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研究中的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一直是這幾年來重點討論的問題。教育學研究中的本質主義不僅僅是單一的教育思想理論,更是對普遍事物的認知、思考、研究。教育學研究中的本質主義不是針對某個領域做出的理論,而是對整個社會做出的理論思考。教育學研究中的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是相輔相成,共同反映教育方面的問題,共同研究教育的知識領域。 教育學研究本質主義反本質主義一、教育學研究中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共融觀點在中國教育發展后期,教育研究領域普遍容易受到外界知識論的影響,大部分的研究學者喜歡利用新的理論觀去闡述教育問題,根據新的科學理論表述教育問題,他們用不同的研究表達個人的教育觀。當然,世界各界的教育學研究者也是如此。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教育學不再是傳統的模式,在各個層面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在各個學科也不再要求用特定的理論去教學,對知識傳播也不再一成不變,不再依靠理論知識,不再用客觀因素去研究教育理論,教育學不再是特定的模式。教育學的模式開始有了不斷創新。隨著這種模式的發展,反本質主義的理論觀開始涌現,反本質主義學者要求進行反對本質主義教學論。這是我國教育研究史上一次理論大革命,沉重反擊駁論本質主義教育研究。本質主義教育研究者不予贊同,以同樣的方式駁論反本質主義,導致本質主義和反本質主義反駁越來越激烈。在本質上可以體現出,兩者是在不同的教學理念、不同的思想觀念、不同的教育模式上爭辯相互觀點,兩者之間沒有科學界定,理論的概念也不同,實踐依據也不同,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找出正確的科學的最規范的教育學,制定最完善的教育思想,促進教育學研究的進步,大力發展教育學工作。二、本質主義和反本質主義的領域定義1.本質主義。追述的觀點在于事物的本質,任何理論知識、科學規律都要以本質為出發點來闡述理論。本質是本身事物的基本表現。不會因時間、環境變化而改變。本質主義是西方哲學家追溯研究得出的科學知識論,是西方哲學家推動發展而來的教育學理論。首先,本質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某種特定規律存在的,是不會因時間、社會的發展而改變,這就是本質主義的絕對論。其次,本質主義認為事物都有一個基礎原理存在,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遷、事物的變化而改變,這就是本質主義的基礎論。最后,本質主義認為社會的發展需要依靠科學的理論依據,應該從科學的發展觀去認識世界,改變世界,這就是本質主義的科學論。本質主義主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認識和改變任何事物,都要從事物的本質出發,用科學的理論觀點,研究一切理論知識,信奉一切本質理念、本質思想、本質真理,通過科學的研究觀察貫徹思想。總之,世間萬物都要以本質為基礎,用科學的發展觀探究事物的是本質主義的重要意義。2.反本質主義。近年來,世界各界學者開始對本質主義進行激烈的反駁,他們批判本質主義的理論觀,反對本質主義的中心思想。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紛紛提出許多質疑的問題,這些反對思想和質疑問題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批反對派,即反本質主義。反本質主義是對本質主義的批判,是對絕對論、基礎論、科學論從本質出發的質疑思想,不僅否定了本質主義的學術理論,更是對教育學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論思想。在近代教育學領域,反本質主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許多研究學者普遍認識到反本質主義在研究學理論上沒有具體的思想依據,但在各個研究領域,反本質主義的理論都能反映出不同的理論思想。同時,一些研究學者認識到反本質思想貫穿于各個思想領域,其思想表現為抽象的、客觀的。許多事實證明,反本質主義在某些教學領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促進了某些領域的發展,還得到了科學的實踐理論。三、教育學研究中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定義1.本質主義在教育學中的含義本質是世間萬物的基礎,是連接事物的橋梁,是由事物之間相互存在、相互影響產生的結果。事物表面產生的影響,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是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在教育學中,學者應該通過產生的影響來闡述本質的表現。而不應該通過表面,發表沒有實踐真理的理論。從這個結論可以得到,本質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是相對存在;本質是世間萬物的基礎,是連接事物的橋梁,那么,本質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就是世間萬物的組成部分,也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相互區別、相互獨立存在的基礎原則;在科學研究方面,也要充分理解和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基礎。“本質主義”在教學中的含義可以解釋為是對世間萬物的基礎,事物之間的聯系所理解得出的思想理論觀,是研究教育本質,是對教育學的客觀規律做出的表述。本質主義是西方研究學者發展出來的思想。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從單一的某個方面現象再到某個事物具體的本質,從理解本質的現象再到得出本質的理論。用科學的發展觀,以實際行動來理解本質。在本質主義中,基礎主義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基礎主義是本質主義在世間萬物中的體現,它體現了哲學的思想觀念。基礎主義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是一種哲學的理念,它的性質不會隨著時間、事物的變遷而改變。基礎主義的中心思想是:發揚教學是本質主義這一科學的理論,貫徹的落實本質主義教育學。