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可以使企業獲取發展源動力,也是參與社會競爭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高等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是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通過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使學生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企業輸送高質量的人才,進而達成學校與企業雙贏的目的。學校與企業密切合作,開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可以增加學生就業率。對于目前并不樂觀的就業形勢,我認為在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對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有積極的意義。校企合作就業指導新方法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人力資源配置實現了由“計劃分配”到“市場調節”的根本性轉變,人力資源市場應運而生。職業指導的推進可以促進了我國公共就業服務的完善和高校就業服務水平的提升,為我國人力資源的配置和勞動力素質提升具有巨大的貢獻。面對新形勢,高等學校也在不斷更新觀念,尋找職業指導新方法。校企合作是近幾年來高等學校為職業指導開拓的一條新道路。一、校企合作是職業指導的新方法校企合作是大中專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大力提高育人質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線實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舉措,其初衷是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二、校企合作的模式模式一: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引進企業模式,即將企業的一部分生產線建在學校內,在校內實行“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這種模式既解決企業場地不足的問題,也解決了學校實習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真正做到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獲得“產學研”相結合的多贏途徑。目前,我校多個理工學科實驗室,特別是機械專業的實驗室,在該模式下優勢最明顯,機械專業實驗室中有數控車床、銑床及大型加工中心。通過學校引進企業這種途徑,進一步加強設備的使用效率,同時與生產相結合,使學生了解實際工廠生產的方法,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并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帶來效益。模式二:實習和教學相結合。通過這種模式,實習與教學充分結合,增加生產實習的時間。深入了解合作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有針對性的學習與該企業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理論知識,并在深入學習理論、并掌握理論后,進入該企業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的加強。通過建立直觀的理論應用體系,來促使學生在理論水平上達到一定的高度,在實際生產流程上、生產過程中,有一定的直觀了解。模式三:校企互動式模式。由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備、原料,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定,并指派專業人員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 通過聘請企業優秀管理者或技術人員到學校給學生授課,同時學校教師給企業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可以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技能訓練的過程,既是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也為企業生產產品、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既解決了實訓材料費緊缺的問題,又練就了學生過硬的本領,真正實現在育人中創收、在創收中育人的目的。 模式四:“訂單”式合作。通過“訂單”式合作模式,使得學生從大學入學開始就簽訂就業協議,畢業就是就業。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的目的,學生是由學校選拔的學生和企業招收的員工組成,教育的實施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培訓和考試內容來源于企業的需要,開設為本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實習課程,企業在具體的職業培訓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三、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正在開展的校企合作形式1.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校內、校外實訓基地。一方面,學校利用企業的資源,在企業建立實訓基地,變企業為學生的實踐教學課堂。另一方面,我校為增強校內的實訓實力,通過校企合作把企業項目引入學校,指導學生在校內進行實訓,真正做到實境教學。例如我校與秦皇島康泰醫學系統有限公司的合作項目,使參與的學生從中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和經驗。2.與企業簽訂協議,定期安排學生參加校外實際生產實習,加強科研合作。例如,我校機械專業學生,在每年的夏季與秦皇島的一些大型企業合作,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實習,如秦皇島天業通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島首鋼秦板發展公司、秦皇島煙草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秦皇島耀華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島康泰醫學系統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公司,學生可以快速實現角色轉變。3.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以企業冠名的定向培訓班。組建企業冠名班,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可以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得到針對性的崗前培訓,獲得崗位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夠熟悉企業的規章制度、對企業文化有較深的理解,還可以大大縮短進入企業后的適應期。采取這種培養方式,對企業來講,節省了人力成本,擴大了企業的知名度;對學校來講,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和就業渠道。4.學校加大與社會經濟相結合的程度,開發有市場價值的產品,創辦自己的企業品牌。例如,東軟集團的最大股東是東北大學,第二大股東是寶鋼集團,學校自己開創一家成功的企業,可以使自己的學校知名度提高,同時企業的利潤可以反哺學校,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學校有自己的企業,可以為本校學生的培訓、實習、就業提供大量的機會。四、校企合作中的主要問題和建議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機制,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要以校企兩方面“雙贏”為目標,政府應采取措施,讓企業在確立市場需求、人才規格、知識技能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成績評定等方面發揮相應作用。學校在時刻關注企業需求變化的同時,政府應有相應的指導部門,指導學校進行專業方向調整,確定招生規模,實習實踐等培養培訓方案上起積極的先導作用,使校企合作在就業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從實際來說,現在的校企合作還不夠深入,并沒達到校企融合的合作程度,這種合作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的加深和探索。現實中有諸多因素制約著高等院校推進校企合作。主要的問題有:校企合作無法制保障,認識觀念有待提高,學分互認還有難度,教學體制有待改革,企業沒有足夠的內在動力,部分企業用人機制落后,提供的崗位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合作停留在表面,沒有形成一個長效培養機制。建議:國家應盡快制定相關法律,徹底打破舊的人才觀念,提高技術人才的地位,在需求動向上和職業崗位確定上要有前瞻性,以促進校企合作的良性發展;高等院校應該鼓勵各學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的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但在政策上給予支持,而且在資金上給予保障;企業在提供崗位時應達到學生的預期目標,并在將學生引導至相應的崗位后,給予他們持續的管理培訓,為其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使學生對自己的發展目標明確。
參考文獻:
[1]魏麗青.英國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9:(9):56.
[2]張文強.論破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策略[J].河南社會科學,2010:(1):208.
[3]陳永.高校就業指導人員“職業生涯高原”現象探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6):66.
[4]薛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就業指導工業研究[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24):1.
[5]王熙蘭.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