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是建國初期反映內蒙古人民生產、生活和斗爭的優秀作品。它的主題主要表現在草原建設、草原新人成長和民族團結三個方面。這些主題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征,反映了我們國家特定時期的敘述特點。
關鍵詞:電影 《草原上的人們》 主題 探析
195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的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是十七年時期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優秀作品。作為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比其他同類題材更加突出。這是因為十七年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雖然豐富,但是少數民族電影卻少之又少。少數民族電影和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區分的標志是看少數民族電影主創人員的文化身份。建國初期的影片中,漢族往往充當著解放者的角色,少數民族則被認為是被解放的對象,這是十七年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存在的共同潛意識。所以在外在表現上,就是少數民族題材影片的導演乃至主創人員都是由漢族來充當的。《草原上的人們》第一次吸收了少數民族的創作人員,原作者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參與了將小說《科爾沁草原上的人們》的改編,成為該片的主要編劇。所以這部影片是以內蒙古人民自己的視角來展現建國后內蒙古人民精神風貌的,更加真實地向我們傳達了具有時代意義的主題。
《草原上的人們》和十七年時期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一樣都受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在主題的表現上都具有較強的政治文化色彩。大體上來看《草原上的人們》的主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草原建設的主題
建國后十七年少數民族影片表現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少數民族地區解放的主題;少數民族參與抗日戰爭的主題;漢族與少數民族互相融合的階級親情主題;以及產生于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的農業合作化建設主題”①。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主要表現的是內蒙地區農業合作化建設的,是我國建國后表現少數民族社會主義建設最早的影片。
影片集中反映了牧民互助合作建設草原新生活的主題。通過蒙古族女共青團員薩仁高娃成為互助組組長;帶領牧民搞好生產;與暗藏的階級敵人呂綬清、寶魯的破壞作斗爭,取得牧業生產大豐收;最后粉碎反動派陰謀;薩仁高娃的思想更加成熟的故事,把種族與階級、政治與性別等主題較好地融合在一起,突出了蒙古大草原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題旨。這部影片除了用階級斗爭這種基本的政治原則作為敘述策略外,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對薩仁高娃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她具有團員、互助組長的雙重身份,這是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中對女性形象敘事策略的一個成功定位,她的雙重身份標志著“黨和國家政權已經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了穩固完備的基層組織和政府機構,而無需再由以漢族為主體的黨和國家政權形象以外來者的身份來填充影片敘事中的權威位置”②。
影片開頭悠揚的歌聲“我們馳騁在草原上,建設著祖國的邊疆”表達了邊疆少數民族對祖國的熱愛和歌頌。隨著影片人物的陸續出場和故事情節的展開,我們了解到新社會牧民生活的幸福主要是因為黨和國家的互助合作政策。從老漢白依熱的嘴里我們知道,從前牧民沒有自己的牲口,只能給牧場主放牧而受盡欺凌,現在是“小組合伙搞生產、放牲口……現在可不比從前了,你們有福了”。正因為互助合作給牧民們帶來了實惠,所以牧民們都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互助合作的勞動中,堅決反對任何破壞。當漢奸寶魯煽動老漢白依熱放棄互助合作走個人主義道路時,老漢給予了強烈的反駁,“就是你這種懶人,不愿意干活,才瞎出這份主意”,強烈地傳達出內蒙人民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和決心。
二、草原新人成長的主題
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主席就提出要塑造新人形象。建國后國家的建設和發展都要求各條戰線上有具有革命理想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無私奉獻、創業敬業的精神,能真實地顯示出時代的風貌、時代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的社會主義新人。他是“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業者和建設者形象”③。這種時代性要求在《草原上的人們》中得到了集中體現,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草原新人形象——薩仁高娃。
