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得到大學生的充分認同,不僅在于輔導員提高自身素質,而且關鍵在于做到對高校輔導員的合理使用。
一、合理使用高校輔導員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近年來,我國社會發生重大而深遠的變化,思想觀念、利益分配、組織方式,就業形式等出現了新的格局,使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何面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工作,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僅取決于輔導員本身素質的提高,關鍵還在于對輔導員的合理使用。用其所長,適才適位,結構優化才能更好地調動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高校輔導員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的需要
輔導員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擔負著特殊的使命。他們是大學生健康成長者的指導者和引導者,要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充分發展負責。既要充分關心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又要關注大學生道德與紀律的形成;既要關注大學生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又要關注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協調;既要關注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又要關注大學生的就業與發展……這種工作性質與特點和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增加了輔導員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的難度。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發揮輔導員的功能,使他們能真正走進大學生的心靈,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就顯得迫切需要。
(三)是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建設的需要
教育部24號令提出了高校輔導員建設的目標在于實現“三化”。從目前的形勢看,由于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頻頻出現,工作難度加大,對在一線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從工作的效果看,輔導員隊伍存著“專職不專,兼職不兼”、“隊伍不穩”等情況。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輔導員本身素質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關鍵在于對輔導員的使用問題。合理使用輔導員,提供發展的通道,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讓他們有職業的歸屬感,潛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專家猶為重要,這也是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建設的需要。
二、高校輔導員合理使用的基本內涵及特點
(一)高校輔導員合理使用的基本內涵
高校輔導員合理使用主要指為提高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實現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目標而營造地有利于輔導員充分發展的環境以及有利于輔導員潛能和素質提高而采取地各種措施的過程。其基本內涵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高校輔導員合理使用應達到什么目的的問題,即提高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實現高校輔導員的“三化”目標;二是高校輔導員合理使用應從哪入手的問題,即營造輔導員充分發展的環境、采取提高高校輔導員潛能和素質的各種措施;三是高校輔導員的合理使用應是動態的問題,即高校輔導員的合理使用是一個過程,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這一過程中,不論是氛圍的營造,還是各種措施的采用都應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
(二)高校輔導員合理使用的特點
1.目的性。高校輔導員的合理使用具有明顯的目的性。其實質在于使高校輔導員功能發揮最大化,充分實現輔導員的工作價值。而高校輔導員工作價值的實現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主體的角度看是為了實現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目標;二是從客體的角度看在于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質。
2.差異性。高校輔導員合理使用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輔導員本身存在著差異性。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隊伍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在教育部24號令頒布以來,相關部門認真落實有關規定,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地區與地區之間、校與校之間、甚至校內之間,高校輔導員的素質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專業不同,能力不同,特長不同,工作方式不同,等等。這就決定了高校輔導員在使用上應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實事求是,在總體目標既定的情況下,差異化與個性化使用。
3.動態性。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的變動性決定了人也是發展變化的,人在素質和能力上存在著差異性,那么在高校輔導員的合理使用上也必然存在動態性。即,應根據人的發展變化、社會環境的變化、工作要求的變化使用不同類型,不同特長的輔導員。
三、高校輔導員合理使用的基本要求
(一)樹立高校輔導員合理使用的觀念
合理使用輔高校導員的前提應是樹立高校輔導員合理使用的觀念。從目前看,對于高校輔導員的合理使用,關鍵在于樹立兩個重要觀念:一是分類觀念。隨著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建設地發展,高校輔導員“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的工作模式必然會發生改變。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必然將輔導員現有的工作分為不同類型,如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黨團組織工作、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工作等。因此,在高校輔導員的合理使用過程中,應依據不同工作的特點及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特長,分類使用。二是樹立培養與使用并重的觀念。社會的日新月異導致了知識更新和對輔導員工作的要求不斷變化,在對輔導員使用的過程中,要實現輔導員合理使用的目的,就必須樹立培養與使用并重的觀念。要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加強輔導員的在崗培訓、專題培訓、學歷提升、出國進修等。使用與培養相結合,培養是為了更好的使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不足又為進一步的培養提供了依據。
(二)確立高校輔導員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則
