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工作過程導向
所謂“工作過程導向”,即從實際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出發,以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的需要的知識為學習內容,以培養企業所需的職業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為目標,以實踐過程學習為主要過程的一種教育模式。“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以行動或工作任務為導向的一種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與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所構成的。
《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學生需要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計算機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術;熟練使用計算機處理各種日常文件、報表、數據等工作的能力,讓計算機服務于學習與工作。
二、怎樣實施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改革
整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基本思想是:確認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群→確定崗位群工作任務→分析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歸納崗位群的可行動領域→將行動領域配置為專業學習領域的課程→對學習領域課程進行難度范圍的分類,系統構建專業學習領域的課程框架→總體設計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情境(章節)→系統設計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基礎理論學習領域課程→構建工作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1.課程內容體系的改革
基于職業能力的培養,以企事業單位工作崗位的需求為目標,優化重構課程內容是課程改革的主要思路。學生通過對《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所涉及到的具體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確定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是:文本處理;數據處理;演示文稿的制作;信息處理。在典型工作任務確定的前提下進一步設計學生學習情境,因為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學習者的積極性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導向學習情境模塊為問題解決提供了可信的真實情境,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真實、生動、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真實情境通過若干個任務模塊非常典型地安排了學生擔任一個真實的角色,像一個“鉤”把學生“拉”進問題。例如:《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具體教學內容設計如表1:
2.教學方法與組織形式的改革
傳統教學方法采用講、演、練的機械模式,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之三本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學生很難將所學零散的知識點和技能有機結合到實際應用當中,在就業過程中也不能體現出畢業生所具備的技能。因此,應該采用更科學合適的教學方法,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方法遵循工作過程的六個步驟,即: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這六個步驟貫穿于每個工作任務中,通過這些步驟,讓學生獲得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相當強的課程,因此,我們必須非常重視實踐環節的教學方式,根據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思想,首先,主講老師給學生下發實驗任務書;接著,學生多渠道收集、擬定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步驟、修改作品,最后撰寫實驗報告。教師在這種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而學生才是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這種方式其實就是項目案例、任務驅動、目標引領這些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具體來說就是以任務為驅動,以項目為載體,按照工作過程的邏輯關系,構建課程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活動。在這種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巧妙地將要傳授的知識和技能蘊含于每個任務之中,學生完成了這些任務就掌握了知識點和技能。這種面向任務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使教學的重心實現了兩大變化:一是教學目標重心的轉移,即從理論知識的學習轉向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逐漸從“教”向“學”的轉移和“學”向“做”的轉移,實現基于“學”的“教”和“做”;二是教學活動重心的轉移,即從師生間的單向行為轉向師生、學生間的雙向行動,使教學教學方法逐漸從“傳授”法向“互動”法轉移。教學手段采用PPT課件、上機操作實踐、利用圖書館查閱新資料、上網檢索相關知識、在線輔導等,通過課堂多媒體授課、實踐操作、網絡平臺互動等教學途徑,實現師生間的充分交流。
3.課程評價方式的改革
工作過程是企業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工作程序,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工作過程是隱性工作經驗和理論知識的集成,是與具體的工作情境直接相關,能夠直接指導實際工作的顯性知識,是以實踐經驗、技能和理論為基礎,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是對學科體系知識結構重構,是技能、理論、價值觀的融合體。因此,傳統的評價體系與學科體系結構課程相對應,不適應已對結構知識重建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因此評價體系亦應隨之變化。由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基于若干典型工作過程,那么每當完成一個工作過程,就應當根據學生在整個工作過程中的綜合表現給予評分。每門課程又是由若干個工作任務組成,因此,一門課程最終的評分標準不再由一張試卷決定。比如:《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設置了多個工任務,可以先確定好每個工作任務的分值,只要學生完成了一個工作任務就應該有一定的分數,最終加起來構成這門課程的總成績。
三、結束語
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我院的教學改革實踐,緊密圍繞課程建設與改革這個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使工作任務貫穿于課程教學之中,改變了過去與任務相脫離、單純學習理論知識的模式,創建了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和教學的課程模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項目、工作過程實現職業技能發展、知識構建、職業能力培養,學生獲得了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教學效果明顯提升,這必將有力地促進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促進教育質量、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瘳瑞華,張燕麗,李勇帆.《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當代教育論壇,2009,(12).
\\[2\\]基于工作過程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運用.當代教育論壇,2010,(3).
\\[3\\]尹強國,唐寶燕.基于工作過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開發.教學園地,2010,(7).
\\[4\\]崔聰,劉慶吉.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課堂教學質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