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研究的問題很多。本文通過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主體,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科學預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主體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項長期歷史任務,也是一項系統的研究和建設工程,必須要通過人即主體的努力奮斗才能實現。
第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體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決策主體。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黨。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因此,整個中國共產黨人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決策主體,是直接關系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極其艱巨任務的關鍵。
第二,中國廣大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執行主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場運動,因此,必須有廣大中國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取得實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動最終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取決于他們能否把馬克思主義變成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手中的思想武器,為其所掌握和使用。
第三,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工作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咨詢主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一項實踐活動,同時也是一項高度抽象理論研究活動,因此,如果沒有廣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廣泛深入系統的積極探索和研究并取得成果,沒有一個較大的理論群體及其成果的存在作為基礎,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動就會失去智力支撐和咨詢對象。
總之,這三大主體是密切聯系的,離開其中任何一大主體,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中國化。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教訓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既有成功經驗,又有失敗教訓。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條經驗。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具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既反對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又反對拋棄理論的經驗主義,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客觀實際出發,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去探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規律性,形成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用于指導實踐。
第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條經驗。解放思想就要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堅決反對思想僵化,敢于突破馬克思主義的個別過時結論和觀點,敢于創新,不把馬克思主義當成永遠不變的教條。與時俱進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充分體現世界和中國的時代性,充分反映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規律性,富有中國共產黨人的創造性。因此,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之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銳利思想武器。不與中國實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實際,歷史與現實的實際,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等等)結合,就不能創新馬克思主義,也不能夠使之中國化;與中國結合了,但若沒有創新,沒有取得好的實際效果,也不能完成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任務。
第三,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條經驗。
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他們通過革命的實踐和孜孜不倦的科學研究,批判地吸收人類思想史上已有的優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實現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大道而憑空創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而是在綜合人類思想積極成果和總結當代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實踐運用中不斷地得到驗證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也是一個不斷總結實踐的新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做出新概括的過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這是人類認識發展規律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深化,這個理論體系還將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第四,照搬照抄蘇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重要教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蘇聯模式的存在雖有一定合理性,即有利于我國在特定時期盡快吸取他人的積極成果,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但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同中國的歷史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不斷賦予中國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中國共產黨在幼年時期,由于理論準備和實踐經驗都不足,對于中國的歷史、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不甚了解,在許多方面都照搬照抄蘇聯,致使中國革命走了一些彎路,出現了嚴重的曲折,直到遵義會議以后才走上正確的軌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由于沒搞清“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許多方面仍照搬照抄蘇聯,給黨、國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損失,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才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第五,馬克思主義的“西學化”和儒學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又一重要教訓。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隸屬于西方文化系統,不能切斷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西方哲學、政治經濟學的整體關系,在西方文化背景整體性缺席的情況下研究馬克思主義是走錯了路,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未來取向只能是“西學化”。與此相反,有人則認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失去了自我,總是把西方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研究任務,套上了西方的這樣那樣的框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應回到“儒學化”中,馬克思主義只有經過儒學化才能通向現代化。這兩種極端的觀點分別看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都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偏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現代化的正確軌道。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未來發展趨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它的未來發展趨勢或發展方向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會反映當代世界發展的總特征和總趨勢。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科技日新月異、文化相互激蕩是當代世界的基本態勢。在此背景下,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正如鄧小平所說:“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未來發展必然要反映當代世界發展的總特征和總趨勢,這就要求我們:反思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和理論、反思世界政治發展的實踐和理論、反思世界科技發展的實踐和理論、反思世界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潮,并從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出發,對它們進行不斷總結和提煉,把它們作為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物質條件和思想來源,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會反映當今中國發展的總特征和總趨勢。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一方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經濟更加富裕、政治更加民主、科技更加發達、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進步。另一方面,如今中國正處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關鍵時期,即經濟起飛期、社會轉型期、體制轉軌期,利益主體多元化,許多社會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越來越復雜,群體性突出事件增多,社會不和諧的因素增多,生產和食品安全事故增多,懲治腐敗的工作越來越繁重且成本不斷增高。此外,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拉大,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經濟增長同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發展進步與文化道德滑坡并存。然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實現四個現代化,才是今后中國發展的總趨勢和總特征。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未來發展不能不反映當代中國這些實際情況,特別是不能不對中國發展的總趨勢和總特征進行認真反思和總結。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必然會向世界性與民族性相統一的方向發展。片面強調其民族性,或者片面強調其世界性,都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超越了民族、地域和時代的限制,具有世界性,不能用中國的民族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體現中華民族的特點,具有中國的民族性,因而也不能以世界性來否定民族性。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因此,只能在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化”和中國馬克思主義“世界國際性”的張力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參考文獻:
\\[1\\]郭建寧.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當代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艾思奇.艾思奇全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3\\]李佑新.現代性問題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趨勢\\[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1).
\\[3\\]何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傳播與創新——重讀瞿秋白\\[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1).
\\[4\\]夏東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規律探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2).
\\[5\\]韓慶祥,張艷濤.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中國圖景”\\[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