年輕的薩仁高娃既是團員又是互助組組長,連續兩年獲得勞動模范的稱號,人物一出場就給我們一種積極明朗的感覺,這正是我們國家理想中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但是社會主義新人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不是那種公式化、模式化、理想化的神人、完人,所以影片通過矛盾沖突的設置把薩仁高娃的內心給“逼”出來,使她的思想在困難面前逐漸成熟起來。薩仁高娃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對“個人榮譽”與“集體榮譽”的變化上。最初,薩仁高娃把個人榮譽看得非常重要,還同戀人桑布打賭要再爭勞模。而敵人的破壞使薩仁高娃一步步陷入了困境。大風暴來臨的夜晚,反革命分子寶魯割斷牲畜欄桿的繩子,放跑了馬和羊,薩仁高娃為救牲畜從懸崖上摔了下來,最后在戀人桑布和牧民們的幫助下,將跑走的牲畜全部趕回,沒有給集體造成損失。但敵人并沒有停止活動,寶魯趁薩仁高娃帶領牧民們為牲畜進行疫苗注射的時候,把毒投進水里,毒死了薩仁高娃互助組的二十多只羊,妄圖嫁禍給薩仁高娃。這件事給薩仁高娃帶來了很大影響,她的情緒波動很大。區長阿木古郎教育她說:“丟了榮譽難過,應該的,不過真正的榮譽是沒有不經過困難就可以伸手拿過來的。”這使薩仁高娃認識到集體榮譽比個人榮譽更重要。薩仁高娃的思想成熟了,她有了面對困難冷靜處理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自己對牧民、對國家的神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在那達慕大會評選模范的過程中,有人因薩仁高娃互助組死羊之事表示不滿時,薩仁高娃并沒有抱怨和委屈,而是十分成熟地認為互助組死了羊,自己是有責任的,自己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弄清楚。所以在會后,薩仁高娃在河邊溜達時看到寶魯鬼鬼祟祟、還帶著槍時,便奮不顧身地騎馬追去,最后粉碎了反革命分子寶魯要燒毀草原的陰謀。經過一系列的斗爭,薩仁高娃這個蒙古族新人的形象得到了一個完美的塑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新人成長了起來。
三、民族團結的主題
這一主題與前面兩個主題相比是一個比較隱性的主題。影片并沒有直接表現漢族與蒙古族的對立和斗爭,也沒有直接歌頌蒙漢團結。但是從少數民族電影建國初的發展狀況中,我們卻可以看到創作者的這一主題表達。
在1950年7月,曾經上演過一部內蒙題材的電影叫《內蒙春光》,這部電影引起了黨和國家關于民族團結問題的重視,認為影片中尚有不符合黨的民族政策之處。《內蒙春光》經過修改后,由毛主席重新改名為《內蒙人民的勝利》,于1951年重新搬上了銀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就在這部作品問世之后的兩年時間里卻再也沒有關于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出現,直到1953年《草原上的人們》的出現,才填補了這一空缺。這里面的原因很復雜,究其主要原因應該是電影創作者在看到《內蒙春光》的政治“經歷”后,多少對民族題材的電影有了猶疑的心態,對民族問題的把握正確與否成為他們擔心的主要問題,而《草原上的人們》的誕生卻打破了這樣的一個僵局。如果說《內蒙人民的勝利》讓我們看到了在黨的民族政策正確引導下,蒙漢人民如何實現最大限度的團結,打擊共同的敵人并獲得最終解放的話,那么《草原上的人們》就讓我們看到在勝利解放之后,內蒙人民是怎樣團結起來保衛勝利的果實以及怎樣開展生產建設和互助合作的。
在《草原上的人們》中,沒有正面描寫民族之間的階級矛盾。影片非常巧妙地把民族關系放在了一個國家進入建設時期的時代背景中,至于內蒙人民是怎么樣被解放的,怎樣通過艱苦的斗爭達到民族團結的?這些都沒有正面說明,但我們卻能從電影中內蒙人民對國家互助合作建設計劃的支持和作品中反面人物的階級性身份判定這部影片反映了民族團結的主題。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是深入人心的。當薩仁高娃抓住反革命分子寶魯后,在表彰會上她激動地說:“黨教育我們,要有集體精神,要有祖國意識……毛主席給我們好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共產黨毛主席。”這既是薩仁高娃的心聲,也是整個少數民族民眾的心聲。影片中設置了兩個反革命分子呂綬清和寶魯。寶魯這個人物很具有代表性,他雖是蒙古人,但是創作者給他的卻是反革命分子的身份,這樣人民同他的斗爭就屬于敵我矛盾而不屬于人民內部矛盾,這就避免了以前《內蒙春光》在描寫上所犯的錯誤。這是符合當時國家團結少數民族中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一要求的。所以民族團結的主題也是《草原上的人們》的一個應有之義。
①② 李奕明:《十七年少數民族電影的文化視點與主題》,《電影創作》1997年第10期。
③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86頁。
作 者:劉清濤,文學碩士,白城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究及文學理論。
編 輯: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