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男,1968年出生。現任中國青年報社常務副社長,博士學位,高級記者,團中央委員,中國青年報刊協會會長,首都青年編輯記者協會常務副主席等。先后獲得包括5次中國新聞獎在內的多項全國性獎項。曾獲“新聞出版領域領軍人物”稱號。先后出版《跳槽誘惑》、《新財富精神》等10余部專著。在省級以上新聞傳播類期刊雜志發表新聞類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部分論文被《中國新聞年鑒》收編。
編者按:《中國青年報》是中國共青團中央機關報,是當代中國政治、社會生活中具有重大影響的一份全國性綜合性日報,始終以“推動社會進步,服務青年成長”為己任,以中華民族未來的青年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不斷服務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報始終涌動著改革創新的沖動和憧憬未來的決心,自創刊以來,總是站在時代的最前沿,以獨特敏銳的視角、客觀翔實的報道,反映社會的熱點問題,倡導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被譽為中國青年自己的報紙。本期前沿訪談欄目組特別邀請中國青年報社常務副社長張坤,請他為廣大讀者解讀中國青年報發展的輝煌歷程及成功之道,與廣大年輕新聞人分享如何慧眼識新聞,相信本文一定會成為年輕新聞人的一場思想盛宴。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張社長,您好!歡迎您做客本欄目。請您簡要介紹一下中國青年報近幾年的基本情況和社會影響力。
張坤:《中國青年報》創刊于1951年4月27日,是當代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報紙之一。多年來,《中國青年報》始終把讀者需求放在首位,以推動社會進步、促進青年發展為神圣職責,在讀者中享有崇高的聲譽。以中華民族未來的青年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始終涌動著改革創新的沖動,始終熱情地為新生事物鼓與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追蹤時代精英,緊扣時代脈搏。《中國青年報》一貫重視并善于發掘富有時代精神的典型人物,給予可信、可親、可敬的報道,以感染、召喚、影響青年。《中國青年報》觸角遍布全國各地,共設有35個記者站,并在美、日、俄、法、歐盟等國家和地區設有常駐記者。如今《中國青年報》已經走過60余載,這是幾代青年報人探索、求真、奮斗的一甲子,更是與讀者風雨同舟、心手相連、共同成長崢嶸歲月。
記者:您能否和我們年輕的新聞從業者談談如何“看”新聞?在新媒體大量積聚的時代,中國青年報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這勢必需要有一雙獨特敏銳的新聞之“眼”,請您簡單談一下,貴報社是如何做的呢?
張坤:影響感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要素——排在第一位的是“眼”,我們常說記者是“瞭望哨”,首先就要具備一雙敏銳的“新聞眼”。因為我近視,當有同事遠遠看到我點頭,而我沒有及時回應,給別人造成某種誤解,但從內心深處,對每位同事我都誠心實意。
視力好的未必“活”下來。就從近視談起吧,近視會造成誤解,好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信任更依賴心靈的交流,源于內心深處的溝通。近視在有些時候也可以轉化,比如我和一位視力極好的人同時落水,可能都想逃不脫一劫了,這時候視力極好的人如果將遠處的一段爛木頭當成救命船,便開始拼命游,但游近一看發現不對,心里頓時一泄氣,人就沉下去了。而像我這種近視的,心里不管那么多,只朝著“救命船”拼命游啊游,即使發現是爛木頭,不是船,心里面可能會有些失落,但扶著這段爛木頭漂著漂著就快靠岸了。這個比喻是想說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雙非常好的眼睛,能看到前方的目標,但最關鍵的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也都要有雙明亮的眼睛,能夠堅守內心深處的信念。近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內心的信念和希望。心靈的近視才是最大的近視。
從這個例子我們再來反觀媒體。在七、八年前,報紙的發展就面臨著很多危機,也有種種傳言。當時就聽到有人說中青報就像一艘泰坦尼克號,在互聯網時代即將沉沒,看不到希望了。但這七、八年來中青報通過一些調整、堅持和堅守,特別是一些探索和創新,依然擁有較強的內容公信力、品牌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吸引著成批優秀的人才加盟到這條船上來。現在我們即便同樣面臨很多危機,但因為我們還在堅守信念和希望,拼命地向前游,我們就有信心到達理想的彼岸。
“看”新聞,是用眼睛來描述看待和觀察新聞。我們說的眼睛,既是指視力極好能遠觀的眼睛,也是內心深處內視的、反省的、堅守信念的眼睛。網絡信息化時代,信息太多,反而真正的信息淹沒在里邊,真正的意義我們卻看不見。對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以他們為受眾,講得過激一點,我們不知不覺間成了信息的販夫走卒,拒絕做信息的販夫走卒,就要去提煉信息的信息,觀點的觀點,新聞的新聞。我們常說“觀中錄、報中道”,我理解的“觀”是客觀的、冷靜的、理性的、建設性的這樣一種觀察,同時也是內在的、有價值的、有標準的、有信念的這樣一種觀點,是觀察和觀點、遠視和內觀的一種結合。
記者:當今的媒體單位,如何正確報道新聞,才能提高觀眾或讀者的受信力?如何體現新聞的價值?
