌以來就有的一種唱法,因而它并不是一個新興產物,只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而沒有廣為人知。長期以來,原生態民歌與民俗風情密切相連,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由于其經濟相對長期落后,文化狀態也接近自然狀態。近年隨著交通的發達,旅游業的發達,原生態民歌及唱法逐漸被更多的人所發掘并喜愛。再加上電視等傳媒的廣泛傳播,各電視欄目舉辦的相關比賽或專欄節目也是越來越多,為原生態音樂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無疑為原生態民歌及其唱法的傳承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廣大觀眾通過各種傳媒手段更多認識了原生態民歌,如侗族大歌、彝族的海菜腔、新疆的木卡姆等。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任何事過猶不及,隨著“原生態”一詞的逐漸升溫,有的原生態歌曲舞臺包裝過于強烈,從而失去了“原汁原味”,已經面目全非了。在現在的電視綜藝節目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貼著“原生態”標簽的民歌演唱,但你仔細觀察和聆聽會發現,除了“原生態”的標簽和一些明顯的民族服裝,“原生態”已經淡而無味了。原因很簡單,有的歌手采用的就是民族唱法或通俗唱法,有的是演唱著改編后的民歌,還有“原生態”歌手遠離了他生活的環境,離開了“原生態”賴以生存的土壤,在物質紛繁的現實中迷失了自己。
我們可以到,原生態民歌的舞臺化的確是將原生態民歌進行傳承的一個有效手段,但是過度的舞臺包裝和演唱者的過度名利化只會使“原生態”的味道越來越淡,從而失去自己的特色。因此把握好“度”顯得尤為重要。
四、原生態民歌發展之我見
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歷史與人文特征,一個民族一旦失去了本民族賴以生存的文化,該民族就將不復存在。原生態民歌具有民族音樂活化石的意義,我們必須對它進行保護與傳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意義在當今顯得尤為突出,因而我們有義務將原生態民歌進行保護與傳承。
1.民歌發掘方面
首先在民歌方面就民歌的發掘,我認為加大采風和記載活動,廣泛收集和整理原生態的優秀民歌,讓更多的原生態民歌能得到傳承。雖然說時代的進步會使一些文化形式逐漸消亡,但如果我們加以發掘和保護,就會使其精華部分得到傳承,或將其轉化為更好的藝術形式。原生態民歌具有原創性和不可再生性,我們更要做好這方面工作。保護和發展原生態民歌就像保護環境一樣,一定要注意保持原有的特色,在主流文化理念的支持下,我們一定要杜絕那種肆意涂改,將其改得面目全非的做法。還記得一次青歌賽上,命題對話中一位歌手關于“教我唱歌的人”命題的回答讓我記憶深刻:“教我唱歌的人是一群人,是一條江。這群人是纖夫,這條江是神農溪。”我們必須多一分冷靜,少一分盲從;多一分思考,少一分魯莽,這樣原生態音樂才不至于丟掉最后的凈土。
2.民歌傳播方面
傳播方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是否舞臺化 前面我們也分析了原生態民歌
舞臺化的利弊,這也是當今文藝界比較有爭議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今強大的傳媒手段更廣泛地傳播了原生態民歌,但同時也使一些原生態民歌正在發生改變,從歌曲的重構到演唱及伴奏的豐富,原生態民歌正逐漸地遠離它生存的土壤,因而“度”的把握相當重要。舞臺化是可以的,但一定要要以傳承文化為目的,而不能太功利化,不能過多過濫地舉辦各種原生態唱法比賽。原生態唱法本身和各地的風俗習慣有很大關系,并不是說哪種唱法更好,而是誰的演唱更打動聽眾,讓聽眾能感染到他們的生活。
(2)是否高校化 現在的各大音樂學院及各藝術
院校里還沒有設立原生態唱法的專業,但隨著近年來原生態民歌的逐漸升溫,出現了將原生態唱法高校化的呼聲。我認為原生態唱法還是不進入高校教育好。原生態唱法和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有很大的區別,前兩者有很多共同的基礎方法,強調了呼吸、共鳴等基本方法,而原生態唱法更突出民歌的“原汁原味”,和各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試想我們像美聲、民族一樣招生,然后由學院的老師進行呼吸發聲方法訓練,我們訓練出來的學生脫離了原生態民歌賴以生存的土壤,唱出來的還是原生態民歌嗎?原生態唱法不進入高校,不是因為唱法不科學,而就像前面提到的“教我唱歌的人”是“一群人、一條江”,要學好原生態唱法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地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體驗到當地的生活。當然并不是說高校應排斥原生態音樂,相反高校應加大力度,讓學生體驗更好的原生態音樂,只是沒有必要專門設立專業進行大規模的教學。畢竟原生態唱法是我們祖輩留下的燦爛文化,但它有它的獨特性,需要它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們要保護好它就必須保護好它生存的環境,而不是輕易地將它移植。
原生態民歌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瑰寶,它能在藝術形式異彩紛呈的今天綻放異彩,足以表現出它的魅力。原生態民歌是屬于人民的,大眾的,這燦爛的大眾文化需要傳承,需要我們給它自身發展的空間,我們要保護好它們發展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肖常緯.中國民族音樂概述[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3] 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 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作 者:柏 華,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