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政府始終是對媒介權力的一種支配力量。如今,隨著信息化、全球化的迅猛發展,政府亦不能像過去一樣,牢牢控制著信息的發布和傳播。新形勢下的政治傳播,需要政府與大眾媒體開展有效合作,尤其是注重多媒體平臺的開發,從而影響民意,達到傳播效果。我國政府也應該改變觀念,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積極的回應。
關鍵詞:全球化;傳媒;政治傳播
中圖分類號:G23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025-02
歷史上,人類社會自產生階級以來,政府就一直對傳播活動與傳播媒介進行控制和影響。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趨勢,傳播活動與以往相比在時間、空間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信息的生產、交換與消費方式也與之前大為不同,出現了傳播全球化及控制全球化。無論是建立大眾傳播媒介的商業性體制,還是出現媒介壟斷集團,亦或是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的革新與變遷,在信息化與全球化的進程中,全球傳播環境與政府控制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現代傳媒與政府的關系,是媒介力量與社會系統相互作用的關鍵因素。
一、信息革命與傳播全球化
國際上,世界范圍的通信網絡形成了傳播的國際技術環境,媒體的蓬勃發展也從全球信息革命中受益。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網絡和衛星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通過電話,電視,廣播,網絡來溝通,這是全球范圍實現傳播的關鍵。傳統的信息傳輸形式是信息首先向媒體集中,然后再被轉移給公眾,媒體在其中充當“把關人”的角色,即“開放”部分信息,而對其他信息采取封鎖,他們通過選擇性的控制以把關真正的消息。這種模式在常規條件會使傳播成本達到最小化,因為大眾不能憑借自己能夠承受的價格從世界各地接收信息,或發布信息給廣大觀眾。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的傳播模式造成了極大的挑戰。作為現代傳媒的核心技術,網絡媒體注重的是個人特色需求服務,而不是批量生產的大眾信息。單一的大眾傳播形式已被多種渠道所取代,大眾有了更為廣闊的傳播通道和話語權。早在20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他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使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電子技術連結在一起,了解彼此的一切,就如同生活在同一個小村莊里一樣。
在此背景下,政府對傳媒的控制出現了新的變化。在互聯網環境中,由于受眾的參與和廣泛的信息傳播渠道,傳統意義上的把關將不復存在。大眾不再是作為信息接受者而存在的,他們往往同時充當著“信源”和“受眾”的雙重角色,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也成為“把關人”,他們愿意并能夠付出一定代價來獲得或共享信息。至此,互聯網對傳統觀念產生了更廣泛和更深刻的影響,創造出了新的國家概念和制度。一方面,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正在加速經濟全球一體化,使得經濟活動超越國界的行為越來越普遍;另一方面,快速、便捷、全球化的傳播也使得世界范圍內思想和意識形態的互相融合,這會對地緣政治和民族認同及大眾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
與此同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媒體開始了一場世界范圍內的合并、收購浪潮。西方學者認為,現今有6家媒介集團雄踞頂峰,基本控制著世界媒體市場,他們分別是美國時代華納集團、美國維亞康姆集團、澳大利亞新聞集團、美國沃爾特?迪斯尼集團、德國貝塔斯曼集團和法國威望迪集團。這幾個集團分支廣泛、實力雄厚,年收人在100億到400億美元之間,他們“以先進的媒介技術為助力,在資本力量驅動下,幾乎壟斷了全球信息產品的生產和消費”。與此同時,中國及其他各個發展中國家電視臺開始大量購買許多其他國家的電視內容,并在自己的頻道中直接播出,這種方式使得國際傳播的空間大大增加。然而,另一方面,他們卻也不得不面臨政府控制媒體力量下降的問題。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想方設法調控國際信息的傳播和交流,一些西方國家在信息公開等方面已經修改并制定了相關法律,以實現在信息社會里政府對大眾媒體的控制管理功能。這一情況顯示出各國都對未來的信息化社會表示支持,并積極應對新的變化。
二、政府控制與傳播全球化
傳播全球化的擴張為政治全球化作出了貢獻。互聯網技術及電腦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實現即時互聯,媒體已經成為跨越國界、民族的新形式的通訊工具。由此可見,電視、衛星、光纜和網絡等全球化的傳播技術為世界政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全球某一個地方發生的政治活動,會通過全球媒體迅速傳遍世界,并立刻得到世界各地的回應,在政治中心和決策中心所下達的指令,會以快速的方式傳達到各個下屬機構,使得政府運作更為流暢。與此同時,個人和組織也能夠突破地理限制,參與到政治交往當中。現代傳播方式已經改變了政治組織的性質和形式,并將重新架構各政治團體。在傳播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傳播的范圍越來越大,國際組織和跨國組織也在日益成長壯大,國際法律法規的應用愈加規范。
