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梳理大學生流行文化基礎理論,整理大學生校園流行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結合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現狀,探討以不同的載體和不同的切入點,構建大學生流行文化的參照系統、導向系統及監督系統,從而建設大學生流行文化教育導向機制,以促進大學校園文化健康發展。大學生流行文化教育導向機制一、前言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日益發達,流行文化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種重要文化類型,大學生流行文化以其青春的感性沖動與集體聚合之力而備受矚目,它對大學生的影響力與重要性遠大于對成人的影響。大學生如何看待、選擇并追隨流行文化,是當今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大學生流行文化以其當下性及新異性滿足了大學生緩解壓力、追求自我的差別性需要。同時,它也以其商業誘惑性刺激著大學生的假性需求,使大學生成為流行的俘虜而失去個性化與自由的積極意義。本文主要在梳理大學生流行文化概念的基礎上,歸納大學生流行文化的表現形式及特征,探討大學生流行文化的教育導向機制。二、大學生流行文化1.大學生流行文化概念界定一般工具書都沒有流行文化的專門定義,而對于流行的概念則有相對統一的界定。《現代漢語詞典》將“流行”解釋為“廣泛傳布”“盛行”。對于流行文化的界定,眾說紛紜,海蒂茲(D.Hebdige)認為流行文化就是那類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如電影、錄音錄像帶、CD或VCD、時裝、電視節目、溝通和交流的模式等。而我國學者夏建中教授簡單地將流行文化界定為,許多人實踐和追隨的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2.大學生流行文化表現形式第一,以追求個性時尚的行為文化。隨著社會流行文化、時尚潮流的涌動,網絡上的文化傳播信息快捷等現狀,這些流行文化在大學校園傳播速度與日俱增。而流行文化的影響下,影響著大學生日常的行為表現。而這種行為文化滲透在大學生日常行為的方方面面,如大學生的閑暇生活、交際交友、婚戀交友、學習方式等等。第二,以追求享樂主義的物質文化。一方面,物質文化體現在大學生的服飾方面,“哈韓”“哈日”“歐美范”等一些外來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去追求喜歡的外來流行文化的同時,忽視了注重文化的本質,追求名牌效應,而忽視了商品本身的作用;另外一方面,物質文化體現在大學生對時尚物品的追求,如時尚電子商品的盲目追求,不合理的消費方式,只是為了使用更高檔次的電子商品,玩更好玩的游戲等等。第三,以追求自我中心的意識文化。大學生的一言一行都力圖表現出“我”的內涵,喜歡用批判和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極力要求擺脫各種外在條件的束縛和任何形式的外來干涉。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大學生追求流行文化的平臺也愈加廣泛,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加通暢,對于西方文化、外來文化的獲取途徑更加便捷,同時更有很多展現自我、發泄自我的平臺,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生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追求自我和叛逆,注重實現自我的意識。三、大學生流行文化教育導向機制探析1.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構建大學生流行文化的參照系統流行文化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吸引了大學生們的注意力,高校里的各種文化活動同樣滲透著流行文化的因素和形式,如何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升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內涵,如何搭建高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平臺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豐富的高雅文化、傳統文化精華及活動載體來疏導流行文化,將傳統文化精華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開展“讀書節”“經典伴讀”“文化忌”等有內涵的活動。另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充分利用流行文化的鮮活形式,吸引大學生的關注,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有效提高大學生活動的覆蓋率。只有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到校園文化活動中,才能進一步的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堅持以主導價值觀和主流文化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精神內涵,抵制流行文化中低俗的負面因素。2.以網絡平臺為主要陣地,構建大學生流行文化的導向系統新媒體和網絡時代的到來,極大的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大學生普遍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在網絡上注冊微博、QQ、人人網、開心網等社交類游戲,而這些網絡平臺大大的吸引了大學生的注意力,大部分的大學生的業余時間基本上都泡在網絡上。網絡游戲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收到廣泛關注,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整日沉迷網絡游戲,荒廢學業,無心思上學。網絡平臺的搭建,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如何有效的搭建和利用網絡平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方陣地,從而通過網絡平臺來滲透主流文化思想,構建大學生流行文化的導向系統是大學生流行文化教育導向機制建設的重點。3.以隊伍建設為根本抓手,構建大學生流行文化的監督系統大學生群體總體上還是一個意志不夠堅定、思想不夠成熟的群體,對于大學生流行文化教育導向機制的建設,加強隊伍建設是根本抓手,也是主要工作力量。隊伍建設一方面指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一般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組成。在大學生心目中,輔導員是一個通過人格魅力可以影響到的一個群體,而對于了解大學生關注的流行文化的輔導員則更容易走進大學生的心中,傾聽大學生的心聲,從而能夠更好地給予監督和引導。另一方面,隊伍建設還包括了教師隊伍,通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教育,同時在課堂知識教學中對德育內容的融入、流行文化的選擇以及相關的導向,則能夠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再者,要構建完善的大學生流行文化的監督體系,光靠高校教育工作者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與管理,利用朋輩來影響大學生流行文化的選擇。構建大學生流行文化的監督系統,關鍵在于隊伍建設的情況,培養關注時尚流行文化的教育隊伍,了解流行文化,更深入地了解關注流行文化的大學生思想動態,從而才能正確的監督和引導大學生對待流行文化的態度和行為。四、結論與建議大學生流行文化的教育導向機制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支持。大學生對待流行文化的態度與選擇受了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要不斷的尋找大學生流行文化的切入點,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流行文化元素,在網絡平臺利用時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在隊伍建設時構建大學生流行文化的監督系統,才能不斷完善大學生流行文化的教育導向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43.
[2]D.Strinati.An Introductiong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J].London,1995.
[3]夏建中.當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歷史與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5:91-99.
[4]關瑩.論流行文化在高校的表現及對大學生的影響[J].實踐與探索,2009.194.項目簡介:2012年度上海學校德育實踐研究課題(N0.2012-D-036),綜上學者們對于流行文化概念的討論,本文對于大學生流行文化的研究范圍界定為:大學生普遍喜歡和熱烈追隨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