這應該是所有哲學研究者需要追求的理論,并用實踐的真理證明這個理論。由上述分析得出結論,教育學發展的內在條件和外在影響,從基礎主義的哲學思想到西方哲學思想論,教育學都客觀的體現了本質主義的觀點。2.反本質主義在教育學中的含義根據前面的表述,反本質主義是在近代發展形成的,也是近代教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近代教育學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反本質主義在科學及其他領域創造了新穎有趣的思想理論,但同時,研究學者也必須更加客觀的分析,更好地反映反本質主義的意義。在反本質主義教育學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問題,探索的層面不是很廣泛,教育學并不是單一的片面的,它是各個方面的理論研究。反本質主義主要是反對本質主義而存在,不提倡以本質為出發點來發展教育學論,事物是相對存在的矛盾個體,反對本質主義中的基礎主義,應把集體教育的理念轉變成每個學生的個別教育。應改變大范圍的表述研究理論,從具體事物中進行研究。在教育研究學中,反本質主義著重性質研究、內容研究、實踐研究。反本質主義在研究資料方面,主要提倡事實論、對話論等。反本質主義對教育學研究的重大意義在于用實踐的真理,吸取人類學研究理論及探究教育的意義,慢慢發展成為了又理論依據的探索模式和方法。四、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反差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經過長期的激烈斗爭,從開始的激烈對駁,到后來的爭論過度,再到深入探討研究,爭論的觀點有幾個基本的特征,有關于勞動力同上層社會理論、有實踐是一切理論、有本質的多樣化。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曾經歷經了對駁最為激烈的時期,當時社會提倡信仰一切事物以真理為依據。在新的時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教育學的發展空間,各個領域的研究學者根據不同的思想理論依據開始對教育學進行了探討,研究得出開導深刻理解為教育學的基本觀,這些問題都深刻的反映了教育學存在的問題,漸漸形成了本質主義思想理論。普遍教育學者認為,共同的研究目標是教育發展的本質要求,這個共同目標是導致教育本質的激烈變駁的原因,同時不同的科學信仰和觀念,也會因事物的本質和普遍存在的客觀規律改變。科學的分析教育本質問題,遵循有序的研究程序,在教育研究中,用實踐的科學依據探討教育學理論。在傳統的教育中,本質主義要求普遍采用邏輯思維,從一個問題出發,聯想到與這個問題相關的論證方法,新的學術概念,通過辯證探討出問題的核心和中心觀點。這些問題的論證依據是根據科學研究者的研究結論、實踐、科學探討得出來的理論和觀點。在本質主義中,得出解決問題的不僅要結合科學家的實踐結論,還要自身去研究探討。本質主義理論思想通過不同的研究方式,不同的理論基礎,可以得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教育觀念的不同,探究方式不同,以這些為出發點,就難以探索研究出相同的研究結論,導致了教育學觀念的區別化。同時,本質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要素也不同。這些不是教育根源的問題,不是科學家實踐實例的問題。因為教育學本身就存在本質主義和反本質主義分歧,都具有各自的科學觀點和理論,都有各自的教育發展觀。本質主義要求相對獨立的思想觀是教育學領域必要的基礎。前文對教育學本質主義的分析,得出反本質主義在教育科學研究過程中,是有相對的共同依據,在教育學理論和觀念上也是共同的。在學校,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所處位置,對知識研究的認識,都是統一的。在教育學研究中,已經發展成為了較為穩定的連接關系,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探討模式,都是相互存在的。在科學研究設計方面,性質研究、內容研究、實踐研究等方面的設計,都是反本質主義的具體體現。反本質主義對本質主義的首要反駁是在對實體信仰方面。從反本質主義的觀點出發,可以發現在教育學發展的同時,也帶給了教育學嚴重的影響。反本質主義過于不切實際的教育學論,導致教育學者接受了有為科學發展的教育觀念,同時,也造成了教育學者忽視了實踐、實驗,造成教育學者過度自大,毫無實踐根據的理論講說,造成了理論講說不科學,孤立的狀態。五、結語總結,教育學是一個多元化、知識科學化的廣大領域,在教育學的發展史中,不同的知識層面對教育學都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教育學中的本質主義不僅僅是單一的教育思想理論,更是對普遍事物的認知、思考、研究。而教育學中的反本質主義是探討科學理論信仰和具體研究方案的實施。二者之間理論不同,出發點不同,這是造成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長期斗爭、觀念和理論爭論越來越激烈的根本的原因。總的來說,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問題的觀念會有所不同,對教育學的理念也會有所不同。教育學研究中本質主義和反本質主義應該相輔相成,從相互矛盾轉變相互交流,以促進教育學研究為出發點,共同為教育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繼良.也論教育學研究中的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J].現代教育管理,2011,(11).
[2]吳曉鳴.體育科研中唯物辯證法的主要方法論[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1999,(1).
[3]任洪蕩.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統一[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4,(4).
[4]蔣磊.建構·反思·公共性——陶東風近年學術思想的三個關鍵詞[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5]陳建兵.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研究述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2).
[6]許可峰.中國教育學研究中的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從分歧到融合[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