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ECT與教育技術定義
從教育技術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來看,由于“技術”形態呈現的先后不同以及學科自身范疇不斷擴展,教育技術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現了不同的定義。現行的“教育技術”定義中,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學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的AECT94、(以下簡稱94定義)AECT2008(以下簡稱98定義)的定義影響最大。
這兩個定義對于全世界教育技術界教學設計與實踐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在我國,對教育技術定義的討論也相當豐富,從最初使用的“電化教育”到現在的“教育技術”,幾乎國內全部重要學者都曾發表過自己對教育技術定義理解和論文。但遺憾的是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AECT提出的對教育技術的定義的二個定義也深深影響了我國教育技術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我國教育技術領域的重要理論基礎,因此,對于這兩個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定義,我們有必要予以關注和深究。
二、AECT94定義
1994年,AECT在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的主持下,通過美國眾多教育技術專家的積極參與并舉行一系列專題學術會議進行研究討論,歷時5年時間,最后由巴巴拉?西爾斯(Barbara B.Seek)和麗塔?里齊(Rita C.Richey)總結成文的出版了《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一書對教育技術進行了全面定義。根據這個定義,教學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資源與過程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有以下幾個特征:
1.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輔,明確提出了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
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學習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的認知過程,是指廣義的學習過程,既包括無教師參與的學習過程,也包括有教師參與的學習過程。
2.明確指出了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是“教育媒體技術”和“教育設計技術”。教育技術需要建設數字化的教學環境,強調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利用系統方法組織教學過程,優化協調教學資源,具體分為以下兩個領域。
(1)教育媒體技術。教育媒體技術主要涉及教育中的硬件和軟件技術,它又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
①教育信息的傳播與傳輸技術;②教育信息的存儲與檢索技術;③教育信息的加工與處理技術。信息加工與處理技術是教育技術的核心內容,主要有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④教育信息的顯示技術。
(2)教育設計技術。教育技術除了包括教育中有形的物化形態的技術外,還包括無形的智能形態的教育設計技術。教育設計技術是指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中起作用的方法、技巧和理論。它涉及如何選用教材和教具,安排教學活動的計劃和分組,教學過程的控制、評價、管理、策略等問題。它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系統技術。這是運用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的觀點來研究教學過程的技術,學習過程是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對象。
第二,教育過程技術。這里主要指的是教育思想、方法和管理方面的技術,即把學習理論、認知心理學和教育結合起來的技術。
3.明確了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教育技術的定義明確提出了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應當包括“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5個方面的理論與實踐。
三、AECT08定義
在進入21世紀后,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由吉魯茲威斯基和莫倫達(Januszewski Molenda)執筆撰寫的AECT在原94定義的基礎上又醞釀了新AECT 2008定義,把教育技術定義為:“是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理論研究及其符合道德規范的實踐”。有以下幾個特征:
1.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08定義與94定義相比,首先,是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94定義主要是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輔,而08定義主要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其次,是技術基礎不同,發表94定義時網絡技術、網絡教育剛剛起步,而發表08定義時網絡技術、網絡教育已經得到了飛速發展。第三,是使定義中使用的術語不同。用“教育技術”取代了“教學技術”;將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改為educational technology。第四,是用“創建”(creating)來覆蓋“設計”(designing)和“開發”(development)兩方面內容。使用教育技術代替原有的教學技術拓寬了領域的界定范圍。根據AECT 2008的執筆專家吉魯茲威斯基和莫倫達的觀點: “教育”比“教學”的內涵更為豐富,也更為普遍,而教育技術也就應該涵蓋教學技術。
2.將theory改為study。用研究(study)代替了理論(theory),原因在于study比theory更寬泛,特別是包含有“反思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的意義。研究指的是超越傳統研究(research)意義上的知識收集和分析。教育技術作為一個專業領域,需要不斷地以“研究和反思性實踐”來建構其理論體系。
3.08定義將94定義中的五大范疇(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整合為三大范疇(創造、使用和管理),這三大范疇形成一個統一的、互相銜接的整體,而評價貫穿于整個過程之中。
4.08定義中新增的內容。08定義特別強調了教育技術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技術性, “提高績效”,這是對94定義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對于教育技術而言,“提高學習績效”就意味著對效力的要求,對學習效率的追求,以更少的時間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學習績效的提法強調了學習的含義不單指獲取知識,更強調注重培養和提高能力。
定義的變化有其背景和認識的變化,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94定義對我國教育技術界影響巨大,但是對于非教育技術專業的人士,很多人都不知所謂。原因之一就是教育技術的定義不容易為非專業人士所理解。08定義有志于讓社會各界人士了解教育技術,因此08定義承擔了專業溝通與公眾宣傳兩種責任。要同時承擔專業溝通與公眾宣傳兩種責任,就要處理好專業化與通俗化二者之間的關系,這無疑是非常困難的。08定義究竟能不能達到提出者預期的這一目的,還有待于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四、結束語
教育技術定義的演變是隨著該領域發展而不斷進化成熟,正如定義的作者所言,08新定義也是“一個暫時性的定義,是一個時代的印象”。這個定義合理與否還需得到實踐的檢驗。因此,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兩個定義,不要拘泥于定義本身,而應分析定義深層次的內涵。從我國教育技術事業發展的具體實情出發,批判地接受,從中提取有利于我國教育技術發展,有利于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有利于我國教育技術人才培養,有利于教育技術概念在我國普及的要素,真正地把理論用于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從而推動我國教育技術事業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黎家厚.2005教育技術定義:討論與批判\\[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5,(1).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劉志波,李阿琴.AECT2004定義解讀\\[J\\].電化教育研究,2004,(12).
\\[4\\]從美國教育技術定義的變遷思考教育技術的發展變化\\[J\\].電化教育研究,2001,(9).
\\[5\\]現代教育技術教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