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揭曉,萊辛作品在中國已經掀起一場研究熱潮。從2000年到2011年,相關研究論逐年增加,在這種背景下,對我國萊辛作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無疑有助于相關研究走向深入。本文從萊辛作品的文本翻譯與出版、整體研究、主要作品研究等方面對我國大陸地區萊辛研究狀況進行簡要的述評。
關鍵詞:萊辛作品 研究 綜述 中國
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1919 — )是20世紀英國文壇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從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共出版了五十多部長、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兩部自傳,以及大量詩歌、劇本、散文、文論和紀實文學作品。萊辛多次獲得國際性文學大獎,200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同國外持續的萊辛研究熱相比,萊辛及其作品的研究在中國學界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根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從1950年代一直到1999年,專門評介和研究萊辛的論文數量只有144篇。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揭曉,萊辛作品在中國掀起了一場研究熱潮。從2000年到2011年,相關研究論文多達678篇,還有71篇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并出版了三本相關的研究專著。在這種背景下,對我國萊辛作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無疑有助于相關研究走向深入。本文從萊辛作品的文本翻譯與出版、整體研究、主要作品研究等方面對我國大陸地區萊辛研究狀況進行簡要的述評。
一、文本翻譯與出版情況 文本翻譯與出版是進行多麗斯·萊辛作品學術研究的基礎性工作。早在20世紀50年代,多麗絲·萊辛的作品就已經被譯介到我國,分別是解步武翻譯的《渴望》(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5年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6年版)、《野草在歌唱》(王蕾譯,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6年版)和《高原牛的家》(董秋斯譯,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萊辛作品的譯介不久后即陷于中斷,其作品在國內基本上銷聲匿跡。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期刊雜志陸續刊發了萊辛短篇小說譯作約十余篇,如1982年《名作欣賞》第5期率先刊發了《蝗蟲襲來》(海西譯)。1987年,著名的“五角叢書”出版了韓剛、韓少功翻譯的《命運五部曲》(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說集《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故事》(范文美譯)。2000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了《簡·薩默斯的日記》英文版。同年8月,《金色筆記》作為世界文學名著現當代系列之一由譯林出版社隆重推出,譯者是陳才宇和劉新民。譯文忠實于原文,行文流暢,質量較高。2003年,浙江文藝出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另外那個女人》。
在萊辛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的2008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在其“精典文庫”系列叢書中推出了“多麗絲·萊辛作品集”,這是國內目前種類最齊全的多麗絲·萊辛作品中文譯本。同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特別的貓》(彭倩文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萊辛的自傳《影中漫步》(朱鳳余等譯)。
2009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幸存者回憶錄》的中譯本(朱子儀譯)、《天黑前的夏天》(邱益鴻譯)。2010年,作家出版社又翻譯、出版了《好人恐怖分子》(王睿譯)、《時光噬痕:觀點與評論》(龍飛譯)。至此,多麗絲·萊辛絕大多數有影響的作品都已經被翻譯成中文,成為國內學者進行相關研究的基礎。
二、萊辛作品整體研究概況 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國內學者基本沒有對萊辛其人其作進行研究和評價。唯一的研究成果是一篇附在譯本《渴望》中轉譯自蘇聯學者維·弗拉第米羅娃的評論文章《小說家多麗絲·萊辛》。該文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觀的角度來評價萊辛的非洲題材小說創作,稱贊她拋棄了吉卜林式的傳統。
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學界才真正展開了對萊辛的研究工作。第一篇提到萊辛的論文是1979年黃門澄在《現代外語》第2期發表的《當代英國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小說家》。他認為當代英國有十六位比較著名的小說家,萊辛是其中之一,文章還列出了她1950年至1974年間發表的十七部作品。
孫宗白的《真誠的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則概述了作家的創作現狀、地位以及特色,認為反對種族歧視與爭取婦女的平等自由權益是萊辛創作中的兩個重要主題。① 王家湘也評述了萊辛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②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有學者關注萊辛創作的階段性特點。如李福祥將萊辛的文學創作劃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文學創作(1950 —1962)、中期文學創作(1962—1974)、后期文學創作(1979 — )。③
該階段的研究雖然取得一些進展與突破,但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對萊辛個人情況介紹不完整甚至出現錯誤,評價和介紹存在滯后于史實的情況。④
最近十年,關于萊辛作品整體研究的成果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高。從筆者搜集的資料來看,多集中在主題研究和形式研究兩個方面。
