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不僅拓展了人們的生存空間,而且創造了一個新的生態環境。借助網絡,人類真正進入信息時代,突破了傳統信息媒介對人的時空限制。作為代價,網絡也給人類社會發展也帶來了各種矛盾和沖突。網絡帶來的這種超越以及超越道路上的沖突,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外環境帶來了全新的改變。由此也引發了我們對建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本問題的思考。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環境的變化
關于網絡,我國學者馮鵬志從技術的角度下了一個描述性的定義:網絡(即指計算機網絡),就是將各自獨立的電腦處理節點(node)通過線路(電話線或光纖)連接而成的信息技術系統,它是一個建立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基礎上的由成千上萬個相互協作的電腦信息網絡組成的技術集合或信息技術系統。網絡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傳播技術和信息觀念的革新。人類現實的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要求以及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之間的互動,直接導致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環境的變化。
1.信息化
網絡最大化地催促了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型,信息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并構成 的物質基礎。互聯網對 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因為網絡,人們“將會出現形形色色的種類。由于大家各有不同的信息偏好、娛樂習慣和社會行為,你的界面會有別于我的界面。大家在巨大的數字生活調色版上,各取所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環境的信息化特征除了表現為教育資源開發方式、信息內容存在形式的數字化、多媒體化之外,也表現為教育主客體參與途徑的開放性、信息傳受雙方的開放性等等互聯網行為特征。此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思想道德觀念、意識形態領域也變得復雜多樣,社會各階層不得不面對多元的思想觀念、價值尺度的困擾和影響。當前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是抓住信息時代的機遇,拓展網絡資源,適應信息化發展,實現網上網下兩手抓,兩個空間互影互動。
2.全球化
當全球化趨勢隨著網絡的推進而日益明確之后,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的全球化內涵不斷向人們的日常生活擴展。人們不僅需要全球化的知識,更需要全球化的眼光、勇氣和道德,不僅要了解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而且要盡可能了解世界范圍內其它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尊重彼此的生活和生命。網絡生態環境中的信息資源意味著開放和共享。一方面,受不同意識形態主導的政治觀點、多元的思想觀念在互聯網上各行其道,雖然不時有爭辯、對抗,甚至直接引起網下社會的連鎖反應。另一方面,很多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思想觀念、倫理標準被不同身份、不同層次的網民普遍接受,得到世人的認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環境的全球化挑戰,正是體現在全球化多元思潮與本土化價值尺度的矛盾沖突之中。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環境的變化
網絡已經形成了現代社會的一種生態環境。我們可以借鑒文化構成的三種要素學說(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從物質環境、制度環境和精神環境三個層面來談網絡思政教育的內部環境。物質環境是指以與互聯網相關的技術及其設備;精神環境主要指網絡帶來的生存方式及其精神內涵;制度環境包括與網絡相關的規章制度、組織形式等。
首先,探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環境。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突破5億。《報告》顯示,網民年齡方面,過去五年內10~29歲群體互聯網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長,目前已接近高位,未來在這一人群的提升空間有限;而50歲以上人群的互聯網使用率變化幅度很小;30~39歲群體的互聯網使用率逐步攀升,目前還有一定增長空間,將成為下一階段網民增長的主要群體。從學歷方面看,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網使用率在2011年已達96.1%,目前基本飽和;過去5年內,高中學歷人群的滲透率增長最為明顯,2011年網民比重也已經超過九成,達到90.9%;而在小學及以下學歷人群中,互聯網滲透率增長始終緩慢。未來中國整體網民規模的增速會進入平臺期。可以預計的是,隨著我國互聯網基礎建設的繼續投入和技術設備的不斷完備,人們接入和使用互聯網的門檻將進一步降低,為我們通過互聯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思想政治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環境。
其次,探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環境。互聯網能夠迅速形成全球化的生態環境,是因為有相應的適用制度。網絡聯接本身就是協議的結果,網絡發展的過程也是網絡協議發展的過程。網絡是把雙刃劍,網絡規章制度的建立及其有效執行,是充分使用有益于人類的那一刃,而避免使用損害人類的那一刃的重要手段。“我們目前可能處于歷史紀元的碰撞中,我們最后要做的事情是找到‘控制和指引’互聯網的‘力量’。這就是我們這些千百萬互聯網用戶的責任,我們必須把它做好”。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網絡制度環境的重要元素,一方面要使用網絡媒介來傳播符合思想政治目的要求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要遵守網絡傳播規則,采用最符合網絡傳播規律的方式手段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務。
再次,探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環境。網絡被人稱為“第四媒介”,說到底是因為顛覆了傳統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和解讀方式。與網絡相關的事物,其存在價值不僅表現在具體的生活內容上,最重要的是精神意義上。