1.黨性原則。這是由高校輔導員工作性質所決定的。教育部24號令明確規定,“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這就決定了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必須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體現黨的要求,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2.信任原則。中國有句古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對高校輔導員的使用過程中,要對他們充分信任,相信他們具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信他們具有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輔導員的積極性,從而創造性地做好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包容原則。“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只要是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高校輔導員,尤其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輔導員,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工作經驗等方面必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因而在工作中總會出現不盡人意之處。作為使用者,應看其主流和本質,包容他們,給予切實的指導,讓他們盡快地成長起來。
4.人盡其才原則。這一原則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用人所長,即在高校輔導員的使用過程中,要依據高校輔導員的素質優勢和智能專長,安排工作和確定崗位,揚長避短,各盡所能。二是適才適位,即在用人所長的基礎上,使高校輔導員所具有的能質、能級和崗位所處的能質、能級實現一一對應,從而達到人和事的和諧統一。
5.群體優化原則。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是亞里士多德的著名論斷。在對高校輔導員的使用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群體的優勢,實現群體優化。一是集思廣益,充分聽取個體的意見,為輔導員提供交流的平臺和主題;二是在使用過程中,對不同能質和能級的輔導員進行優化組合,取長補短,形成全才、全能型群體。三是在為輔導員提供平臺的過程中,引導他們進行工作和情感的交流,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心理環境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從而產生群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6.發展性原則。“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說明事務是發展變化的,對于高校輔導員的使用,必須遵循發展的原則。這是因為,社會是發展的,高校輔導員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工作經驗是不斷發展的。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勢、要求、方法等也將有所改變。
四、高校輔導員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實現目標與采用方式的問題
在高校輔導員的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實現目標與采用方式的問題。目標是方向,指引著我們前進的道路。方式是途徑,是我們實現目標的橋梁、船、道路。在高校輔導員的使用過程中,我們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提高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為把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服務;二是實現教育部24號令所提出實現高校輔導員建設的職業化、專業化和專家化目標。為了達到目標,我們還必須選擇有效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存在方式采用不當,我們不僅沒有實現人盡其才,群體優化,而且還事倍功半,挫傷了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
(二)高校輔導員學歷與實際能力的問題
學歷不等于能力,在高校輔導員使用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走出兩個誤區:一是唯學歷論,即不依據本學校的客觀實際,在高校輔導員準入問題上,簡單通過學歷要求,提高準入的門檻;二是唯能力論,認為學歷不重要,只要能力強,就能做好輔導員工作。唯學歷論和唯能力論的認識錯誤在于把問題絕對化。學歷和能力都是證明一個輔導員素質的重要依據,學歷高至少證明輔導員知識的豐富性,能力強證明輔導員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有可取之處。在高校輔導員的使用過程,應把二者結合起來,既看學歷,更重能力。
(三)高校輔導員專業背景與工作性質的問題
目前,各高校對輔導員的準入主要通過公開招聘和優秀學生留校的方式實現,這就存在著輔導員的專業背景與工作性質的問題。調查發現,許多高校輔導員的專業背景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或教育學等相關專業,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許多留校的輔導員不具備從事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知識。而輔導員的工作性質又具有較強的政治性,要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對輔導員現有的專業知識背景進行調整。如何調整,如何使其適合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需要,體現輔導員工作的性質,這是在對高校輔導員使用的過程中必須有效處理的問題。
(四)高校輔導員工作特點與長期發展的問題
高校輔導員工作是具教育、管理、服務為一體的工作,這種工作要求決定了輔導員在目前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建設過程中,不可能實現分工太細,高校輔導員不可避免地要承擔許多職責之外的事務性的工作。由于事務性工作太多,很多學校把輔導員當成應急隊員,一般行政人員。然而,從輔導員長期發展看這是不利的。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要實現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建設的目標,就必須把輔導員的工作特點與輔導員的長期發展結合起來。
(五)高校輔導員群體結構優化與個體才能發揮的問題
在高校輔導員的使用過程中,如何使整體的功能大于個體功能之和,如何使個體的才能最大發揮,這就涉及高校輔導員群體結構的優化與個體才能發揮的問題。高校輔導員群體結構的優化并不是一群優秀的個體就能組成一個優秀的群體。“一流人才,組成二流群體,發揮三流功能”現象在高校輔導員使用過程中屢見不鮮。因此,在高校輔導員群體結構優化的過程中,應依據工作要求,使高校輔導員這一群體的質與目標具有一致性。在優化的過程,人盡其才,避其所短,實現群體結構優化與個體才能的充分發揮,解決兩者出現的不一致問題。
參考文獻:
\\[1\\]朱正昌.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葉忠海.人才學基本原理\\[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5.
\\[3\\]杜向民,黎開誼.嬗變與開新-高校輔導員制度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任新紅,夏夏.從角色定位看我國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發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5\\]朱平.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專業化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2).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