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高考,意氣風發的大學新生,懷揣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來到大學校園,當原本升學的目標已實現,新的目標還沒有確定,面對新鮮的一切,很多人表現的比較茫然,無法適應大學生活中面臨的自主學習的方法,相對獨立的生活模式和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等相關問題,這些對新生來說都是考驗。要認識到大學與中學的不同,從不同方面來調整自己,以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為自己將來的人生做好準備。
一、明確大學與中學的不同
1.管理方式不同。中學主要采取“老師說”、“學生聽”的管理模式,由老師從早到晚、從學習到生活、從思想到行為,進行全方位的管理,而大學則是以學生自主安排為主導,老師為輔助力量,由中學時的封閉式教育轉化為大學的開放式教育。學生可以自主安排學習計劃,完成必修課程的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修其他課程。這種方式增加了學生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學生可以利用這些時間來充實、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業余生活。
2.生活方式不同。生活是人們的社會行為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典型形式。中學生的生活主要在學校和家庭中,接觸到的主要是父母、老師和同學,社會關系比較單純,平時,迫于升學壓力,無暇顧及學業外的其他事情,而大學生活則截然不同,脫離父母的懷抱,面臨更多的空余時間和較為復雜的人際關系,這就需要加強學生的自理能力,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選擇參加適合自己的業余文化活動等。同時,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網絡已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改變著學生的生活方式。
3.培養目標不同。中學的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主要是進行一些基礎性學科的教育,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方向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側重于應試教育。大學是要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去掌握一門專業知識和技能,以讓他們適應社會需要,大學注重的是專業知識的教育和技能的培養。
二、大學生活不適應的主要表現
大學的生活與中學截然不同,大學生活節奏快、業余時間多、自由度高、交往的范圍廣,需要面對和解決的事情多,這讓剛剛進入大學校門的新生產生很多不適。
1.對生活的不適應。中學是統一的生活模式,有父母和老師幫助解決事情,但是到了大學衣食住行等個人生活的事情都要由自己來安排處理。第一,對求學地環境、氣候不適應,有的同學對大學所在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不適應,從南方到北方,從小的城鎮到繁華的大都市,從風和日麗到漫天黃沙,到陰雨連綿;第二,飲食習慣不適應,大多數同學都是到異地求學,由主食面食區到食用米飯,由口味偏咸到喜甜等,造成很多人對當地飲食習慣的不能適應,有些同學喜歡媽媽做的飯菜,吃不慣學校食堂的大鍋飯;第三,地域不適,有些同學來到方言地區求學,聽不懂當地人說話,或者普通話說的不好,方言較重,與他人交流出現問題,造成語言不適應。
2.對學習的不適應。大學期間雖然可以自主支配的時間變多,但是學習仍然是學生的主要責任,其區別是由中學時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很多同學適應不了以就業為主的學習,只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缺少實際的動手能力;習慣于小班上課,大班上課就不能集中精神;適應老師“少而精”的“填鴨式”教學,而適應不了“多而廣”的“啟發式”教學;習慣于別人幫助確立目標,不適應自己進行生涯規劃。
3.人際關系的不適應。對于大學新生來說,大學校園是一個全新的陌生環境,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離開父母,由于大家離開昔日的好友,來到一個嶄新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在這一期間新生有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的需要和愿望,但是彼此陌生,相互不了解,自我保護意識強,這使得新生間的交往受阻,會嚴重影響到日后同學間的交往。中學的交往相對單純,圈子比較小,來到大學會接觸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交往的圈子一下子擴大了,出現新老生之間,老鄉之間,戀人之間等多種形式的人際關系,如何處理這些關系,很好的融入到新集體中,將是大學生能否適應大學生活的關鍵。
三、對策
對于大學新生,要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自己。
1.調整心態,適應新環境,融入新集體。來到大學前,每個人也許都是高中的佼佼者,來到大學,你可能失去了以往眾星捧月的感覺,這時一定不要失落,自進入大學時,同學們就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只要你努力,最終的結果將是你希望的。對于很多新生來說,來到大學是他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離開家,需要自己獨自來面對和解決一些事情。首先,是生活上的一些瑣碎事情,衣食住行等個人生活都要由自己處理安排。其次,是當遇到之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的時候,需要自己面對,拿主意,不能再完全依賴父母和老師,要自己動手解決,此時新生應積極面對,接受這些改變,調整自己的心態,知道自己要由“非成人化”向“成人化”轉變,要盡快的熟悉校園環境,加強與寢室同學、學長、老師的交流,積極主動地參加一些集體性活動,以盡快的融入到新集體中,開始自己的自主、自立、自律的大學生活。
2.盡早確立學習目標,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大學之前的學習目標是“考大學”,老師“填鴨式”的教育,題海戰術,是被動的學習,而大學不同,是“我要學”,這就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性,新生要盡早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激發自己的成就欲望。大學的學習氛圍較為寬松,老師不再對學生學習什么、怎樣學做出具體的要求,學生可以自我支配的時間較多,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如果同學還是堅持用中學時的學習方法,可能無法適應大學的學習,讓新生感覺緊張,學習吃力。大學新生要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使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注意科學的安排學習時間,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3.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己。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有一個充分的、全面的、正確的了解和認識,要能夠客觀的評價自己的優缺點,不能拿他人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比較,眼里也不能都是別人的不足。歌德曾說過:“人怎能認識自己呢?通過觀察是不可能的,必須通過行動。你去試驗完成你的職責吧,你立刻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人。”通過參加一些活動,讓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有所判斷,通過別人對自己客觀的評價和自我評價的對比來進行自我認識。通過自我認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好與壞,我們不要只接受自己的優點,成功之處,還要接納自己的缺點,要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正確地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最后達到能夠悅納自己。
4.掌握人際交往的方法,拓寬人際交往領域。大學人際交往的圈子不像中學時那樣單一和狹小,會碰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語言、個性、生活習慣差異比較大,這就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交往方式和方法。由以“自我”為中心向以“集體”為中心轉變,多關心他人,主動與他人交往;要平等的與他人交往,尊重別人;要熱情待人,嚴于律己。大學交往的范圍除班級之間外,還有老鄉間、師生間、新老生間等,處理這些交往時,要堅持與人和善的原則,注意人際關系的和諧,掌握交往之道。參考文獻:
\\[1\\]張革.大學生心理適應指南[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2]彭曉玲,柏偉.大學生全程全面心理輔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許春榮.關于大學新生角色轉變問題的思考\\[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14).
\\[4\\]大學生角色轉變及如何適應大學生活.
[5]實現由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J].中國青年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