蘇忱探討了萊辛在對待女性問題上的悖論,即女性必要經歷受虐的過程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⑤ 向麗華則結合萊辛不同時期創作的代表性小說及其主要女性形象,按照她們年齡的差異對其進行大致的分類。⑥
2007年,山東大學教授王麗麗出版了英文版的《多麗絲·萊辛的藝術和哲學思想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該書探討了萊辛作品的哲學思想;2007年10月,陳景霞出版了《多麗絲·萊辛殖民比喻的模糊性》(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揭示了萊辛在對殖民主義進行批判的同時又有所保留;2008年,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肖慶華的《市空間與文學空間——多麗絲·萊辛小說研究》,該書探尋了其都市空間書寫的特征。在研究中,爭議比較大的一個問題是對萊辛創作后期“太空小說”的理解。張中載認為是“失誤”,劉雪嵐和李福祥則認為“成功的創作探索”。⑦
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的研究方法上,以傳統的社會歷史批評和女性主義方法進行解讀的成果比較多,這造成研究觀點的趨同和重復。
三、萊辛主要作品研究概況 從總體上看,《金色筆記》是目前國內萊辛研究中研究得最多的一部。黃梅是較早對萊辛主要作品《金色筆記》進行探討的學者。⑧ 劉雪嵐的分裂與整合——論〈金色筆記〉的主題與結構(《當代外國文學》1998年第2期)、陳才宇的
《形式也是內容:〈金色日記〉釋讀》(《外國文學評論》1999年第4期)和姜紅的《有意味的形式——萊辛的〈金色日記〉中的認識主題與形式分析》(《外國文學》2003年第7期)都探討了萊辛創作中突出的藝術特點,認為小說的復式多重結構使文本充滿了不穩定性和極強的闡釋張力。
劉穎則認為《金色筆記》的開放式結尾使小說形成了一個循環結構,解構了傳統的因果線性情結觀,是女性經驗的最直接的體現。⑨
黎會華指出萊辛的敘事結構消解了男女二元對立關系,重建女性主體地位。⑩ 白艾賢探討了《金色筆記》中的女主人公們具有強烈的女性意識,但婦女解放問題只能隨著其他社會問題的解決而逐步解決。{11}
除了《金色筆記》外,萊辛其他的作品也有一些研究論述,王麗麗用生命哲學觀來讀萊辛的《簡·薩默斯的日記》。嚴志軍認為萊辛的《丹恩與瑪拉》解構了西方傳統文化的基督教中心、白人中心、科學理性中心和男性陽具中心。{12}馬建軍和葛靜萍分析了萊辛《黑暗前的夏天》,探討了一個中年婦女所面臨的種種問題。{13}田若飛采用羅杰斯的反射理論分析了萊辛在《簡·薩默斯的日記》中通過心理分析家和小說人物雙重身份來追求自我。{14}夏瓊運用精神分析學說中有關無意識的理論來探析小說《野草在歌唱》中的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15}
肖慶華運用空間理論,在《論多麗絲·萊辛的都市書寫》等論文以及專著《都市空間與文學空間:多麗絲·萊辛小說研究》(2008年)中深入探討了萊辛小說中社會空間與人類生存狀況的關系。
總之,目前對萊辛主要作品的研究發展不平衡,國內研究明顯集中在幾部小說上,其他很多作品幾乎都無人問津。加強對萊辛其他作品的探討,將是我國未來萊辛作品研究的發展方向。
① 孫宗白:《真誠的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外國文學研究》1981年第3期,第70頁。
② 王家湘:《多麗絲·萊辛》,《外國文學》1987年第5期,第80—83頁。
③ 李福祥:《多麗絲·萊辛筆下的政治與婦女主題》,《外國文學評論》1993年第4期,第40—46頁;李福祥:《從動情寫實到理性陳述——論D·萊辛文學創作的發展階段及其基本特征》,《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第33—39頁。
④ 侯維瑞:《英國杰出女作家多麗絲·萊辛》,《譯林》1998年第2期,第132頁。
⑤ 蘇忱:《多麗絲·萊辛的女性觀點新探》,《江淮論壇》2005年第5期,第144頁。
⑥ 向麗華:《試論多麗絲·萊辛創作中女性形象的基本特征》,《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第11期,第135—137頁;向麗華:《多麗絲·萊辛創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分類》,《船山學刊》2007年第2期,第214—216頁。
⑦ 李福祥:《八九十年代多麗絲·萊辛的文學創作》,《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第58—61頁。
⑧ 黃梅:《女人的危機和小說的危機》,《讀書》1988年第1期,第64—72頁。
⑨ 劉穎:《建構女性的主體性話語——評多麗絲·萊辛的〈金色筆記〉》,《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第88—91頁。
⑩ 黎會華:《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中的現代主義技巧分析》,《外語研究》2003年第6期,第73—77頁。
{11} 白艾賢:《〈金色筆記〉與萊辛的女權主義思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第61—64頁。
{12} 嚴志軍:《〈瑪拉和丹恩〉的解構之旅》,《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2期,第43—46頁。
{13} 馬建軍、葛靜萍:《自我發現的旅程——評多麗絲·萊辛的〈黑暗前的夏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第22—14頁。
{14} 田若飛:《論羅杰斯的反射理論在〈簡·薩默斯日記〉中的體現》,《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55 —56頁。
{15} 夏瓊:《扭曲的人性,殖民的悲歌》,《當代外國文學》2001年第1期,第132—136頁;夏瓊:《追尋無意識的蹤跡》,《蘭州學刊》2005年第6期,第283—285頁。
參考文獻:
[1] 劉霓.西方女性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 侯維瑞.現代英國小說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 張巖冰.女權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4] 陳憬霞.多麗絲·萊辛殖民模糊性——對萊辛作品中的殖民比喻的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 王麗麗.多麗絲·萊辛的藝術和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6] 肖慶華.都市空間與文學空間——多麗絲·萊辛小說研究[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8.
作 者:徐建綱,碩士生導師,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文化。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