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院校的書法教學既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又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具有別的藝術不可替代的文化意義。本文從文化傳承、德育教育、提升審美、錘煉意志、國家政策、基礎教育等六個層面對高師院校開設書法課的意義進行了闡述。進而希望提高民眾意識,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師范院校書法意義師范院校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合格的教師,一個合格的教師其主要的職業手段和教學基本功之一就是書法(三筆字)。在師范院校書法教學中,教學任務和目標就是使每一個學生都受到規范系統的書法訓練,達到一定的書寫水平,同時具備系統的書法理論知識,為以后的教學和書法文化傳播打下堅實基礎。師范院校的書法教學既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又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具有別的藝術不可替代文化意義。一、文化傳承的需要中國的書法藝術,從遠古的殷商時期算起,已經跨過三千年多年的歷史。在眾多東方藝術門類中,書法最能集中體現東方人的追求、東方人的精神和藝術特征,人們把它稱為東方藝術的精髓、核心、靈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石。我國古代的教育,把書法列為六經之一,是學生必讀的課程。魏晉時期甚至把書法提到了與宇宙并列的地位。中國書法藝術以其獨具的美的素質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明珠,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奇葩。千百年來,深厚的中國儒道文化的滲透,更使其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林語堂曾說:“中國書法的地位是以在世界藝術史上確實無足與之匹敵者”“書法藝術齊備了全部審美觀念的條件,吾們可以認作中國人審美的基礎意識。”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在人們的書寫應用過程中,漢字書法產生了自己獨特的一套藝術規律,法度森嚴而又變化無窮。它所體現的中華文化思想、審美意識更是令人神往,令人陶醉。它既抽象又具體,是意象藝術的代表。可以這么說,中國的書法藝術是基于中華文化背景之上以應用文字的書寫作為獨立藝術的特殊藝術門類。書法藝術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維度,而中國文化精神又是抒發藝術精神的基石。書法藝術的精神體現,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具有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意味。中國書法發展的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深深地印有時代文化的印記。漢文字的書寫實質上就是中華民族的古代宗教哲學意識、文化心理、審美觀念以及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等在民族歷史文化中的一種表現。其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和文化現象。書法是美韻天成的藝術。漢字把中華各民族、各方言區域的人民凝結在一起,漢字書法起著超越方言、凝聚中華各民族的奇妙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不了解中國書法就不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不了解中國書法也不可能理解東方文化意識,也就無從談起理解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精髓。漢字是當今世界使用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的文字。而漢字書法具有獨特的藝術情趣,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藝術表現形式。正如黑格爾所說:“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當下很多未成年人對日本動漫、韓劇、好萊塢大片很癡迷,如果不加以引導,任憑哈韓、哈日、哈美之風肆虐狂刮,中國的傳統文化將逐漸被年輕一代淡忘。學校教育是傳承書法這一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最佳方式,大學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不斷接受這一傳統文化的內在美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內涵,通過文化層面的認同加深民族自豪感,增強他們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決心和責任感。師范院校可以利用自身較好的教學資源和學習環境,通過系列有計劃的教學,使學生學習到中國書法的文化精髓,同時這些未來的人民教師一旦走出校門進入中小學教學同樣承擔者這一民族文化精髓的傳播任務,只有這樣,傳統文化才能不被摒棄,青少年的審美觀才會被引導到正確軌道上。所以說師范院校書法教學是傳承中國書法這一優秀文化傳統的最佳方式之一。二、德育教育的需要書法教育的目的、任務最核心的就是繼承傳統發展書法藝術的同時,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思想與人文精神,服務于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悟到:古人重書品,更重人品,重“德藝雙馨”。讓學生懂得學書首先要懂得愛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了解每一個有成就的書法大家都有極強的民族責任和國家使命感。同時在欣賞美妙書法作品的過程中,認識到本民族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潛移默化中進行了德育教化。因為在書法教學中,無論碑帖的臨寫、鑒定和考證,還是碑帖的內容題材所包含的思想內涵,都代表著中華文化。