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傳播越來越多的呈現出自主化、多樣化、活躍化的特點。而就在這樣一個草根階層崛起、網民群體意識增強的媒介格局之下,眾多獨具個性的“網絡紅人”形象應運而生。本文以“犀利哥事件”為研究對象,從傳播學角度對“網絡紅人”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自身對于此現象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網絡紅人”;傳播學;網絡媒體;“犀利哥事件”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040-02
“網絡紅人”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如今,這種現象已經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從最早的痞子蔡、安妮寶貝,到后來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再到如今的胡戈、犀利哥等人,他們均憑借著自身獨一無二的“個性”而在網絡上迅速躥紅,并隨著傳統媒體的跟進與放大,從虛擬走向現實。可以說,無論在審美層面,還是在傳統價值觀念與社會公德意識上,“網絡紅人”現象均對社會大眾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然而,作為一個“被走紅”的網絡紅人,“犀利哥”的成名無疑值得人們予以廣泛且深入的探討。
一、“犀利哥事件”始末
(一)起始階段:“帥” “身世”成關注焦點
2010年1月30日,“犀利哥”的照片首次亮相于“蜂鳥網”的攝影論壇,但其真正走紅網絡還是源于天涯論壇上的一篇帖子。
2月21日,ID為“街頭濕人”的網友在天涯論壇發表了一篇題為《秒殺宇內究極華麗第一極品路人帥哥!帥到刺瞎你的狗眼!求親們人肉詳細資料》的帖子。文中,作者將“犀利哥”與日本潮人藤原浩相提并論,并以惡搞的形式贊美“犀利哥”的強大氣場,由此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追捧。
同時,網友們也開始關注“犀利哥”的身世,并對其進行了“人肉搜索”。其實,“犀利哥”原名程國榮,是寧波當地的一名乞丐。
(二)發展階段:輿論轉向“關愛幫助犀利哥”
天涯論壇中ID名為“抓緊馬甲以免被扒”的網友首次將視角轉向對“犀利哥”的關愛與幫助。在原帖的回復中,他倡導網友們要有同情心,不要把一個流浪漢作為娛樂對象。隨后幾天,該帖子多次被轉發。
然而,隨著事件的發展,開始有網友懷疑“犀利哥”的身份,并在論壇上發布犀利哥的PS照片。直到2月25日,天一論壇名為“老饞貓”的ID發帖對“犀利哥”的身份進行證實,才使輿論回到了正軌。此外,ID名為“ken119110”的網友在蜂鳥論壇的回帖中,也呼吁大家對“犀利哥”伸出援助之手。至此,網友們開始自發地組織起來幫助犀利哥。
(三)高潮階段:傳統媒體跟進,政府予以救助
隨著“犀利哥”的網絡躥紅,國內的《中國日報》、《南方周末》、《錢江晚報》等媒體對“犀利哥”事跡進行了曝光。而日本“Searchina”網站、英國《獨立報》和美國《BlackBook》“時尚人物”專欄等國外媒體也對其進行了報道。
其間,網民要求政府對“犀利哥”進行救助的輿論也愈演愈烈。3月2日,據新華網報道,“犀利哥事件”已經引起寧波市政府的重視。此后不久,“犀利哥”便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資助。3月7日,“犀利哥”回到了闊別10年的江西老家與親人團聚。
(四)尾聲階段:商家借機謀利益,“犀利哥”開始新生活
2010年5月1日,“犀利哥”受邀參加某農莊的時裝表演,但因表現不佳而令無數市民和網友倍感失望。最終,他不堪輿論壓力悄然返鄉。后據報道稱,“犀利哥”曾于6月8日去北京從事“配送”工作以實現自身價值。
在“犀利哥”一舉成名之后,許多商家便開始借機謀利益。比如創立“犀利哥”的男裝品牌,以及拍攝電影《犀利哥傳奇》等。可以說,雖然“犀利哥事件”至此告一段落,但一些商家對于“犀利哥”的關注還沒有停止。
二、從傳播五要素角度分析“犀利哥”走紅現象
據國內著名傳播學者郭慶光的總結,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是由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反饋等要素構成的。下面,本文將從傳播五要素的角度,對“犀利哥”走紅現象進行分析。
1.傳播者。具體地說,“網絡紅人”現象中的傳播者主要分為“網絡紅人”本身、“網絡推手”和“網絡紅人”信息的受眾這三種類別。在“犀利哥”走紅的過程中,其主要是由“網絡推手”在虛擬網絡的背后進行操作,而并非“犀利哥”有意為之。
所謂網絡推手,其實就是幫助“網絡紅人”成名的一個牽線人,他們通過在網絡上進行“議程設置”來吸引網民的眼球,并達到控制輿論的作用。最終,通過一系列環環相套的助推作業,使被推者產生影響力和知名度,以達到自己謀取商業利益的目的。
在“犀利哥事件”中,最初的網絡推手便是天涯論壇的名ID“街頭濕人”,但事實上他并非以謀利為目的,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獲悉“犀利哥”真實信息的心理訴求。不過,事件發生不久便有網絡團隊以獲利為目的介入其中。
2.受傳者。隨著我國網民數量的不斷增長,網絡受眾在網絡事件中的影響力也迅速提升。可以說,在現代社會誰掌握了受眾,誰就掌握了一切。比如在“網絡紅人”事件中,受傳者可以通過分享、評論、發帖等方式行使自己匿名的權力和表達的自由,乃至發展成為網絡上的意見領袖去控制輿論。然而,在海量的網絡信息面前,大部分受眾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他們對“網絡紅人”的追捧主要源于獵奇心理、降壓心理及群體狂歡的心理。可以說,“犀利哥”身上的許多特質激發了人們強烈的獵奇熱情與窺私欲,由此在網絡上一竄而紅。與此同時,社會競爭壓力之大與媒介的不斷變革使得大眾仿佛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容器之中,孤獨且壓抑。因此,“犀利哥”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受眾釋放壓力、排解孤獨、追求流行與熱鬧的出口。
