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WEB2.0概念的提出和新技術的推行,世界進入了一個“自媒體”時代。網絡輿論作為互聯網時代民意表達的一種方式,在各類公共事件的傳播擴散和解決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監督作用。本文就吳英案為例,對整個事件中公眾意見表達對輿論監督所產生的正負面影響進行了探討,我們可以看到網絡輿論的強大影響力同時也看到了其存在的隱患。
關鍵詞:新媒體;公眾意見;輿論監督;“吳英案”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027-02
隨著web2.0概念的提出和新媒體技術的提高,信息傳播的影響力已經由互聯網上的小范圍傳播波及到現實社會,乃至引起全社會對某一網絡議題的熱切討論[1]。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突破5億,達到5.13億。網絡已成為新媒體時代大眾媒介一支重要力量,也為公眾意見表達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網絡輿論作為新媒體時代民意表達的一種方式,在各類公共事件的傳播擴散和解決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監督作用。
2012年以來,對社會公共事件的網絡輿論從未間斷,無論是從“安徽17歲少女毀容”、“皮鞋膠囊”再到近期的“吳英案”“5?26深圳跑車飆車案”,網絡大眾話語的表達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并持續受到傳統媒體的集體圍觀,從而使得事件由“現實空間”向“網絡空間”相互拓展延伸,網絡民意表達跳過了傳統媒介的“過濾”和“再加工”,網民在輿論監督方面的影響力由“單向”變為“雙向”,由間接變得直接。
一、事件背景回顧
2009年12月18日,吳英因“集資詐騙”罪名被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死刑。吳英一審被判死刑后,民間對吳英是否罪該至死議論紛紛。因為在浙江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涇渭從來不分明。正如財經專家吳曉波評論所言,這一案件是中國金融體系結構不合理背景下發生的制度性悲劇[2]。即使在金華法院內部,亦有不同聲音。尤其在網絡上,同情吳英、認為其罪不當死的觀點,占據一邊倒的位置。
2011年4月7日,吳英二審承認非法吸收存款罪。2012年1月18日,吳英案二審判決維持死刑判決。在吳英案二審判決之后的第二天,1月19日,吳英父親吳永正在新浪開通微博,開始了為女兒輿論申訴之路的第一步。而他隨后發的幾條微博,轉發次數高達2萬多次。在隨后的幾個月中,網友們對吳英案的關注程度持續增長,在網絡上為吳英辯護的聲音也隨處可尋。2012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未核準吳英死刑,此案發回浙江高院重審。2012年5月21日,浙江高院經重新審理后,以集資詐騙罪判處吳英死刑,緩期二年執行。而吳英父親吳永正表示將會繼續申訴。
雖然這不一定是吳英案的最終結果,但在5月21日之后,關注吳英案的民眾都紛紛表示在民間借貸立法已走上國家的議事(立法)日程的背景下,是時勢、民意救了吳英。也有更多的網絡“意見領袖”如麥子姚,知名學者文化批判家王曉漁表示,吳英案的結果是她個人的勝利也是社會輿論的勝利。
二、網絡民眾意見表達對輿論監督的正面影響巨大
此案自2009年事發被媒體曝光之日,就受到了網民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在各大媒體密切關注案件過程的同時,網絡對此案也予以密切關注。庭審前后相關評論無數,質疑四起,引起一場事實與法律、法律與民意的深入探討。
(一)網絡民意促進事件解決
學者閔大洪認為,“當今,網民言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活躍,不論是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還是國際發生的重大事件,都能立刻在網上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甚至進而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達到任何部門、機構甚至公眾人物都無法忽視的程度”[3]。
由于網絡的特性為人們自由發表言論、進行監督提供了可能,所以人們可以隨意地發表自己的見聞和看法,敢于直指問題所在,揭露社會的陰暗面。而當前中國經濟處于轉型期,各種利益糾葛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增多,人們往往通過發表文章或發起討論在網上參與輿論監督,而網絡的互動性促使這種言論一旦在網絡上傳播開來,便迅速匯聚成強大的輿論力量。
近年來,微博參與公眾事件的討論越來越多,其已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制造者和引導輿論的助推器。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口碑)研究所2011年7月18日發布的《2011上半年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顯示,微博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輿情源頭,僅次于新聞媒體報道。中國輿論的重心迅速向微博轉移。吳英案審判后,人們利用微博這一輿論中心載體高聲呼吁“刀下留人”,引起高層關注,才得以保住性命。
(二)大眾話語逐步瓦解主流媒體的“話語霸權”
傳統輿論監督是一種自上至下的監督,很容易形成官方的、主流一邊倒的輿論。而網絡輿論監督賦予大眾話語權,它打破了傳統輿論監督的行政制約,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監督方式,使在傳統媒體中缺少話語權的普通大眾擁有普遍的發表心聲的權利。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微博,空前擴大了個人在線活動的空間和自由,從根本上打破了個人參與社會傳播的傳統格局,更好的實現了網絡的雙向傳播。同時,微博消除了傳播者和受者界限,激發了平民大眾的創作和發表欲望。這些讓大眾從“旁觀者”轉變成為“當事人”,每個平民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微媒體”,以前顯得很神秘的媒體變成了個人的傳播工具,形成了“人人即媒體”的傳播格局[4]。
