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變遷,居民正在從“單位人”向“社區人”轉變,原來由單位所承擔的社會整合功能逐步由社區代替,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打破原有的模式。以社區為依托,加強社區建設,創新社區管理模式,進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與社會的變遷相適應,居民正在從“單位人”向“社區人”轉變,原來由單位所承擔的社會整合功能逐步由社區代替。因此加強社區建設,并以此為依托,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在當前形勢下具有特殊意義。一、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意義第一,有利于推進政治社會化進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主要為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功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打破對部門、單位的依賴而面向社會的狀態、態勢與格局,它有利于實現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問題是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它不僅有可能使國家自身的合法性權威得到普遍的承認和接受,而且還有可能降低社會統治成本而達到有利于自己的社會穩定。在當代社會,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跟不上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現階段經濟關系的多樣性、現代科技的綜合化發展態勢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都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是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態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前,中國正發生著巨大社會轉型:社會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元化,因此,我國公民能否接受社會主義的主導政治文化,實現公民的政治社會化,就成為社會穩定的前提。在社會轉型期黨和政府要能有效協調人們利益矛盾,解決人們的政治認同,提高人們的政治行為能力,就必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第二,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這一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的繼承和強化,是以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卓有成效展開為基本條件的。當前改革到了攻堅階段,也成為矛盾的凸顯期,必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因此思想發揮社區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有利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二、社區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進程中的作用世界衛生組織于1974年集合社區衛生護理界的專家,共同界定適用于社區衛生作用的社區定義:“社區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的社會團體,其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彼此認識且互相來往,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形成特有的價值體系和社會福利事業。每個成員均經由家庭、近鄰、社區而融入更大的社區。”社區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綜合基礎的群眾基礎機構,對于居住在一個固定區域范圍內的居民起著一種媒介橋梁作用,與居民群眾生活有著息息相關的關聯基層組織。社區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進程中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第一,有利于黨的先進性建設。社區基層政權是我國政權體系的最基本單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組織管理得當,有利于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體現黨的優越性。以杭州市翠苑四區為例,翠苑社區先后獲得“浙江省文明社區”“浙江省示范社區居委會”等稱號。該社區以黨建促進社區建設,通過開展“民情三談”(即“民情夜談”“民情訪談”“民情約談”)了解社情民意,社區共收集黨員和居民群眾的建議和意見950條,實際解決問題達820條,對社區職責范圍內的意見做到及時處理和反饋,對超職責范圍的意見做好上報和協調工作。老年人是社區內的一個重要群體,“老有所依”成為社區工作關注的焦點,為此專門建立了老年食堂,成立助老體系網等等。群眾利益無小事,情系群眾,這樣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有利于增強黨的凝聚力,從而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第二,有利于創新社會管理模式,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隨著收入差距的拉大,如何公平地對待不同利益群體的權益,是今后社會管理的一項任務。社區可以運用其整合機制達到化解社會矛盾的目的。完善的社區機制、良好的社區設施是解決與城市化相伴隨的社會問題的重要保證條件。很多社區的綜合社會保障計劃使無經濟收入的人士或家庭得到現金援助,從而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主要援助的對象是高齡、傷殘、疾病、失業等人士。這種社會保障不僅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可靠的“安全網”,而且為整個社會的平穩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穩定器”和“減震器”。社區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北京市把社區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建設和諧社區的重要任務,逐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為主體、臨時救助和專項救助為補充、多項優惠政策相配套、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救助體系。這些措施的實施必將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進程。三、以社區為依托,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一是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服務的積極性。居民參與是社區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社區建設的目標和本質所在。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服務,既是社區發展的本質特征和基本精神,也是社區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內在動力。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源于參與實踐,是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結果。社區居民只有不斷地參與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才能逐步培養起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社區意識,提高參與能力才能有效地整合和利用社區的各種資源,促進社區的變革和完善,推進社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二是要建立社區公共服務體系。2000年中辦發[2000]23號文件指出,“社區服務主要是開展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社會貧困戶、優撫對象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社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面向下崗職工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要不斷提高社區服務質量和社區管理水平,使社區服務在改善居民生活、擴大就業機會、建立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服務業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鄙鐓^要做好就業服務、社會保障服務、教育等服務。社區要將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職能落實到基層,按照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健全面向基層、覆蓋全鄉、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務體系。以廣州越秀區梅花村街的社區服務為例,梅花村街逐步形成了家政服務、養老服務、中介代理等10多個便民利民服務項目建立了民意接待中心,發揮其聽民意、傳民意、解民惑的作用。三是要借鑒國外經驗,創新社區管理模式。西方發達國家的社區建設開始于18至19世紀中后期,與我國的社區建設相比,起步時間早、發展進程快。國外社區發展,可追溯到歐洲工業革命的出現,對大多數國家政府而言,社區發展計劃最初是解決政府因資源不足以改善人民生活的問題,但隨之帶來的另一種效果是創造了一條走向政治過程平民化的道路,地方居民通過社區參與的方式,使地方居民有權參與國家建設。國外的經驗為我們做好社區工作帶來了啟示。首先,要把建設現代化社區作為城市化整體規劃的重要部分,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和投入,同時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整合社會資源。當社會學者研究社會時,常會從社區開始,再通過不同社區的比較來探討社會的性質,因此,社區研究被西方社會學界確認為一種實證的研究方法。1930年,吳文藻、費孝通等人正是出于科學地認識中國社會的強烈意愿而引入社區概念并提倡社區研究的。其次,轉變居民自治與社區管理體制。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曾說: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存在的問題“是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個人動機和社會要求之間的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受貧困、失業等問題的困擾,各國政府發動社區組織,進行資源整合、開展生活自助,使社區組織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所以,在國外的社區組織與管理上,體現了居民的自治特點,較少官方色彩。但在我國,目前的社區管理機構街道辦及居民委員會具有濃厚的行政管理色彩,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社區主要承辦計劃生育、流動人口管理等許多來自上級的、長期性的及臨時性的行政或政治任務,對社區環境及居民福利等真正與居民生活相關的事卻疏于管理。當前,我們需要轉變觀念,創新社區管理模式。第三,要發揮民間組織的力量,鼓勵和推行志愿服務。在新加坡,政府通過對社區組織的物質支持和行為引導,把握社區活動的方向。從政府職能方面看,新加坡國家住宅發展局是負責實施政府建屋計劃和統籌物業管理的職能部門。該局配有全日制的聯絡官員負責與各居民委員會的溝通,它為居民委員會提供辦公場所和設施。社區組織委員會的工作者承擔的工作完全是兼職的、義務的。在美國,社區居民有高度的自發參與性,有超過100萬個志愿者組織。據調查顯示,美國18歲以上的成年人,有一半以上的人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前總統克林頓早于1993年簽署法令,規定高中畢業生或大學生、研究生在學習期間以及畢業后必須為自己所居住的社區或全國其他任何社區提供一至兩年的志愿服務。社區志愿者行動有助于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社區建設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秀艷.社區思想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2.
[2]吳鵬森,章友德.城市社區建設與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11.
[3]于燕燕.2007年:北京社區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265.
[4]陳利華.淺論以人為本的社區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5).
[5]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三聯書店,1989.309.
[6]張興杰.社區管理[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