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雪萊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其作品《西風頌》描寫自然景物,并巧妙地把想象和象征融入其中,堪稱浪漫主義文學的經典著作。詩人借西風的象征精神,表達自己堅持不懈的理想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同時也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支持革命的信念。本文通過結合雪萊的文學主張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具體分析了《西風頌》中所表現的浪漫主義特征。
關鍵詞:雪萊 浪漫主義 《西風頌》 特征
浪漫主義思潮出現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期,這段時間是民族解放運動和各國工人運動高漲的時期,各種新事物、新思想不斷涌現,沖擊著舊的制度和王朝,資本主義發展和封建制度衰落的時期。可以說是新舊交替的時代,延續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但文化價值觀念已偏向現代化。浪漫主義文學注重主觀情感,推崇想象和自由,是在法國大革命的推動下滋生的。浪漫主義文學屬于新思潮,自然是與古典主義相對立的,古典主義注重理性和原則,與人文主義思想中主張個性自由是相悖的,而浪漫主義“重現”了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精神,崇尚自由,強調抒發主觀情感。與湖畔派相比,英國后期浪漫主義文學主張有了明顯的變化,加入了民主主義的思想。浪漫主義詩人認為人和自然永遠是和諧統一的關系,他們熱衷追求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傾向于借助自然景物抒發內心情感。詩人筆下的自然景物都是有靈性的,他們善于用夸張、對比、象征等手法把景物擬人化,來表達所要抒發的情感、詩人的信念、理想等。
一、雪萊及其文學主張
雪萊和拜倫是英國文學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兩位詩人,是他們用一篇篇優秀的詩作把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推向了頂峰。雪萊和拜倫的思想與湖畔派詩人有著明顯的差別,他們推崇啟蒙思想,支持民族解放斗爭,有明顯的民主主義傾向,更加關注現實社會,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雪萊雖生長在貴族家庭,但從小就表現出對專制統治的不滿。雪萊一生創作了很多優秀詩歌,他支持民族革命和各大工人運動,詩歌大都表現出對革命的信心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他用詩歌鼓舞當時的革命者,也極大沖擊了當時專制腐朽的貴族階級。雪萊頑強地用詩歌與舊制度抗爭著,在創作中表達著自己除舊革新的信念和追求平等自由的文學主張?!段黠L頌》是雪萊詩歌中極具影響力的經典著作。這是一首蘊含深刻哲理的借景抒情之作,整首詩節奏緊湊、明快、氣勢昂揚。雪萊充滿激情地在詩中歌頌了一個秋景——西風,狂暴的西風象征著能夠摧毀舊事物、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詩人寫西風實則歌頌一種掃除腐朽、迎來新生的西風精神?!段黠L頌》中的“西風掃落葉”實際上暗示了革命能夠摧毀腐朽的封建統治,表達了他對革命勝利的信心。
二、《西風頌》中的浪漫主義元素分析
1.詩中運用了豐富大膽的想象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都非常推崇想象力。從積極浪漫主義詩人到消極浪漫主義詩人在這點上觀點是相當一致的,他們都憧憬著能夠達到物我合一的理想狀態,要達到這種狀態,必須借助想象的作用。在《西風頌》中,雪萊就把常見的現象——西風,想象成“狂蕩的精靈”,“橫掃枯葉”,“卷起千重浪”。在詩里西風變得無所不能,席卷一切腐朽和不公,雪萊用豐富的想象把自己和西風融為一體,化為西風精神,渴望自己像西風一樣自由,擁有和西風一般強大的力量,去摧毀不公落后的制度,建立新世界,實現自己的理想?!段黠L頌》中雪萊重點描寫了這一種自然現象——西風。在詩歌里面,西風被幻化成一個擁有強大力量的精靈,它挾雨帶電,“激蕩長空,亂云飛墜如落葉,搖撼天和海”,“成為雨和電的使者”。雪萊生性桀驁,向往自由,與詩中“高傲、飄逸”的西風一樣,這里的西風是詩人自身的寫照,但雪萊出生在貴族,思想、行動都受到束縛,只有把所有的感情寄托在對西風的謳歌中,而且表現得無比羨慕西風的自由和力量。西風使雪萊壓抑的心靈得到了解脫和慰藉,同時西風強大的力量也是他對革命的希望。雪萊借西風這一形象抒發了自己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表達他對自由和理想的不懈追求。