在全球開始蔓延傳播多樣性的時候,“軟實力”將成為信息傳播中越來越受重視的一個因素。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曾多次強調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在國際關系中,信息將成為影響國際政治變革的核心力量。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傳播全球化進程向世界各地傳播了以美國文化為核心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從而引導了一種美國式的全球文化。在大多數情況下,許多交流與互動是基于美國的價值觀和美國流行文化的內核,而其他國家只能被動接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這使全球信息交流失去了平衡性和對等性,全球信息傳播變成了美國向其他國家進行思想傳輸,信息從強者向弱者流動。與此同時,全球化的信息生產和消費依然遵循市場規律,世界流行文化展現出美國特色。不對稱的信息流動所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美國構筑新世紀國際新秩序的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可見,盡管傳播全球化為政治全球化發展和更多主體參與國際政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這種傳輸卻是不平衡的、單向的,而發達歐美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仍然相差很大。盡管國際監管體系在快速發展,跨國經營也越來越多,全球范圍內的經濟一體化卻一直沒有出現,國家仍然控制著世界經濟活動。可見,這種自由化沒有使政府控制消失,反而政府還在保護日常的經濟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因此,全球化并沒有使政府控制結束,反而使得國家的作用更為突出,促進各種戰略的調整。為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找到合理的策略,政府也在不斷調整國家的形式和功能。而為了贏得民意,政府必須進行有效的政治傳播,如充分利用現代傳媒設置議程、引導輿論、開發自身軟實力,以適應現代媒體環境,在民意和輿論中占據優勢地位。
三、新時期我國政府控制媒體的策略探析
在信息全球化浪潮中,我國的傳媒產業亦面臨新的考驗。以前,中國的大眾傳播媒介最為重視政府傳播工具的功能,“喉舌”理論被奉為圭臬。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時代到來,我們的媒介的工具理論逐漸與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市場的開放和競爭使得很多媒體都有了受眾至上的觀念,即當公眾與政府發生矛盾時,媒介要為公眾代言。同時,媒體開始意識到監督政府的決策和實行、公開政府信息也是現代媒介需要重視的重要職能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傳播的優勢地位受到挑戰,政府傳播的中心也需要轉變。
首先,政府應該學習研究如何與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合作,在面對大眾媒體時,要掌握主動權,積極發布信息并及時與之溝通。如今,中國的媒體正在向市場化的方向前進,未來其管理也必將越來越偏向于資本化,所以在內容控制的方面,政府的作用會逐漸淡化,而會出現以資本為導向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政府傳播應該把握時代潮流,在商業化媒體泛濫時強調重要和權威的政府信息發布。同時政治傳播的活動重點,不應該是一味冷冰冰的宣傳教化,而應轉為通過大眾媒體向公眾傳播公共信息,如公開政務、各類衛生與社會服務等。只有建立了多方位的良好的溝通渠道,政府才能樹立地位和良好的形象。
其次,政府傳播人員,如新聞發言人,需要懂得一些傳播學的基本知識,了解傳播的社會效果,強調信息的新聞性和市場價值,提供給媒體需要的信息;把握傳播規律,抓住時機引導輿論,變硬性控制為軟性引導。此外,政治傳播人員還應對當前的市場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傳播過程中,政治傳播不僅要達到宣傳的效果,還要突出其市場價值,顧及媒體和受眾的心理。在具體操作方面,新聞發言人應該對相關政務了如指掌,對記者抱有開放大度的心態,在面對比較敏感和尖銳問題時,要有一定的應對能力。
最后,因為大型傳媒集團具有一定的實力、受關注度較高、傳播廣泛、受眾群體穩定,政府要注意維持與各大傳媒集團的關系,建立良好的合作。現如今,媒體集團已經不僅僅在某一方面占據突出優勢,而是全面擴張,向平面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多媒體的方向發展。那么,政府在傳播信息時,也要與時俱進,學會在多媒體的平臺下利用自身的優勢,按時發布權威信息、及時與社會交流,這樣,政府才能更好地運用社會資源為公眾服務。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國際傳播出現的新狀況,大眾媒體在傳播理念和體制上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其中,對于政府傳播而言,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并不能完全控制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過程,權力正逐漸由中心到邊緣分化。要想在新的發展態勢中控制并有效使用大眾媒介進行信息傳播和交流,政府就必須從觀念上和方式上對這些變化進行認識和理解,學習一些基礎的傳播學規律、掌握傳播規律,與媒體展開良好合作,尤其是一些大型傳媒集團,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讓社會看到政府的權威信息和與民交流的誠意,這樣政府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怡紅.認識西方媒介權力研究的歷史與方法[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2).
[2]蔡拓.全球主義與國家主義[J].中國社會科學,2000(3).
[3]簡藝,鄧理峰.全球化電子媒體時代的政治傳播[J].國際新聞界,2000(4).
[4]唐娟.傳媒、政府、政黨—對近現代歐美國家傳媒與政府關系之演進的歷史考察[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0(4).
[5]楊瑞明.全球化時代的傳播與國家權力[J].國際新聞界,2002(6).
[6]楊麗娟.全球化與政治傳播[J].理論觀察, 2002(6).
[7]唐海江,吳高福.西方政治媒體化評析[J].國際新聞界,2003(2).
[8]李智.論國際政治傳播的基本特征[J].現代傳播,2006(4)
[9]趙雅文.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傳播[J].當代傳播,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