涉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吳英案,除了與法律擦邊等客觀條件以外,大眾話語取代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起到了不可否認的作用。此前主流媒體對于民間借貸的報道并沒有明確指向,而在民間借貸最灰暗的時期,因“非法集資”獲罪者層出不窮,營口東華集團董事長王振東、浙江溢誠投資老板杜益敏等人先后被判處死刑。但是吳英案判決的過程中,新媒體賦予民眾的大眾話語權讓擺脫了議程設置的圭臬,擁有了更大的話語空間與自主權。
(三)去中心化的話語表達開闊社會監督視角
具有強大輿論負載功能的互聯網崛起給予了公眾一個發聲表意的平臺,特別是博客、微博等基于web2.0模式的應用正逐漸成為網絡表達及輿論生成的重要場域。在這種新媒體興起的背景下,網絡輿論監督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使社會監督從更廣泛的視角展開。
網絡信息技術的方便快捷,使得公眾對政府的意見表達也方便快捷,因此,一般的網絡媒介對于民主法治的促進作用已經很是明顯。作為經濟案例吳英案的網絡傳播過程,也充分地展示了公眾對民主法治的迫切要求。網絡問政、網絡參政、網絡議政,已不僅僅成為了社會的一個現實,更逐漸成為部分公眾的一種常態。之前經歷了網絡反腐,而微博的興起又將這種無孔不入的監督發揮到了極致。近年來,在微博監督的推動下,審判從不公開走向公開、由暗箱操作走向透明的案件越來越多。微博使司法行政過程更加公開和透明并逐漸民主化。因此微博監督逐漸成為我國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成為推動民主法制建設的有利武器[5]。
三、網絡民意對輿論監督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一)公眾表達失實會阻礙輿論監督過程
雖然網絡輿論監督具有尋求公共利益,體現了公民精神的特性。但在虛擬化和匿名性的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公民的道德價值卻存在著一些異化現象[6]。由于網絡匿名性的特點,網絡言論不免充斥著許多不負責任的話語,甚至虛構事實的言論,故意發布虛假信息,鼓動輿論成為了可能。
在吳英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網絡民意的一邊倒現象也伴隨著一些不真實的言論如浙江高院枉法違心無奈判處吳英死刑的帖子。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經網絡迅速傳播后,很容易產生消極的影響尤其那些帶有強烈情緒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在真假難辨的情況下,很容易干擾普通民眾的判斷。輿論的不當引導不僅會導致一些沒有事實根據的看法及民意,還會變相對法律施壓,進而對案件判決產生影響。對一些敏感性強、社會影響大、公眾關注度高的案件,官方也應重視輿論引導,積極與媒體溝通,確保事件報道的客觀公正性,防止出現背離事實真相的不當炒作,混淆了視聽且誤導公眾。
(二)公眾意見碎片化容易導致“群體極化”
Web2.0的核心理念就是“個人媒體”和“去中心化”,所以在網絡里發表的言論不能代表絕多數人的觀點,它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從而影響整個事態的聚合走向。在碎片化時代,對微博的意見表達很難進行議程設置,也削弱了意見領袖的作用,但卻很容易出現另外一種極端:“群體極化”現象[7]。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提出了“群體極化”的概念: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
同時,他還注意到,在網絡和新的傳播技術領域里,志同道合的團體會彼此進行溝通討論,到最后他們的想法和原先一樣,只是形式上變得更極端了。而在吳英案發生后上出現了六派:一是廣大不明真相的群眾,他們要求此案更加公開透明,反對草率的殺掉吳英;二是唯一知道真相的浙江法院,他們急著殺吳英的心情路人皆知;三是眾多的經濟界人士,他們或多或少對吳英有些同情;四是官員,內心矛盾;五是自由派人員,他們反對殺吳,并且還要利用這件事來掀起波瀾;六是極左勢力,但是由于結構復雜,意見不統一,出現了先挺后倒等一些列令人咋舌的表演,是最滑稽和活躍的一群人[8]。
四、結 語
媒體的發展極大地沖擊著社會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相較于傳統媒體,賦予民眾更自由的表達方式更廣闊的表達平臺,網絡的去中心化以及多元化積極地推動民眾實踐自身權力。從吳英案中我們不難看出,作為輿論的主要功能之一,網絡意見表達是公民們在新媒體時代個體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集體精神的普遍意識產生的客觀結果。而作為社會監督的主要方式之一的輿論監督,在新媒體的環境之中,展現出來極強的新鮮活力和能量,輿論監督發展步入了新的時期[9],新媒體技術使參與式的輿論監督成為可能,與此同時,網絡民意表達在輿論監督的過程中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應避免。
參考文獻:
[1]彭蘭.中國新媒體傳播學研究前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丁仕松.吳英父親堅持吳英無罪 要求異地重審[EB/OL].網易財經, 2012-04-24.
[3]閔大洪.網上輿論的形成及特點[EB/OL].人民網,2003-06-09
[4]宋晨宇.微博的傳播特征與輿論引導策略[J].今傳媒,2011(12).
[5]王遷.微博 我國網絡輿論監督的新發展[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1(4).
[6]宮承波,沈宇辰,董克.試論我國網絡輿論的監督與發展[J].學術界,2012(3).
[7](美)凱斯?桑斯坦著.黃維明譯.網絡共和國 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周文政.吳英案引起的6派爭議[EB/OL].華媒網,2012-02-07
[9]范以錦,楊凡.輿論監督與社會政治生態環境[J].現代傳播,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