3.訊息。對于“網絡紅人”的走紅而言,訊息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在“犀利哥事件”中,其訊息也就是傳播內容具有奇特性、刺激性,能夠滿足大多數受眾的心理訴求,因此引起了受眾的廣泛圍觀及追捧。
比如,在“街頭濕人”最初發布的帖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帖子題目十分醒目、刺激,如“極品路人帥哥”、“刺瞎”、“親人們”、“人肉”等詞語都在暗示網友前來圍觀;而用“犀利哥”將流浪漢的形象符號化,能夠提高其辨識度,并有助于其知名度的提升;此外,“街頭濕人”還將“犀利哥”與藤原浩相比,從而將受眾關注的視角引向“犀利哥”的又潮又酷,由此增加了討論的熱度。
4.媒介。作為現代社會的“第四媒體”,網絡媒介具有時效性、自主性、互動性、靈活性等特點,這無疑為“網絡紅人”的走紅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如在“犀利哥事件”中,網絡的雙向互動特性促使傳播者能夠及時得到受眾的反饋,從而不斷調整議題以推動事件發展。此外,網絡媒介還憑借其強大的力量將網絡事件推向現實社會,為傳統媒介設置了議題。
而對于傳統媒介而言,盡管其傳播過程是單向的,缺乏與受眾的互動,但其具有受眾范圍更廣、可信度更強的特點。因此,在“犀利哥”網絡走紅之后,傳統媒體的跟進報道,使此事件徹底上升為一個社會議題,而“犀利哥”也超越了網絡的范疇,以真實的形象走進了人們的現實生活中。
5.反饋。網絡的雙向互動性保證了反饋機制的運行,它使單向傳播增殖,從而通達至全球各地。在“網絡紅人”事件中,獲得反饋訊息是傳播者的意圖和目的,通過反饋訊息,傳播者可以對輿論環境進行測量,并對接下來的行動予以謀劃。可以說,良好的反饋是所謂網絡神貼誕生的必要條件。通過觀察“犀利哥事件”中天涯論壇原帖在兩年多時間內的網友回復,我們便可以發現“反饋”在事件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起初的信息發布,到后來的“人肉搜索”,網友們以帖子為渠道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反饋,從而達到了信息上的共享。
三、由“網絡紅人”現象引發的思考
結合“犀利哥”走紅現象,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的網絡傳播與監管存在著諸多問題。而對于社會和公眾而言,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引導,創建良好的網絡文化則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在我看來,要對“網絡紅人”現象予以規范,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新媒體的管理與建設,提高員工的社會責任意識與職業道德素養。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其匿名性、開放性與自由性為許多低俗信息的散布提供了便利,這就需要網絡媒體加強網絡立法,并對其內部監管制度予以完善。同時,網絡媒體應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一心一意為廣大受眾服務,而不應為一時的經濟效益所迷惑。此外,網絡媒體還應制定嚴格的員工管理制度,注重員工自我約束力及管理能力的培養,并積極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
第二,政府與媒體應積極宣傳優秀的傳統倫理道德,促進網民加強道德自律。互聯網的隱匿性,使得網民的言論發表較為自由,并較少地受到法律及道德上的約束,因此,對網民進行道德宣傳及教育便顯得尤為重要。此外,政府及媒體的宣傳還應促進網民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并培養其養成文明上網的良好習慣。由此,網民良好的責任意識及較強的道德自律能力,便會推進網絡文化環境的良性發展。
第三,媒體應從傳統的“把關人”轉變為新時代的“引路人”。Web2.0的時代,使得網絡媒體的“把關人”角色趨于弱化,而網民對于信息的傳播則更為自由,從一定程度上講,人人都發揮著“把關人”的作用。同時,網絡時代的媒介話語權由精英階層向草根階層過渡,這就要求網絡媒體做一個Web2.0時代的“引路人”,對網民的言論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而非采取強制的方式堵塞錯誤輿論的產生。
雖然,“網絡紅人”的出現,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娛樂身心、舒緩神經的減壓閥,但不可否認,這種現象與此同時也弱化了人們的社會公德意識,并促使人們的審美觀發生畸變。如今,面對日趨泛濫的“網絡紅人”現象,盲目地加以遏制并非良策,我們應該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對其進行分析并想辦法正確地予以引導,力求通過強化新媒體的責任意識、提高網民的道德素養以及轉換媒體的“把關人”角色等方式,不斷促進“網絡紅人”現象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3]唐琳婕.從“犀利哥”走紅看當代媒介的議程設置[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0(3).
[4]陳石珍.從“網絡紅人”現象看網絡時代下的受眾心理[J].科技信息,2010(28).