在我國的教育指導思想中,要求培養學生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德育首當其沖。書法教育只有在書法教學中先具備足夠的德育意識,做到書以載道亦以載藝,才能使學生在教育中得到道德修養的提高。首先,書法教學中蘊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的大好時機。書法是精美絕倫的“龍之文化”的組成部分。書法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學生在了解到中國書法的思想價值和巨大藝術成就時,心里會油然升騰起對祖國的無比崇拜和作為一個中國人的無比自豪;教師在講授和引導學生欣賞書法的同時,同樣也會深切體會到傳播這一文化瑰寶的歷史使命感和巨大的榮譽感。其次,書法教學飽含著品德情操的哲理,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道德情操。學生在學書過程中,會聆聽和閱讀很多古代書法家的軼事,比如,顏真卿的錚錚鐵骨、威武不屈;柳公權的剛直不阿、“心正則筆正”的闡述;岳飛“以神為精魄”“以心為筋骨”的浩然正氣;文天祥的鐵書丹心、林則徐的為國為民;黃道周的從容赴死等書人軼事充分體現了文人學士的高尚氣節。毛澤東敢于以天下為己任,其書法才有“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雄渾奔放等。這些典型范例的講授,對學生都有很好的德育熏陶。同時通過書寫練習也使他們加強了自我約束,陶冶了性情,克服了浮躁情緒,為他們將來走入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品德基礎。近些年來,青少年犯罪節節上升,但卻很少發現熱愛書法的青少年有違法犯罪事例,這說明靈魂凈化的必要性。從當前國家倡導的建立和諧社會角度來說,書法教學必須堅持不懈的自覺滲透道德情操教育,更應該普及和推廣,不但要面向大學生,更應該面向全體中小學生。三、提升審美的需要書法字體千變萬化,風格千差萬別,意蘊千姿百態,展現了豐富的美。面對浩如煙海的碑刻和法帖,只有浸淫其中,才能感悟傳統文化和文人墨客的心境和人格,體會書法藝術卓爾不凡的藝術感染力。書法教學融文字知識、歷史典故、科學技術與一體,堪稱完美教育。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身心素質、智能素質及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特別是對個性塑造和審美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多少年來,人們之所以喜愛書法正因為它能示人以美。魯迅先生曾說:我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美的書法能通過線條的婉轉流動使欣賞者獲得美的享受,提升審美觀。學書過程就是用眼感受美,用心領悟美,用手創造美的過程。能從多角度、全方位、立體交叉式給學生以知識傳授和藝術熏陶,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書法教學同樣是獲得“真、善、美”形象體驗的有效途徑。 中國書法由于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積淀的文化的滋養與哺育,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倫理道德和哲學思想。學生在聽課學習和欣賞字帖的時候,不但了解字體結構的優美,同時了解了書法字帖的內容,因為書法教學要求學生讀、摹、臨、背,其中讀帖是重要一個環節。多數字帖內容要么是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要么是著名文人的詩詞歌賦,要么是啟人思迪的名言警句,或是勸人行善的佛經典籍,絕大部分作品都言簡意賅地體現了真、善、美的豐富內涵,蘊涵著各種知識和道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益的滋潤。中國書法的真、草、隸、篆等不同的創作表現形式,可以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書法藝術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有的魅力,感受中國書法獨具的形式美、線條美和內涵美。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中要引導學生抄唐詩宋詞,汲取民族文化的精華,增進文化素養;書寫名言警句,汲取思想營養,勵志向上。學生在練書法的過程中,既豐富了文化知識,又提高了審美能力,升華了精神境界,可謂是一舉多得,相得益彰。四、錘煉意志的需要師范院校是培養中小學師資和社會人才的重要陣地,書法課教學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的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陶冶情操、錘煉意志的重要藝術教學手段。大學生在接受書法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思維和表現能力,從而理性認識中國歷史中的文化現象,包括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和西方思維不吻合的地方,培養正確對待和認識問題的能力,真正掌握中華民族文化及精神內涵,理清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從思想層面進一步提高。這樣的教育是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的,也是意義深遠的。當今在校生多為獨生子女,普遍缺失耐力和韌勁,書法練習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功課,初學書法,日復一日臨摹字帖,極容易產生厭倦情緒,甚至產生退卻之念,難以堅持。而書法的學習過程必須要求全身心投入,同時又必須持之以恒,經過長期演練就會養成嚴謹認真的好習慣。為了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師可以通過歷史上書法家學書的故事來啟發誘導學生,如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鐘繇學書,劃被成洞;智永學書,退筆如冢;懷素貧困,蕉葉代紙;王羲之為了練字,用盡十八缸水;現代書家費新我右手殘廢,改練左手書法,終以獨特書風享譽海內外等軼聞。闡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道理,說明毅力、恒心與練字的關系。說明歷史上的書法大家之所以能取得萬眾矚目的成就,都是通過勤奮自勵,刻苦好學而取得的。