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講馬克思的不讀馬克思”“懷疑馬克思”的現象普遍存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行得越久,反而讓人們淡忘了初接受之時其存在的意義。回顧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閱讀初興起,即“五四”時期的閱讀狀況,研究最初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之源、之實,為我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增強閱讀實效提供借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閱讀“五四”時期《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黨員、干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但民眾閱讀經典著作的狀況與中央精神不對等,如何提高民眾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的興趣、效果成為一個時代話題。筆者認為,可通過究馬克思主義經典閱讀初期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之本心,回歸本源尋求對策。一、“興起”之源說我國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學說可以追溯到清末,清朝“外交官們”最早提到馬克思主義。李提摩太、蔡爾康、梁啟超等都有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非原著),當時傳入中國的經典少之又少,多為日、德、俄等國學者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當時救亡圖存的先驅們也偶爾也通過早期報刊雜志如《華字日報》《中華新報》《西國近世匯編》《新民叢報》等閱讀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社會主義運動,為“五四”時期經典著作閱讀的興起提供了思想準備。留日、留西等青年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及宣傳之,為經典著作閱讀的興起提供了人才和主力軍。19世紀20年代前后,日本社會主義運動達到高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日本頗為流行,當時在日本留學的有志青年在閱讀經典的同步逐漸在日本及國內創辦各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刊雜志,拓寬了馬克思主義著作閱讀的渠道。近代報刊雜志技術其成本低、流行快、影響廣的特點得到廣泛運用,不為經典著作的閱讀提供了便利,到1911年,共出版約500種報刊。國內階級矛盾激化,資產階級軟弱妥協、民眾尋求適合中國救亡圖存道路的意愿愈發強烈。十月革命的勝利,讓本就關注國際工人運動、閱讀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馬克思主義在落后農業大國的強大指導作用。馬克思著作所載思想不僅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更提出了階級斗爭、社會關系等一系列科學論斷,給迷霧中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二、“閱讀”之實說1.閱讀主體——先進知識分子。“五四”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陸掀起一股狂潮,先進的知識分子成為當時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主體,尤其是留外青年,他們不僅自己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文章,有什么讀什么,而且還發表富有見地的文章、翻譯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李大釗、陳獨秀、李達、陳望道、毛澤東、周恩來、陳溥賢等都是在那個時期接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李達“1918~1919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攻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第一卷、《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國家與革命》等經典名著,還大量地閱讀了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的書刊”。陳望道在1920年翻譯了《共產黨宣言》,這是我國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2.閱讀對象——馬克思主義者論著。“五四”時期在中國大陸流行的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少之又少,當時主要的閱讀對象為外國馬克思主義者關于馬克思主義的著名論斷及革命先驅如李大釗之士所著結合了中國革命形勢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文章。“五四”前,正如毛澤東所說“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也看。”“五四”以后,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陸續被翻譯流傳,如陳望道于1920年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在此前李達“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說》《社會問題總覽》,并寄回國內發表。這三本譯著大體包括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當時國內還缺乏馬克思主義著作,這三本譯著的發表對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有很大的影響。”3.閱讀載體——近代報刊雜志。“五四”之后,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刊雜志如雨后春筍,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機。“五四”運動后的半年內,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進步報刊達到200多種。當時的四大副刊成為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章的主要媒介,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在1919~1925年間發表介紹馬克思主義文章約50篇。 這些近代報刊不僅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譯著,同時也成為閱讀先進知識分子宣傳和評價馬克思主義經典思想的主載體。1919年5月食力在北京《晨報》上刊載了《勞動與資本》,即馬克思的《雇俑勞動與資本》;李大釗在《新青年》上摘譯了《哲學的貧困》,等等。 三、“閱讀”之啟示1.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要求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堅持共產主義信念不動搖,真正相信馬克思主義、學習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歷史之選擇,其科學理論指導我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和改革的勝利,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剩余價值理論、哲學思想在社會現實中得到充分論證,必須承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指導性。2.經典原著與研究論著同步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因其自身的晦澀難懂,讓較多的人群認為其已經過時,讀與不讀都無所謂。其實不然,經典著作有其獨特的魅力,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毛澤東在1920年第一次閱讀之后的“56年里,對這本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不知反復讀過多少次,這本書中的精辟論斷,他幾乎全能背下來。”閱讀經典原著同時輔以馬克思主義研究論著將有助于對原著的理解,從而減輕閱讀困難。馬克思主義研究論著一般為評論、辨析、解釋理論或分析某個具體問題等,比原著更加通俗易懂、更貼近當今社會現實。3.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書籍、報刊雜志等是經典著作閱讀的主要載體,在“五四”時期,近代報業的飛速發展為經典著作閱讀提供了先進的閱讀載體。可以說,在當時若沒有報業的強力支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不到廣泛傳播,中國“五四”無法打開走向全國的局面。自電子技術在社會得到廣泛應用后,網絡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現代經典著作閱讀不能只僅限于實體范圍,需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成立馬克思主義專題電子圖書館,或與當今最流行的網絡社區平臺等新媒體合作,開辟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閱讀空間或社區,等等。“五四”前后,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改良主義同時存在,先進知識分子們不斷學習、思考、探索,去偽存真,比較分析,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深入閱讀研究的成果,是對閱讀的肯定。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每個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閱讀的狀況,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當今時代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廖義軍.一九二一年前后的李達
[2]寧樹藩.陳望道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關于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活動的回憶》一稿的回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8-13.
[3]邸乘光.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歷史條件[J].安徽史學,1999,(3).
[4]毛澤東與讀書學習.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5]徐中遠.毛澤東晚年讀書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