張坤:不久前,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評論——《有一種新聞毒瘤叫黃色標題黨》,就是在一堆太多的信息中,加入一種獨特的觀察和思考,給了受眾(包括讀者)一種獨特的“看新聞”的視角。在這個缺乏耐心、浮躁輕率的淺閱讀時代,在標題的誤導下,很少有人再去細讀報道原文,網民情緒輕易就被標題煽動起,具有很強的指向性。當反思某件群體性事件,反映政府重建公信努力的深度報道,在標題被網絡編輯篡改后,淪為激起公眾情緒、拉升點擊率的工具。這正是網編所期待的效果,也出乎記者意料之外。評論發表后,同事打電話讓相關網站的編輯改掉這一扭曲報道、刺激民憤的黃色標題,沒想網編們一個比一個霸道、蠻橫。中青報評論員尖銳地指出:這樣的黃色標題,是當下新聞界的一顆毒瘤——它既制造著假新聞,誤導著公眾,以飲鴆止渴的方式損害著網絡媒體的公信力,還破壞著網媒與紙媒、網絡編輯與傳統記者的合作關系,更以“惟恐新聞不刺激,惟恐沖突不激烈”的嗜血偏好,加劇著社會的沖突。
蔡元培先生講:“新聞是一種知識,是最好的一種史料,記錄真實的歷史”。觀中錄,意味著選擇即價值。選擇什么樣的視角、什么樣的傳播方式、什么樣的載體、什么樣的版面和標題,甚至選擇什么樣的采編交流方式,都決定了我們的價值取向。比如西方媒體所截取的中國正在發生的一些事件圖片,表面上似乎是客觀真實的,但它背后更多地體現著國家利益,也左右著他們的價值取向。
記者:目前,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新聞報道形式越來越靈活,方式越來越多,您認為作為新時代的新聞人應報以什么樣的“新聞觀”去審視當今社會的新聞?
張坤:我們的新聞很多時候不被給予解釋的機會。新聞有時候殘酷,只給你一次機會,這實際上相對是客觀的,但是不一定公正全面。從傳播學來講,可以給人三點啟示。首先還是選擇,即價值。第二,謠言止于公開。當然近幾年中國的信息披露制度越來越開放,信息往往是越早公開越透明,越變被動為主動。第三個啟示就是要有信心,要解放思想。
有時候,我們容易被既有形成的一些思想和認識所禁錮,產生一種偏見和偏執。比如采訪報道時,經常有一些主題先行的判斷,兩方一打架,便先分了弱勢強勢,可能立刻就同情弱勢。因此我們就需要客觀冷靜的分析,很多事件背后不簡單地是一個公平不公平的問題,也有種種錯綜復雜的因素。在采訪過程中,如果有了偏見或偏執,新聞充滿了理直氣壯的情緒流,而真正的這個弱者本身究竟是怎么回事,反而被大家忽略,新聞不能戴有色眼鏡,弱者也不能將別人的寬容和信任當作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
記者:中國青年報社目前在實行“校媒聯盟”發展戰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實現了傳媒發展的一大創新。請您談談“校媒聯盟”的優勢以及這種發展模式對當今傳媒發展的促進作用。
張坤:中國青年報4年前搭建起一個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平臺(簡稱“校媒聯盟”),也可以說是一個報網融合探索的創新工程。緊緊圍繞中青報“服務青年成長,推動社會進步”的辦報宗旨,我們試圖通過服務影響這些校園輿論領袖,繼而影響更多的當代大學生。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使中國青年報和大學生保持密切聯系,在高校,中國青年報無處不在,無處不影響。我們的報道可能不是通過紙報,也是通過他們的網站,通過一次次活動的延伸,通過一次次調查,大學生們切身地參與,形成一個校園全媒體傳播平臺。
我們當時為大運會就策劃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和事件——中國的大學生來看深圳改革開放30年對中國的影響力。在活動結束后沒幾天我打開網絡,當時就搜索到3000多條相關信息。這次活動由中國高校傳媒聯盟主導策劃,代表全國大學生,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新聞事件,引起當地各類媒體關注報道。從這一次小測試,可以體會到,這個內容是由傳播者和被傳播者所構成的,與我們傳統的理解,即單向的點的灌輸傳播是完全不一樣的。
關于這個傳播者和被傳播者,我請教了社科院一個專家,他在思考當代青年的一個現象:互聯網時代的施者與被施者。他說這是80后、90后與我們60后、70后等年代的人是不一樣的。他說的施者與被施者就是我所講的傳播者和被傳播者。當代青年,特別是青年輿論領袖,就是更有話語權、有新傳播方式和手段、有新思想理念的一群人,他們以施者形象更多地主動影響社會;而作為被施者,被傳播者的當代青年依然存在著每代青年都會有的困惑,價值觀的迷失等等,需要我們從更高更多更廣層面引導和呵護。
記者:我知道,您比較關注傳統媒體的市場營銷實踐,依您對紙媒的了解,能否給我們講講,在當前激烈競爭市場的狀態下,一本傳媒刊物應具備怎樣的優勢才能在市場中獨樹一幟?
