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實踐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培養解決農林業生產實際問題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是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的目標。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是整體本科教學相互支撐的統一體系,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從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看,實踐環節的意義更重要,它是實踐理論、驗證理論和發展理論的關鍵。建設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基地是學生掌握所學理論,強化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場所。依托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著力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形成人才培養新優勢,努力出名師、育英才、創一流。
雖然各高等農業院校都把大學生的實踐教學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存在部分形式主義,某種程度是為了完成實踐“周數”而實踐。學生實習過程“全包”、經費“全給”、成績“全合格”,忽視學生志趣,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訓練和培養學生從事專門工作的技能得不到保證。其次,在農業院校中把辦好校辦農場,看成是實踐教學的唯一出路,事實證明,全國除了個別農業大學農場辦得較好以外,其他多數學校的農場難以維持生計,如果把實踐教學寄希望于校內農場那是不現實的。更何況現有的校辦農場生產項目單一,教學內容很本適應不了現代化農業、集約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的要求,培養不出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再次,大多高校建立了一批校外實習基地,但對實踐教學基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實踐基地建設好壞一個樣,簽個合同掛個牌,應付檢查。實踐基地教學活動隨意性較大,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與安排。
鑒于以上存在的問題,石河子大學農學院于2008年開始對本科實踐教學基地進行了大力改革,學院圍繞如何根據自身特點建設校外實習基地?實施過程中應堅持哪些原則?如何管理校外實習基地?如何科學考核和評價校外實習基地的實施效果這些問題,從認知實踐、專業實踐、科研實踐、社會實踐四個方面,初步形成了“一體、兩翼、三結合”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3年多來試點工作已經取得一些經驗,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得到很好的訓練,創新能力提高。
一、“一體、兩翼、三結合”實踐教學基地運行模式
2008年農學院結合各本科專業實際需求,運用“一體、兩翼、三結合”建設模式管理校外實習教學基地?!耙惑w”就是以各類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組織管理、質量監控與考核評價體系??梢愿爬橐韵聝蓚€方面:(1)借鑒現代企業管理思想探索科學的實踐教學基地管理,構建“計劃一實施一評價一改進”的PDCA校外實習基地循環管理機制;(2)建立相對合理的校外實習基地評價體系,規范校外實習教學基地的建設。
“兩翼”指的是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校內實習基地是指在校內進行建設的的實踐教學場所,保證學生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和大綱要求完成所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校外實習基地是指通過合作辦學、校企共建等方式,在農業產業中建立的用于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的實踐教學場所。“三結合”就是指實踐教學基地實現人才培養、科技開發與生產服務三部分功能密切結合的產學研相結合機制。學院根據專業的實際需要,將基地建設成為學生職業技能培訓、高新技術應用和產業化生產的產、學、研三結合的平臺。
二、“一體、兩翼、三結合”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標準
學院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有以下4種基本形式:(1)“人際型”校外實習基地,是利用教職工的社會關系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如農科院和農科所。(2)“掛牌型”校外實習基地,是校企雙方簽訂“共建校外實習基地協議書”,學院在企業掛牌建立學生實習基地,如種子公司、農牧團場等。(3)“合作型”校外實習基地,如大學實驗場。(4)“經營型”校外實習基地,是在校辦研究所中建立自主管理的實習基地,“自主管理型”的校外實習基地可集校內基地與企業實習基地的優點于一身,既有利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又可以節約實習成本,如石達賽特科技有限公司、棉花所等。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中,學院與相關科研單位、企業等共同制定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總體目標與規劃,各實習基地必須有一整套發展模式、管理方式、建設標準等,并且,各類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應滿足實習所必備的儀器、生產、生活條件。
三、“一體、兩翼、三結合”實踐教學基地管理機制
PDCA管理機制是指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action,處理,又叫戴明環。戴明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農學院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也遵循這一管理機制,不斷發現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有效的糾正和預防措施,改進實踐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等各個方面,使實踐教學基地的管理始終處于策劃實施、有效控制、持續改進與不斷提升的循環狀態。
學院依據實習基地的特點,制訂長期和短期的基地建設規劃,分階段、分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建成一批能夠充分滿足實踐教學需要、長期穩定、雙向互動、運轉良好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網。通過協議和定期檢查維持基地的長期穩定性,規范實習基地的責任。成立了實習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聽取匯報,了解情況,完善管理。院教辦等職能部門,定期、不定期地檢查各系校外實習基地的運轉、執行情況,將基地的運轉情況和檢查結果作為院系教學管理評估的重要內容。并且,在基地建立之初,院(系)領導親自到基地了解并溝通有關工作,經常保持與基地的溝通與聯系,邀請基地領導和技術骨干到學校訪問、學習,定期召開基地單位負責人會議,商討如何共建基地、深化合作。
四、“一體、兩翼、三結合”實踐教學基地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是一個綜合系統,其績效水平由多個環節、多種因素共同決定。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指標的相互補充才能全面反映。學院制定了校外實習基地考核評估體系,從過程評價、管理評價、結果評價與效果評價四大因子百分制對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進行考核(表1)。按照加強基地改革與建設、完善基地條件與管理、注重辦學特色與成效、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等原則,定期有針對性地遴選出一定數量的實習基地開展基地評估工作。
五、“一體、兩翼、三結合”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成效
通過加強基地建設與管理的規范化改革,明顯改善了植物生產類專業的辦學條件,教學改革有新突破,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人才競爭優勢不斷增強。學生較早參加教師的科研活動,接觸科研和生產實踐的機會多了,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相應地增強了,既鞏固了專業知識、增強了動手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教育和創造性人才的培養。2006~2010年,農學專業獲得的各級各類教學成果獎10項,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依托教學基地完成的。
實踐教學基地通過科技成果的轉化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如學院“自主型”實踐教學基地——棉花、麥類作物研究所和石達賽特科技有限公司,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0個,推廣面積1000余萬畝,推廣新技術10項,累計新增產值1億余元,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同時,通過科技示范、技術轉讓、種子銷售獲得了一定的經濟回報,帶動了基地的發展。此外,基地還無償地為社會提供服務,每年接待各級各類培訓班、參觀訪問團達50余個,近1000余人次,通過開放服務,教學基地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同時也帶動了基地建設,增加了效益,進一步增強了基地的自我發展功能。
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通過幾年來對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研究,認為地方本科院校植物生產類專業在建設好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同時,必須有效利用好社會資源,開發實踐性強的多元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并且,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應以市場需要為導向,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以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為落腳點,充分體現先進性、規范性和實效性,緊密結合農業生產來進行,從而確保實現高素質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實現,確保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