一是自由精神。如果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網絡精神,那就是一種自由的精神。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了一直追求思想自由的理想。網絡無疑保證了這種理想在一定意義上的實現。然而,盲目地追求絕對的網絡自由,又使一部分網民走入極端。比如,網絡黑客的破壞性行為造成的損失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BBS上的胡言亂語有時在某個行業甚至全社會造成廣泛的不良影響。由此而見,服務于現實社會并遵守網絡秩序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是網絡自由精神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二是創新精神。互聯網是人類創新的產物,不僅成為人類實現知識創新、價值傳播的工具,就連網絡本身的創新也在不斷地受著不同思想、價值觀檢驗和挑戰。現對于傳統的信息媒介而言,互聯網已經作為創新擴散的源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技術、新概念、新內容在傳播,各種思想、技術、價值觀也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不同網民的“圍觀”和評價。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創新精神不僅僅是技術采用層面的尺度,更是內容開發、意義解讀層面的與時俱進。
三是平等精神。網絡是一種新型的生態環境,有與生俱來的平等性特征。網絡的平等性使存在于網絡上的個人、組織之間真正實現了平等交流。網絡虛擬性和匿名性保證了不同階層、不同觀點的網民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最大限度的享受言論的自由和民主。這無疑是網絡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進步。但是,平等的交流要以互相尊重為前提。當前,網絡上經常出現的“語言暴力””文化霸權”“政治攻訐”等網絡事件,恰恰就是網民自律精神的缺失所導致的思想無序、政治無序的網絡亂象。
四是開放精神。因特網為基礎的信息高速公路是遍布全球的媒介網絡,網民個體的活動與交往范圍可以通過互聯網擴大到全世界,這種開放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開放,是至今為止最廣泛、最深層的開放。開放所帶來的多元融合與沖突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倫理觀念和文化政治評價。需要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警惕的是,文化強權主義在開放、自由、平等外衣下挑起的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的矛盾沖突。
三、網絡思政教育模式建構的基本問題
“模式建構”,是設計、構造、組織以形成或建立事物存在和運行的樣式或形態。模式建構理論認為,任何模式建構應該關注的基本問題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模式建構的理論基礎或指導思想;二是模式建構的目標確立;三是活動實施的內容選擇與組織。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現實性的網絡存在,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意義的網絡存在。我們要對其進行模式建構,無論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存在形態的設計或構造,還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運行樣式的設計,乃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方式、方法和規則的采用或選擇,等等,這些都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構必須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有助于我們了解網絡生態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各相關要素之間的關系、狀態和相互作用,進而為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出相應的實踐程序和操作規范。
如果把上述思路和程序按照模式建構理論所關注的基本問題來劃分,我們認為,建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應關注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模式建構的理論層面;第二,模式建構的方法論層面;第三,活動實施中的構成要素層面。同時,我們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構應遵循如下的思路和程序:其一,確立網絡生態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并明確其目的。這是模式建構的認識前提和邏輯起點;其二,掌握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本特征,這是模式建構的前提性任務;其三,了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成要素、關系組合,搭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平臺;其四,制定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本程序、原則理念和基本規范;其五,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施合理性分析,多方面、多層次檢驗模式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馮鵬志.伸延的世界——網絡化及其限制.北京出版社,1999.33-35.
\\[2\\]\\[美\\]尼葛洛龐帝著.胡泳譯.數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188.
\\[3\\]\\[美\\]Patricia Wallace著.謝影,茍建新.互聯網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13-14.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資助課題“傳播革新影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與優化研究”以及2011年吉首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網絡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變革與建構”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