張坤:日前看到兩則趣聞,德國發行量最大的一家報紙推出手寫體的報頭和專欄,以示對過度目不轉睛依賴各種電腦的年輕一代的警示,而另一家報紙則推出可以帶回家拆開咖啡包裝的“全新報紙”,以滿足年輕人越來越依賴視聽感官的需求.......面臨這樣的一個挑戰,還有幾個新聞人能離開電腦屏幕完成“手工藝”的文字工作?還有幾個“讀者”能離開視聽感官的刺激去認真地了解和思考新聞?作為新時代的傳媒刊物應順應社會的發展,一是既要貼合本刊實際,又要不斷改革和創新,給刊物進行正確定位,要辦出自己特色;二是打造精品欄目、支柱欄目,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三是建立長期和讀者進行互動機制,不斷吸取讀者意見,使刊物質量不斷提升;四是發行數字版刊物,以滿足不同的讀者閱讀需求,擴大讀者群。五是提高雜志欣賞性、時代性和實用性,做有用性、可售性的雜志。
記者:在新媒體不斷占據大量市場的環境下,您認為,新媒體發展的趨勢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發展趨勢對年輕的傳媒人有何影響?
張坤:我不是新媒體專家,只是結合自己工作實踐感覺到新媒體有以下三個網絡化趨勢:一是“社會網”趨勢,這是李開復提出來的,從讀寫聽,到搜索和社交,再到社會網,虛擬化與現實化、智能化、標準化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二是“公民網”趨勢,更加平等參與、互利互惠、公民化的網絡時代已經到來,譬如質疑青島的種樹工程,中國青年報推出報道《溫和的言行更有力量》,報道最后一句令人印象深刻——潘琦昂起頭,干脆地說:“理想是不能當飯吃,但沒理想,我吃飯不香呀!”。三是生命網趨勢,新媒體本質上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人體器官的延伸,是一種整合創新的思想方法,互聯網時代正在從理性轉向感性,從功能轉向體驗,從左腦轉向右腦,互聯網下一個10年的邏輯一定不是強硬的、冷冰冰的,在左腦支配的邏輯性溝通之外,右腦細膩而感性的東西需要被補充進未來產品的核心。
我相信善用新媒體的年輕人在這方面是我的老師,新媒體發展無疑對年輕新聞人有很多重要影響,這里我只想提供一點參考:那就是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要有雙明亮的眼睛,每個年輕新聞人既然選擇了“新聞”這個行業,就不僅要把它當作一份職業,更要將它當作一份事業,不僅要勇于鞭撻假丑惡,更要弘揚真善美,不僅要做好一名專業精神的職業新聞工作者,更要做好一名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家庭人、單位人和社會人。
記者:2011年,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我國提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目前各傳媒單位都在利用這個有利條件進行產業升級或轉型,這樣也給剛走上媒體崗位青年人提供了大量的發展機會和寬松的發展空間。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呢?您對年輕新聞人在工作方面有什么建議呢?
張坤:近兩年,國家不斷開展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升級轉型,“十二五”規劃綱要期間,國家鼓勵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十七屆六中全會”又提出文化體制改革。這對紙媒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中國傳媒界應該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加大改革的力度,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全面地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剛入職的新聞人對年輕新聞人我想建議幾點:首先對工作要培養興趣,一旦對所從事的工作有濃厚的興趣,就會有主動求知、鉆研、實踐的驅動力,從而體現自己的職業價值;其次要認準目標,對傳媒行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樹立責任心,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再者,要對自己正確定位,要經常進行自我反思,認清自己的不足和弱點;最后,要踏實勤奮。要成就自己的事業,沒有捷徑,只有靠勤奮、刻苦,既不脫離實際又能大膽創新,并順應時代的發展,讓自己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