學書者一旦受到精神鼓舞,再通過長期臨池,逐漸會從中領悟到凡事須從點滴做起,真正理解了古人所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含義,普遍會養成鍥而不舍,敢于吃苦的好習慣。進而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了讀書、做事認真嚴謹求實的良好習慣。良好的習慣的形成,直接促使了學生細致、沉著、專注、持久的學習品質。通過長期教學和輔導,筆者觀察到凡是長期堅持練習書法的學生,其觀察、分析和表達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發展,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產生了積極影響。在虛擬網絡和現實社會的不良因素的雙重夾擊下,大學生的身心正承受著莫大壓力。書法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良好手段。大學生青春年少,意氣風發,但最易情感宣泄,很多時候心理容易失去平衡。盡管很多人懂得用理智控制情感,但情感基于本性,光靠抑制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通過陶冶和情感疏導是最佳手段,當他們在懂得和了解書法家在作品中或抒發喜悅或排解憤怒或傾述感受時,很易引起共鳴。當有類似情感時便會借助書法欣賞或書法練習和創作得以釋放,融入一個純凈而高尚的藝術境界中,品其字,寓其情,樂其心,暢其懷,生命的能量在無比的歡愉中得到釋放和超越,淡化了直接感受,追求心靈中那片藍色天空,風淡云輕,在和諧的時代書寫和諧的篇章。五、政策要求的需要師范院校書法教學是教育部對書法教學的政策要求的具體體現。教育部分別就基礎教育和高校書法教學頒布了政策性文件,尤其是基礎教育有比較明確的教學要求,作為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師范院校就必須按照政策規定加強師資針對性培養。2002年5月17日,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在1998年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寫字教學指導綱要(試用)》的基礎上,給各省市、自治區下達關于加強寫字教學文件《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強調了寫字教學的重要性。并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強調:(1)充分認識寫字教學的目的和意義。(2)明確寫字教學的要求。(3)各門課程都應重視寫字教學。(4)為學生寫好漢字創設環境,提供必要條件。(5)改進寫字教學評價。2006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起草了《課程方案》。兩項方案從2006年秋季開始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中實施。要求每個在校生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并且通過考核。對于實行學分制的高等學校,每個學生至少要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2個學分,修滿規定學分的學生方可畢業。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包括《書法鑒賞》等。2012年8月26日,教育部再次發布通知,要求中小學校開展書法教育。通知要求小學三至六年級的語文課程中,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普通高中在語文等相應課程中設置與書法有關的選修課程。六、基礎教育的需要農工民主黨天津市委員會曾在中小學進行“國學”教育的問卷調查,在205份調查問卷中,認為中小學需要專門設立寫字和書法課的有180人,占88%。從以上調查數據可見,社會層面都希望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而中小學書法教育的開展必然要從師范院校書法教育做起。師范院校是基礎教育的工作母機,是未來中小學教師的搖籃。加強師范書法教育意義重大。加強師范院校書法教育是提高基礎教育寫字教學水平的需要。法律規定我國所有公民都要接受義務教育,而承擔義務教育的所有老師,基本都來自師范院校的學生。因此,師范生書寫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中小學各科文化知識的傳播和中小學生書寫水平的高低。小的來說,影響著學生個人的成長,大的來說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公民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書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突破口、切入點。師范院校書法教育在擔當提高學生書寫能力的同時,還擔當有鑒定、研究、繼承和發揚中國書法這一偉大使命。盡管我國高校已經成立了一些書法專業和書法研究所,但僅靠幾所專業院校來承擔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從基礎教育做起,有的放矢地施教,從小對學生進行熏陶培訓,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書法苗子,通過基礎教育熏陶引領,再到高校系統培養拔高,一步一步為他們通往書法藝術的殿堂鋪平道路,才能使我國的書法藝術真正全面普及,做到代代相傳,發揚光大。所以說師范院校書法教學對基礎教育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季羨林.百年美文.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2]秋子.中國上古書法史.商務印書館,200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全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
[4]李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探析.中國教育創新,2009,(04).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豫科(2012)25號122400450148《河南省高師院校書法課開設現狀及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