雪萊創作《西風頌》的靈感始于秋天在樹林中偶然看到的一次颶風。他描述說:“剛開始時風的威力并不大,比較溫和,但不一會就卷起地表蒸汽,下起了一場傾盆秋雨。”看到這個場景,雪萊運用豐富的想象,把腦海中的西風形象付諸筆端,創作了《西風頌》這首詩。在詩中,“西風”既是個破壞者又是個保護者,說它是破壞者,是因為西風把“枯死的落葉橫掃”,而落葉是最后的生命,說它是保護者,是因為西風把“有翼的種子催送到黑暗的冬床上”,又喚來東風,使生命蘇醒。在詩中,處處都表現了詩人奇特的想象,后面兩節雪萊賦予西風強大的力量,驅散“浮云”,帶來“閃電雷雨”,甚至“將藍色的地中海喚醒”,力量之大,叫人聞聲色變。詩中不僅有時間空間的轉換,詩人還發揮大膽想象,實現時間到空間的轉換,前兩節使讀者對西風的具體形象有所了解,后面一節則轉換成空間上的想象,從枯葉到藍色的地中海到大西洋彼岸;從樹葉到雷電、浮云到海里的波浪。
2.詩中大量自然景物的描寫
從整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雪萊對自然景物非常熟悉,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他能夠對詩中出現的每個自然景物進行生動形象的刻畫,尤其在景物色彩方面,可見他和大自然密切的關系。詩的第一節里,枯葉的顏色分別是“褐黃,墨黑,棕灰,與猩紅”,一般沒有仔細觀察過的人都只會認為枯葉就是黃的,可是雪萊知道落葉不同生長階段的顏色都不一樣,這是留心觀察生活的人才會發現的。第二節中,有黑色的雨,實際上,據觀察暴風雨來臨前烏云密布會把整個天空籠罩成黑色的,此時閃電在黑色的天幕中就會像火一樣的紅色,而雨看著就像黑色,這都是對大自然仔細觀察的結果。詩中一共出現了多種自然景物的描寫,每個都是比喻新奇,“枯葉的腐朽、黑色的雨、狂女的頭發、夜的世界”,無疑不顯示出詩人的才華及浪漫主義情懷。詩中大量自然景物的描寫都非常生動形象且準確,如“落葉”、“原野”、“浮云”、“海浪”等。在詩歌第二節中,西風擁有強大的力量,扯散了如大地的枯葉一般的浮云。“閃電和雨”的形成也是西風的功勞,而這種力量無限延伸,喚醒藍色的地中海,大西洋的波濤也為它讓路。西風摧毀一切舊事物,迎來新生。詩人通過想象把這些大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生動形象地刻畫了這些自然景物,賦予它們靈性,給詩歌增添了更多浪漫主義色彩。
3.詩中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
《西風頌》整首詩中處處都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對于詩中所出現的每種自然景物詩人都賦予了它所代表的意義,其中西風的象征意義是最重大的。前面三節中,雪萊用“枯葉”象征舊事物和封建貴族,借西風橫掃落葉來象征舊事物必定會被摧毀,表達了他對革命前途的美好憧憬。象征革命力量的西風能摧毀一切腐朽的東西,迎來新生,創造新世界。第四節里面,雪萊用了一組排比句,使語氣更加強烈,來表達他投身革命的決心和信念:“假如我是……假如我是……假如我是……”。另一方面雪萊也表現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我跌在生活底荊棘上,我流血了!”可以看出雪萊心靈受到了極大創傷,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盡管如此,雪萊還是愿意受到西風的洗禮,追求除舊革新的西風精神。在第五節中,雪萊希望自己變成西風,其實詩中的西風就是雪萊自身的寫照,他想借助詩歌把自己的思想傳播出去,像西風橫掃落葉一樣,迎來新的世界。雪萊借《西風頌》表達了他支持革命的信念,以及相信革命必勝的信心,即使道路漫長曲折,也會遭遇各種困難,但是一定會勝利,因為有西風精神可以摧毀一切舊勢力。詩中“灰土與火花”象征著希望、新生和成功,而象征革命西風能夠播種種子,說明革命一定會勝利,把希望和新生傳播到世界各地。詩人愿意為了革命奉獻一切,一句經典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表達了他堅定的信心,也鼓舞了每一個革命者。
英國的浪漫主義思潮主要盛行在19世紀初。雪萊《西風頌》借助對自然景象的描寫來抒發內心情感,運用了豐富大膽的想象和夸張,成為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代表之作。在詩中雪萊主要描寫了常見的自然景物——西風。詩人賦予西風除舊革新的能力,摧毀一切腐朽的事物,帶來希望和新生。雪萊想象豐富奇特,在詩中表現出渴望自由,渴望擺脫所有束縛;愿化作西風傳播新的思想,滌蕩舊觀念。雪萊借西風精神,充分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對新世界的向往以及對革命前途的美好憧憬。
參考文獻:
[1] 羅義,馮凌.自然與想象的完美融合——對雪萊“西風頌”的浪漫主義元素研究[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2).
[2] 胡開寶,鄧世俊.《離騷》與《西風頌》的浪漫主義精神比較研究[J].上海鐵道大學學報,2000,(07).
作 者:羅建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系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